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34 温庭筠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34   温庭筠

绮笔写幽怀   狂名掩俊才

——浅论温庭筠词心之孤诣与命运多舛之困局

温庭筠是晚唐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与个人性格、人生经历交织,形成复杂而鲜明的历史形象。现从文学贡献、艺术风格、人格特质及历史评价四个维度作一简要评价:

一、文学贡献:花间鼻祖,词体奠基

温被尊为“花间派”鼻祖,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体革新:他率先将民间词转化为文人创作,注重音律与文采融合,开创了以婉约细腻为特征的词风。代表作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鬓云欲度香腮雪”等意象,将女性情感与闺阁生活诗意化,奠定了词体“艳科”的审美基调。

题材拓展:虽以闺情为主,但部分作品隐含对时政的批判(如《过陈琳墓》借古讽今),展现了词体的社会功能。

后世影响:其词风直接启发了五代至宋的婉约派词人,如冯延巳、李煜等,成为宋词繁荣的重要先声。

二、艺术风格:辞藻华丽,意境深隐

温的诗词以“秾丽密隐”著称,兼具视觉美感与情感深度。

语言特色:善用金、玉、翠等意象,如“金雀钗,红粉面”等,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同时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等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形成外华内郁的张力。

意境营造: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等意象叠加,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体现其对自然与人生的敏锐感知。

文体突破:在律诗与乐府诗中,他融合齐梁诗风的绮丽与杜甫诗的沉郁,如《苏武庙》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晚唐诗风的转型特征。

三、人格特质:恃才傲物,命运多舛

温的文学成就与其性格缺陷并存,导致其人生坎坷。

才高而狂:他以“温八叉”闻名(八叉手成八韵),才思敏捷却恃才放旷,常讥讽权贵(如嘲讽令狐绹不识“玉条脱”典故),甚至在科举中代人捉刀,终遭排挤。

仕途失意:出身没落贵族,虽屡试不第,仍坚持文学理想。其仕途不顺既因科场舞弊传闻,亦与晚唐党争背景相关,最终仅任国子监助教等小职。

矛盾统一:其狂放不羁与细腻情感在作品中并存,如《赠少年》中“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的豪迈与孤寂,折射出复杂的人格特质。

四、历史评价:毁誉参半,影响深远

后世对温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但其文学地位不可撼动。

正面评价:张惠言称其词“深美闳约”,刘熙载赞其“精妙绝人”,肯定了其艺术造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虽批评其“有句无篇”,但仍承认其词“画屏金鹧鸪”般的工丽。

负面评价:《旧唐书》称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指责其品行不端。宋代文人如欧阳修亦对其科场舞弊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其“有才无行”。

综合影响:温的词作与诗风不仅推动了晚唐文学的转型,更成为宋词繁荣的基石。其“以词言志”的尝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新的表达范式。

结语

温是晚唐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词作以秾丽密隐的风格开创了婉约词派,诗作则展现了齐梁余韵与杜甫遗风的融合。尽管其人格缺陷与科场污点备受争议,但其文学成就无可否认。他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博弈的缩影,其作品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衰颓与文人的挣扎,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千年。正如黄昇所言:“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绰号“温钟馗”

晚唐的京城,繁华热闹,才子佳人云集。在这充满才情与梦想的舞台上,温庭筠无疑是一颗耀眼却又独特的星。

温出生于山西祁县的名门望族,祖上荣耀加身,他自幼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才思敏捷,对诗赋音律有着极高的天赋。年纪轻轻,便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诗词作品,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传颂。

然,上天似乎在赋予他绝世才华的同时,却吝啬于给他一副俊美的容颜。他相貌丑陋,眉眼之间少了些文人的温润儒雅,多了几分粗犷不羁。

有一年,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人雅集。各路才子们身着华服,风度翩翩地齐聚一堂,他们吟诗作画,谈笑风生,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与风采。温也受邀前来,他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雅集现场,可当他一出现,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众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掩嘴偷笑。温却毫不在意,他径直走到人群中,开始与大家开心交流。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对诗词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不少才子都暗暗佩服。

这时,人群中一位好事的才子,突然想起了传说中的人物钟馗。钟馗在传说里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士子,只因相貌丑陋,在科举中落榜,一气之下撞柱自杀,后来成了驱鬼辟邪的神仙。温与钟馗何等相似。于是,他大声说道:“诸位,你们看这温公子,才华可比肩古今圣贤,只是这容貌,与那钟馗何等神似啊!”

众人一听,哄堂大笑。温知道自己丑陋,对诗友的调侃也没啥好说的。于是,他微微一笑道:“钟馗虽丑,却有驱邪扶正之能,我若能如他一般,以才华正气驱散世间丑恶,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自此,“温钟馗”这个绰号便在京城中流传开来。

又绰号“温八叉”

除了“温钟馗”,其实温庭筠还有一个绰号,那便是“温八叉”。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无数文人墨客实现抱负、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而科举中的命题作文,更是对考生才学与敏捷思维的严峻考验。唐晚期的科考,按规定考生需写出一篇有八韵的诗赋,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要有能在短时间内构思成篇的敏捷才思。

这一年,又到了大考的日子。温满怀壮志踏入了考场。考场内,气氛紧张而凝重,考生们或皱眉沉思,或奋笔疾书,都在为这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全力以赴。

温端坐在考位上,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当考题公布,他微微眯起双眼,略作思索,随后便开始了他的创作。只见他双手交叉于胸前,眼睛微闭,在全身心的酝酿诗篇。仅仅叉了一次手的功夫,一韵便已在他心中成型,笔下也随之流淌出精妙的词句。

周围的考生们有的还在苦苦思索怎么开篇,有的则刚刚写下寥寥数句,而温却已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他时而叉手思索,时而挥笔疾书,每一次叉手,都如同按下了创作的快捷键。一韵接着一韵,诗篇在他笔下迅速诞生。

大考时间尚未过半,温已完成了他的大作。他轻轻放下笔,复审着自己的作品。整篇诗稿完成,他不过叉了八次手。一叉手一韵,八叉手,八韵便完美呈现。

温八叉”的名号,就这样在一次大考中诞生了。从此,“温八叉”成为了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象征,在古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惊美的传奇。

科场救人

在京城,温庭筠的才名如雷贯耳,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都争相与之结交。

然温“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整日里与公卿家的那些无赖子弟裴諴、令狐滈之流混在一起。他们常常在酒肆中推杯换盏,大醉酩酊。如此行径,很快就让他的声名狼藉。那些当道者,更是嘀咕:这样的人,日后若让他“临民”,治理一方百姓,那还了得?于是,他虽才华横溢,却累年不第,只能在科举的道路上徘徊。

  在唐代,想要踏上仕途,应进士试乃是正途。这进士试,考的是诗赋,而且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式,极其考验应试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科试之日,考场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每个考生的桌上都会摆放着三根粗壮的大蜡烛,这三根蜡烛烧尽之时,便是交卷之时,而考生需在这段时间内作完八韵的诗赋。“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这副对联,描尽了科考的艰难。三根烛烧尽,八韵赋犹未写成的考生,大有人在,他们只能满心遗憾地离开考场,等待来年再战。

可温却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本领。他应试之时,全然没有旁人的紧张与局促,仿佛这考场就是他的舞台。只见他根本不用打草稿,双手随意一叉,一韵便出,再连续叉七次,一篇文采斐然的诗赋便完成了。

温不仅自己应试轻松自如,更是考场上的大救星。邻座倘若遇到答不来的题目,只需偷偷向温投去求助的目光,他便会心领神会,欣然帮忙。往往趁着监考官不注意,悄悄将答案递给邻座。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原本可能名落孙山的举子,都得以顺利完成答卷。

温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主考官特地让他于帘下单独应试,不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借机通过低声口授、比划等方式传递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答卷。

有人惊叹于他的才华横溢,有人则指责他破坏科考规矩。但无论如何,温在科场上的这些传奇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悔读南华

据《北梦琐言》和《乐府纪闻》所记,温庭筠常常出入宰相令狐绹的书馆。令狐绹待他甚是优渥。因唐宣宗喜欢《菩萨蛮》曲子,令狐绹拿了温所作的《菩萨蛮》二十首,进献给唐宣宗,诡言自己所作,一面告诫温,不能向外透露此事。但温不久即泄于人知。

又有一次,唐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让温来对,结果温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是赞赏。“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因其行步则动摇,所以名之以“步摇”。“金步摇”,是以金为材质的步摇。“条脱”,是古代的一种臂饰,类似于镯子一类的东西。“玉条脱”,是以玉为材质的条脱。“金步摇”和“玉条脱”都属于人身上的饰物,金对玉,步摇对条脱,非常工整。但令狐绹不知道“玉条脱”是什么东西,出自什么典籍,于是就问温。温回答说是出自《南华经》(即《庄子》),并且还说《南华经》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丞相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古书。堂堂一宰相,被一布衣书生如此“教训”,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其实,在《南部新书》中还有记载,宣宗原本有意让温成为甲科进士。这本是他仕途的一大转机。然而,令狐绹却从中作梗,使得温的这一梦想化为泡影。仕途的失意,加上与令狐绹之间微妙的矛盾,让温心中充满了愤懑与遗憾。后来,他在诗作中写下“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从字面上看,他似乎在感慨,像被人嫉妒而遭遇不公这样的遗憾,人多数都会有,而自己后悔读了《南华经》的第二篇文章。这一诗句引发了后人的诸多联想,有人以为“玉条脱”出自《南华经》里的第二篇文章《齐物论》。但实际上,《齐物论》里并没有“玉条脱”一语。宋代的王楙在《野客丛书》的“金条脱事”条目下,曾对此进行过探讨。他认为“玉条脱”出自南朝梁陶弘景的《华阳隐居真诰》(简称《真诰》)一书的第一篇,所以如果温的“悔读南华第二篇”改成“悔读华阳第一篇”就说得通了。但可惜的是,在温的文集里,并没有发现“悔读华阳第一篇”这样的诗句。或许,这只是温在情绪激动之下,借《南华经》来抒发内心悔恨与无奈的一种方式罢了。

温生性狂放不羁,还常常对外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要知道,唐代中书省是中央政府所在,自秦汉以来,政府便是士人政府,中书省更应由读书人主位。他说这句话,无疑是在讥讽令狐绹虽贵为宰相,却不读书没学问。这样的讥讽,在令狐绹听来,无疑是赤裸裸的挑衅。随着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温在令狐绹面前逐渐失宠。曾经的那份优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冷漠与排斥。

后来,温作《题李羽故里》一诗,尾句曰:“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仕途的坎坷、与权贵的矛盾,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悔读南华”,这一典故背后,是温才华与命运的矛盾,是他与令狐绹之间复杂恩怨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晚唐文人在政治与文化交织的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世事的无常。

拒爱才女

相传温庭筠是唐代才女诗人鱼玄机的初恋情人。温和鱼玄机的认识应当是机缘巧合。鱼原名幼薇,字蕙兰;也有说是冒姓鱼氏的。其父是个落魄秀才,因病过世后,鱼母女生活无着落,只好帮着一些妓院洗衣谋生。温长得虽丑,却很风流,是个著名的浪子,喜欢在妓院里混。他就这么认识了鱼。那一年,鱼也不过十一岁左右。温看鱼聪明伶俐,就收她为弟子,教她写诗,也顺便照顾一下她们母女的生活。

温后来得到一个做巡官的机会,离开长安,离开鱼,到外地去了。在一起不觉得什么,离开了温,鱼才觉得缺少什么,心里空落落的。鱼觉得她爱上老师温庭筠了,于是连续修书,表白心迹。温虽然风流,但师生的界限还是坚守住了。他想了好久,才想到拒绝鱼的方式。他决定把她介绍给少年才子李亿。

李亿对鱼还不错,但李亿老家的老婆见丈夫带着鱼进门就不客气了,先是打,然后赶出家门。万般无奈,李亿将鱼送进一座道观内,说三年后再来接她。鱼成了道姑,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叫道号“玄机”的。但三年的等待,成了一场空。鱼开始改变自己,不再等什么男人。她成了艳丽女道士,不少男人成了她的入幕之宾,把个修行所变成了妓院。后来因为争风吃醋,一时失去理智,把情人的贴身丫环鞭打致死。这起命案很快被搞到官府,鱼被判处死刑。那一年,鱼还是个二十六岁的妙龄少妇。

温在千里之外,听说自己的学生落得如此下场,痛心疾首。

咏温庭筠三韵

夕照流霞染碧苔,华笺绮笔竞诗才。闺帷烛影愁思绕,驿路霜尘壮志埋。

史冢凭栏嗟际遇,霸图萦梦叹形骸。墨香四溢随风漫,多舛人生雅韵裁。

唐祚残晖映俊贤,词新句妙梦魂牵。闺中月影愁情绕,驿外霜华壮志延。

古墓凭怀悲宿命,雄才遗恨叹流年。风尘巷陌添真趣,雅韵诗香万古传。

满身才气墨中藏,美誉八叉韵绕梁。讽世讥权云路阻,描风绘雨绮思扬。

登科数挫心难变,宦海频沉志未亡。花派宗师明日月,诗词文赋永流芳。

  

上一篇:33 李商隐 下一篇:35 李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