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4 司马相如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4   司马相如

乳名“犬子”

司马相如,这位被誉为“赋圣”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辞赋创作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然而,在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之前,他也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名——“犬子”。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司马相如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喜爱读书,又擅长击剑,父母为了让他远离鬼魅,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小名。在古代,人们有“贱名好养活”的观念(其实现在仍有地方保持这种观念),常常给孩子取一个贱名,比如“狗剩”“讨吃的”等。汉武帝刘彻小名刘彘(彘是猪),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皆是。

随着岁月的流逝,司马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辞赋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名声也远播四海。成名后的司马相如对自己的小名“犬子”便感觉不雅。因他仰慕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蔺相如,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司马相如”。

尽管司马相如更名换姓,但“犬子”这个小名却随着他的成名而广为人知。后人为了附庸风雅,争相仿效,在介绍自己的儿子时,便常常以“犬子”谦称。自此,“犬子”便堂而皇之传至今日,成为中国人日常用语之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名琴绿绮

在历史上,司马相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和音乐大家。他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而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造诣也无人能及。

一日,梁王听闻司马相如的才名后,特邀请他入宫做客,为其创作一篇赋。相如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写下了著名的“如玉赋”。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读赋后,大为赞叹,喜不自胜。

为了表达对相如的敬意和感激,梁王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传世名琴“绿绮”赠予相如。这张琴,琴身由桐木和梓木合制而成,琴音悠扬,音色绝妙,琴内更刻有“桐梓合精”的铭文,寓意着琴身与琴音的完美融合。

相如接过“绿绮”,如获珍宝,心中充满了感激。他轻轻拨动琴弦,琴声如流水般倾泻而出,瞬间充满了整个宫殿。那琴声,时而婉转悠扬,如春风拂面;时而激昂高亢,如江河奔腾。梁王和众宾客都被这美妙的琴声所震撼,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精湛的琴艺配上绝美的“绿绮”,这真乃琴艺界绝配。自此“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名琴的别称。

千金买赋

据传汉武帝时,皇后陈阿娇被贬至长门宫。长门宫是汉代长安别宫之一,在长安城南。被贬后,陈皇后终日以泪洗面,便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百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司马相如便作《长门赋》。

《长门赋》是一篇抒情赋,以受到冷遇的陈皇后口吻写成。赋中有对皇帝喜新厌旧无情抛弃自己的怨恨;有对再难面君颜重拾旧宠的伤感;有对生活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无奈;有对自己命运凄凉的自怜。总体讲,这篇赋作词藻华丽,精雕细琢,字字珠玑,可谓一语千金,穷声尽貌,荡气回肠。读之感人至深,令人伤心欲绝。

武帝读此赋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失宠复得。

武帝赏识

司马相如出身虽普通,却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善长辞赋。他的文章,如同涓涓流水,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动人的情感,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其才华并未立即得到世人的认可。他曾在多地游历,希望能找到一位能够赏识他才华的明主。

命运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司马相如的文章传到了汉武帝的手中。汉武帝喜欢文学,他诵读了《子虚赋》后,赞不绝口。他以为作者早己作古,叹息到:“可惜我与此人生不同时!”一位侍从说:“我同乡司马相如曾称此赋是他写的。”汉武帝大喜过望,立召司马相如,询问此事。

司马相如回答道:“确是我写,不过那是在梁孝王幕下时所作,所写的只不过是诸侯之事,不足为奇。现在我可以为陛下写一篇气势更恢宏的一统天下的游猎赋。”

不久,司马相如写成《上林赋》。全赋先铺陈叙事,突出地表现了叙事大赋的艺术成就;后说理陈志,集中地体现了讽谏的政治内容和讽谏的艺术手段。虽“兴少而比赋多”,但既收到了“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繁类以成”的效果,又达到了“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光采炜炜而欲燃,声貌岌岌其将动”的程度。在“巨丽”的艺术载体之中充分实现了作者所谓“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意愿。汉武帝读后,十分满意,大加赞赏,不久便让司马相如当了郎官,侍从左右。

在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下,司马相如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特有建树。他的辞赋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安边功臣

司马相如的一生,不仅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辞赋佳作,更在开拓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他两次出使西南夷的壮举,便被后人传颂至今。

西汉时期,西南夷地区地势偏远,民族众多,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十分有限。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决定开辟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实现与西南地区的直接交流。这一任务异常艰巨,需要一位既熟悉西南地区情况,又具备卓越政治才能的人来完成。而司马相如就成为汉武帝的不二人选。

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第一次出使西南夷。出使前因前首暴政,不体恤百姓而引发巴蜀**。司马相如到任后,首先抚慰百姓,并张贴公文告示,澄清之前暴政并非朝廷旨意等良策,效果很好,稳定了民心。其次,继续组织开道工程,成功地打通了远至夜郎的南夷道。

公元前127年,司马相如再度出使西南夷。他深入边远山区,与各民族首领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向他们宣传汉朝的政策和文化,并积极倡导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最终,接受了南夷邛、笮、冉駹等部族的归附。

司马相如两度衣锦还乡。蜀郡太守亲自到城门外恭候,县令为先导,受到当地官民热烈欢迎。司马相如也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兵不血刃地抚平西夷,拆除旧有的关隘,扩大蜀郡十多个县的疆域,把诸多蛮荒之地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

司马相如因出使西南夷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安边功臣”的美誉,名垂青史。

死后无书

公元前118年,相如因病免官,居于茂陵。

一天,天子嘱臣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以免散失。”臣便派使者所忠前往茂陵。使者前往茂陵后,相如已死去,家中并无留书。使者便询问相如之妻。妻回答说:“长卿本来就不曾有书。他平时随时写书,别人就随时取走了,因此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死前,曾写过一卷书,并嘱托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现仅此一卷了,除此外再无别的书了。”这卷书,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长卿妻就将此书进献给使者所忠。使者便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见书后,感到非常惊异,连连称赞是一卷难得的好书。

这卷书便是《封禅书》,也是司马相如的遗作。作者借此文劝汉武帝进行封禅,并在文章的末尾对天子加以讽谏。该赋对汉武帝日后的多次封禅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相如五首

琴剑共诗书,才情天下无。

梁王赠绿绮,犬子满踌躇。

小名成美谈,辞赋永流传。

帝赏郎官做,功名耀世间。

一卷长门赋,洋洋抵万金。

穷声兼尽貌,荡气感人深。

名贱祷安康,一呼震四方。

才华惊世界,辞赋永流芳。

因赋美名扬,缘琴雅韵长。

遗风存更远,继笔写华章。

  

英雄时代的时代英雄——司马相如

一提到司马相如,人们更多联想到他华美瑰丽的辞赋文章,和洒脱不羁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但客观地讲,他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所谓英雄,就是指那些才能勇武过人或有英勇品质之人。英雄有两种,一种是造时势的英雄,一种是时势造的英雄。造时势的英雄推动英雄时代的诞生。纵观中国历史,汉武帝就是这样一位缔造时势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大智慧缔造了一个群贤毕至、文武鼎盛的“英雄时代”。而司马相如则是这个英雄辈出时代造就的时代英雄。

英雄因时代而凸显其非凡才华,时代因英雄而更加辉煌。司马相如生活在汉朝全盛时代,他关心政治,像所有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渴望功名,读书击剑不过是对梦想的一种储备。他骨子里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和平。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笑傲王侯,又贴近百姓。他把风物意象写到极致,又是山川巨丽的伟大歌手。他融汇七经,承诗继骚,兼汇书法等,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也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儒。

首先他在文学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传世作品虽不多,但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赋辞采华美、壮美阔大,充满了对大一统王朝的赞颂与积极时代精神的赞扬;他的散文言语真挚、主题明确,包蕴了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在朝为官的曲折变通。他的赋代表了汉代的最高成就,确立了汉大赋的基本范式,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赋家之心,包揽宇宙”的赋作理论。司马相如赋才天纵,文思萧散,控引天地,错综古今,旷世莫比。后人称其为“赋圣”,一点也不为过。

其次在外交、拓边方面有不俗的表现。因蜀人的身份,在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的决策上他有着充分的发言权。又以蜀人的身份,他两度回乡,撰写《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雄文,对蜀地父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抚慰。同时,他带领巴蜀乡亲开辟南下的道路。这是他第一次在文字之外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抓住了机会,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当时还不属于汉朝的西南夷纳入大汉王朝的版图。他修建道路、通商互利和传播汉文化,巩固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因表现出色,被誉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此外,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

  

上一篇:3 卓文君 下一篇:5 蔡文姬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