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天中散文 > 详细内容
一篇触动人心的佳作(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发布时间:2024/9/24  阅读次数:65  字体大小: 【】 【】【


一篇触动人心的佳作(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史铁生的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欣赏

一进(地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而我一进地坛,就觉得他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年秋天,作为一个文艺爱好者的我受邀到北京旅行,首先拜访了地坛,想在那里近距离感受作家史铁生的沉思与睿智,进一步领略《我与地坛》的文学魅力。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篇值得阅读和关注的文学作品。他的这篇散文不仅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出的文学硕果,也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佳作,作品以其深刻的生命哲理、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史铁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我与地坛》最早发表于19911月号的《上海文学》,不少读者给《上海文学》来信,许多人说,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灵魂,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烦恼困惑的人由此得到了慰藉。本文以地坛为背景,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他与地坛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描述了地坛四季变换的美景,以及自己在地坛中漫步、沉思、感悟的种种经历。这些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与他共同感受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命运的抗争。

地坛是一座古园,文章开头写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在北京那个喧嚣的都市,地坛似乎天然属于被遗落的命运。然而,它却并不为“我”所有。我与地坛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生命走进某个空间,而是生命连着另一种生命,是生命见证着另一个生命。因此,这里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的地坛”。地坛之于生命的意义在于,那是一方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精神领地。

一、文中交织着痛与悔的母爱追忆

散文语言清澈而精雅、清灵而深刻、清癯而丰华,人物丰富而生动,文章刚一发表,立刻引起全国读者的注意,被多家选刊转载,被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被公认为新中国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文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的母亲——一个苦难而伟大的女性。

关于母亲的回忆,他所采用的是追怀的角度。如“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母亲是以如此的慈爱、聪慧和坚韧细心地体察和理解儿子的不幸,不仅心疼儿子肉体的残疾,更深深的理解儿子心里的怨恨和痛楚。一句话就足以说明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她以自己朴素而智慧的方式理解了儿子及人生,而且在渐渐等待儿子能够学会理解自己的现实及周围的事物,作为儿子的史铁生,在母亲有生之年到底真正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吗?或者可以说,他理解了,又会如何呢?

作家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曾经因此感动过无数读者。而《我与地坛》在叙写“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远离了热烈、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做人们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尽管他这样做很有可能也会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母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曾是冰心散文的主题。她那些写母爱的文字氤氲着诗与美的光晕,散发着光明与温暖。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则完全不同,他的文字里有着由疾病、死亡所带来的巨大苦难。他也写母亲的“背影“,但不同于朱自清《背影》里映照下那种家境的衰落、老境的颓唐,甚至疾病与死亡,而是他的母亲独自默默承受着一种精神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史铁生关于母爱的书写自始至终链接着“地坛”这个特定的意象与场景。

二、深邃的主题与浑融的结构

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他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他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我与地坛》全书分为三部分,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作家杨绛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任天由命,等待时间抚平一切伤痛,还是奋起抵抗,发出对命运的挑战?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写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思忖。

以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而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一篇关于死亡之思与生命之思的经典力作。这部作品最初发表于1991年的《上海文学》。这篇名之曰散文的文本长达一万多字,其中有生死之思,有母爱之忆,有历史的苍凉,有人生的孤独,有苦难的超越,有宗教的情怀。可以说,这篇散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小散文的体式定见。人们似乎才忽而发现:其实散文并不是只能表现生活的“一鳞半爪”,它同样可以在人性与心灵探索上展示其深度与层次。由此,当代散文发展不应当在“文艺小散文“既定的体式中作茧自缚,而应当将散文理解为一种无所不在、自然流淌的表达意识,这种”大散文观“,让文体间的壁垒也不再森然有别。由此而产生散文与诗歌之间,散文与小说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

三、真挚动人的情感与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的代表作之一。其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如“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节日。又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

作者对古园景色的描绘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如“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作者用拟人、用声响、用敏感的心在捕捉着生命的律动。

身体的残疾、宁静的思考、万物的思想、睿智的语言,这些既是上天给予作者的礼物,同时也是上天给予作者的悲惨。不知道这种悲惨的命运成就了作者的写作,还是写作本身就是作者的一部分人生阅历,总之,在众多的残疾人之中,史铁生那种对于生命的反思,既是在阅尽了人世繁华之后的宁静,也是在大灾大难之后的深思。

四、细节化的景物描写与传神的虚实结合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它们富有穿透力地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是情感。

还有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又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此中的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再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写秋天经霜的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着微苦的味道”,将秋叶的凋零写得那样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和眷恋。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疾;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每一次读《我与地坛》,我都不禁惊异于它独居特色的美丽。

五、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永恒的文学价值

史铁生195114日出生于北京,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因腰腿疼痛回北京治疗,1972年双腿瘫痪,到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进入文坛,开始其作家生涯。

《我与地坛》在叙事风格上独具特色,既有散文的灵动与自由,又有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塑造。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他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人生体验。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因为它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更因为它在内容上的深刻与独特。它让我们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人与自然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史铁生个人经历和思想的要窗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位别具风格作家的内心世界。

史铁生以地坛为背景,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他与地坛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描述了地坛四季变换的美景,以及自己在地坛中漫步、沉思、感悟的种种经历。这些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与他共同感受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命运的抗争,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佳作。

地坛让他思考,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得真实,写得感人,写得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写作秘诀就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萨特说:“我的作品使我永恒,因为它就是我。”这句话我可以套用到史铁生身上:他的作品使他永恒,因为它就是他。生命虽短暂,但精神永存,且薪火相传。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佳作,以作者与北京地坛公园之间的深厚情感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深刻独特的思考。最后我想用陈希米读《我与地坛》的感受,结束本文,因为这也最能体现我的感悟:史铁生超越了自己的痛苦,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最后不是走向世俗的轮回,而是走向了光明无尽的解脱之境。

如果你想读史铁生作品,如散文《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天的玫瑰》等,可以帮助你认识史铁生理解人生,也许你会再一次感到触动人心的感动。

2024713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