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听读观感 > 详细内容
重读时代名篇 弘扬时代精神(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发布时间:2024/10/17  阅读次数:17  字体大小: 【】 【】【


重读时代名篇 弘扬时代精神(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欣赏

你见过白杨吗?那一排排的像哨兵、笔直地站立着白杨树?不管你见过没有,请闭上眼睛遐想一下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跟著名作家茅盾走进大西北,去感受那张扬人的精气神的白杨树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初中时,读着这篇《白杨礼赞》,真是浑身充满了力量,因为杨树在农村非常多的树种,从小与我们每个农村孩子为伴,高大的杨树下,有我们许多美好的童年故事,看多了也许觉得的就是平凡,就像文中所说“极普通的一种树”,但是读过《白杨礼赞》后,你会重新审视眼前的杨树,当然了,我们黄淮海平原上的杨树,与西北黄土高原的白杨是不一样的,西北的杨树更为挺拔俊秀,显示着与自然抗争的力量。

今天《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感哲思”单元的一篇课文,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这篇散文写1941年。1940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喜欢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这篇热心洋溢的散文,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分外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轻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然而文章的其次段,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风景。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勾画了一幅开阔平坦、色调娇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在这里很自然。

具体写到白杨树又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电影特写的手法。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一排树,三五株树乃至一株树,从广裹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抬眼望见前面远远有傲然耸立的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是由远及近。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和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和“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由形及神。

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叙事,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作用。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种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种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个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个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运用形神兼备的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最典型的特点。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类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本文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发愤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例如在第二段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的感受。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略微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文章的变化始终牵引着读者,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控制在作者的笔端,即使文章有波澜,又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足了气势。第七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他伟岸、正直,朴质”夸她是“伟丈夫”,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在精神风貌。

学生时代,对于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文章里面优美且有力量的文字。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等,读罢会让自己的眼光放得更高更大,这就是好文章的重要力量与精神的展现。

真的,《白杨礼赞》成功塑造了西北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我们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展示了团结向上的精气神,运用象征,立意奇妙,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这篇作品是茅盾散文创作进入最成熟的第三阶段的里程碑,也是他散文创作达到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的标志。郁达夫说:“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历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之所长。”

茅盾(189674日—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出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别致的家庭里,从小采纳新式的教导。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此后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深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3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激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这就是闻名全国的“茅盾文学奖”。

八十多年前,茅盾说白杨树的不平凡,说它力争上游,在北方的风雪压迫下倔强挺拔、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象征的那个时代在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实、奋进的精神。作者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实际是赞美我们民族的斗争精神。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需要弘扬这种时代精神。

20241016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