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4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570
发布时间:2024/7/30  阅读次数:68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57060篇)

2024730日)

  

【诗词歌赋】

【五绝】蜗牛三首(登封市一中 赵孟飞)

【十六字令】风(十六首)(荥阳市二中 朱梦林)

【七律辘轳体】四季咏情(上街区实验中学 赵鼎铭)

【七律】中国十大公路奇观十首(新郑市一中 徐文斌)

【七律】百年风华颂(24首)(新密市一中 孙永福)

【教育随笔】

下乡漫记之八(登封市三中 孟卫军)

【多彩故事】

南宋王朝的襄阳之耻(汝南县王岗镇中心学校 齐云轲)

晋武帝为何要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汝南县王岗镇齐云轲)

  

【诗词歌赋】

【五绝】蜗牛三首(登封市一中 赵孟飞)

名字竟言牛,灵踪黯处游。

爬行留墨迹,负重写春秋。

负重难行远,平生最喜春。

心怀难若谷,意志胜凡人。

软体爬行慢,知时攀附牢。

初心从不改,壮志吃葡萄。

  

【十六字令】风(十六首)(荥阳市二中 朱梦林)

风,酌酒吟诗月影中。寒烟里,人过小桥东。

风。老友常常扑怀中;难相交,谁能知其踪?

风,诗人沉醉余香中,花瓣舞,怎怨西北风。

风。拂柳分花晓院中,吹香散,帘外已三更。

风,柳叶随秋飘落中。天涯外,何需去匆匆?

风,柳叶随秋落地深。天涯外,何时归故乡。

缘,千里相隔聚首难。诗为伴,文字舞蹁跹。

踌,欲饮千杯赋早秋;江郎尽,一醉解千愁。

风,吹过东西南北中。荒原上,春夏与秋冬。

风,轻剪河边杨柳中,霜叶染,三弄腊梅丛。

风,吹暖轻吟竹林中,诗书赠,朋友谢君衷。

风,剪罢春山剪秋丛,心底事,休说与梧桐。

风,舞罢杨柳送落红。千山过,岁月自葱茏。

风,轻暖细柔抚脸颊,伴鲜花,清香润岁华。

风,吹尽桃花满落红。人不寐,更漏透帘栊。

风,秋后研霜薄雾中。鸦声起,掠过运河东。

  

【七律辘轳体】四季咏情(上街区实验中学 赵鼎铭)

序曲

一年四季诉情长,妙手丹青绘雅章。春雨绵绵垂柳绿,夏花灿灿蜜蜂忙。

秋风飒飒菊争艳,冬雪茫茫梅吐香。季节轮回皆有律,人生莫负好时光。

春思

又是春回草色苍,一年四季诉情长。高山拥翠层层绿,曲水含芳点点光。

举酒西楼观月落,吟诗东岭觅花香。相逢一笑清溪畔,微信三邀大树旁。

夏歌

西霞渐黯隐松冈,河畔蜻蜓逐夕阳。六色五颜随暮暗,一年四季诉情长。

萤光闪闪明荷影,蛙鼓声声唱稻香。月下低吟寻妙句,轻摇蒲扇送清凉。

秋叹

又是梧桐叶落黄,丹枫片片缀斜阳。天中雁字南窗影,篱下黄花东院香。

万语千言倾意厚,一年四季诉情长。汀葭依旧扶青绿,最叹芙蕖不胜霜。

冬藏

银蛇起舞巧梳妆,地冻天寒万物藏。玉绽琼枝花恣意,冰封野渡水迷茫。

红炉煮酒全身暖,白雪沏茶满屋香。又见窗前光影短,一年四季诉情长。

  

【七律】中国十大公路奇观十首(新郑市一中 徐文斌)  

(一)贵州黔春立交桥

艺术工程举世惊,四通八达任纵橫。错综复杂弯弯绕,立体交叉冉冉升。

车辆穿梭忙日夜,灯光闪烁照前程。迷宮一座难分辨,虽有航标也慎行。

(二)山西泽州螺旋路

基建狂魔我为先,匠心独运走螺旋。逢山开路坦途现,遇水搭桥奇迹宣。

理念交通平展展,爱情魔力绕圈圈。龙门观景风光美,世外桃源別有天。

(三)山西天龙山公路

地灵人杰赞龙城,古往今來享盛名。屏峰黛立风吹浪,沟谷清幽水作声。

誰持彩帶当空舞,路若盘龙破雾行。四座高桥添锦绣,一通隧道贯全程。

(四)湖南天门山公路

领异标新胜算操,环环玉带竟风骚。重重叠叠凌山顶,曲曲弯弯起浪涛。

大道通天勋业创,七年挥汗建工劳。橫空出世奇观现,引吭高歌我自豪。

(五)湖北四渡河大桥

首座山区特大桥,两根悬索两肩挑。东西两岸烟云涌,风雨五年心血抛。

四渡河渠添胜境,两端隧道涨春潮。沪渝通畅车流急,横卧长虹格外娇。

(六)贵州北盘江大桥

闻名中外着鞭先,两岸青峰刺破天。绝壁悬崖愁倦鸟,彩虹照水绕飞烟。

星移斗转山河改,立异标新画卷妍。杭瑞畅通无险阻,勤劳儿女谱华篇。

(七)新疆盘龙古道

莽莽昆仑不计年。高原挺秀谱新篇。烟云封顶四千米,玉带缠腰六百旋。

奉献青春抛热血,敢教坎坷变平川。身临其境从头越,网络走红争向前。

(八)港珠澳大桥

九年奋战路途遥,攻克难关夺锦标。三地同心中国结,一龙戏水复兴桥。

人工造岛非童话,海底行车是妙招。浩渺烟波何所惧,珠联璧合九州骄。

(九)西藏墨脱公路

地处藏南扼要冲,五旬岁月敢屠龙。江河滾滚多峡谷,雪海茫茫尽险峰。

故事千秋悲与喜,行程百里夏和冬。高原孤岛坦途现,来往游人绽笑容。

(十)四川雅西高速

京昆大道走车频,横断山前五彩云。勇往直前钻隧道,纵横交错赞奇勋。

谁描画卷马蹄样,我过高桥腊八斤。且效神仙天堑渡,激情澎湃赋诗文。

  

【七律】百年风华颂(24首)(新密市一中 孙永福)

1 开天辟地(上平四支)

开天辟地惊雷响,历史车轮众手推。时代宣言驱虎豹,光明道路认镰锤。

工农联合新规立,志士同仁旧制移。革命潮流谁敢挡,武装起义树丰碑。

2)星火燎原(下平七阳)

夺取政权紧握枪,包围城市运筹长。正邪较量烽烟急,真理穷追斗志昂。

星火燎原求解放,分田得地谱华章。井冈山上旌旗奋,红色苏区笑脸张。

3)力挽狂澜(上平十五删)

虎视眈眈劲敌环,围追堵截步行艰。运筹帷幄抓机遇,力挽狂澜过险关。

日夜兼程三百里,长途转战万重山。会师陕北齐声吼,誓扫倭儿去不还。

4)中流砥柱(下平一先)

西安事变促和谈,共御同仇重任肩。日寇横行欺我甚,睡狮猛醒胜从前。

闪光宝塔民心聚,叠翠青纱捷报传。八载坚持终胜利,中流击楫着鞭先。

5)命运对决(上平十四寒)

日本投降举国欢,多年动乱更思安。和谈高调欺民意,武备匆忙仗美援。

众叛亲离前路窄,壺漿簞食地天宽。摧枯拉朽残余去,孤岛栖居梦断魂。

6)建国大业(上平一东)

鼎新革故趁东风,造福民生为大公。西北坡前新月朗,天安门上太阳红。

群才济济兴鸿业,热气腾腾志伟功。推倒三山新政举,翻身竟作主人翁。

7)奠基固本(下平一先)

安居乐业艳阳天,本固邦宁种福田。孰料近邻生战乱,岂容魔鬼舞蹁跹。

保家卫国军威树,抗美援朝道义肩。热爱和平齐奋斗,五年计划更超前。

8)艰辛探索(下平六麻)

一张白纸描新画,赤县神州笑语哗。热火朝天鼓干劲,同心协力建中华。

勤劳喜结丰收果,智慧频开科技花。忘我精神多奉献,雷锋榜样至今夸。

9)历史转折(下平二萧)

求真务实勿虚飘,继往开来重担挑。高考复原时雨洒,科教兴国热风招。

三中全会朝前看,四个坚持不动摇。振奋精神添活力,春光明媚喜今朝。

10)春風浩荡(下平一先)

一夜春风吹大千,与时俱进写诗篇。承包到户兴农策,乡企走红希望年。

如火如荼花满地,特区特色浪齐天。日新月异宏图展,海北天南捷报传。

11)举旗定向(上平四支)

国泰民安众所期,枝繁叶茂固根基。举旗定向愁云散,扶正驱邪猛药医。

外敌制裁排困局,浦东开发展新姿。市场世贸双传捷,战胜洪灾喜上眉。

12)游子归家(下平一先)

百年屈辱恨无边,游子飘零望眼穿。风雨同天人不见,青山一线梦难圆。

幸蒙改革腾飞日,始得回归慈母前。各族同胞齐努力,金瓯无缺赖时贤。

13)科学发展(下平七阳)

当年非典逞疯狂,记忆犹新岂可忘?发展遵循科学策,自然生态鹤家乡。

高原铁路奔跑急,奥运北京竞赛忙。地震汶川肝胆照,申城世博破天荒。

14)改善民生(下平十二侵)

以人为本最关心,改善民生作指针。大病统筹连万户,儿童教育重千金。

皇粮国税从今别,困苦贫穷那里寻?希望田园无限好,花香鸟语树成阴。

15)复兴之梦(下平七阳)

民族复兴中国梦,羊肠小路变康庄。逢山开道争高速,遇水架桥通八方。

天问摘星飞广宇,神舟揽月访吴刚。银鹰展翅时空短,不忘初心斗志昂。

16)改革攻坚(下平十一尤)

一帆风顺莫奢求,摸索前行万里舟。精简流程撵日月,提高效率写春秋。

部门重组争先进,职责分明不踢球。审时度势端航向,经济复苏走前头。

17)法定天下(下平十五删)

法律条文次第颁,共同遵守保平安。明知故犯休侥幸,恶积祸盈岂等闲。

天网恢恢疏不漏,神灵渺渺总相看。需知执法非儿戏,问责终身无汗颜?

18)摆脱贫穷(上平四支)

贫富悬殊众所知,共同奋斗小康驰。走家串户温情送,冒暑凌寒岁月移。

有限年华全摘帽,无私奉献自扬眉。岭南塞北风光好,摆脱贫穷笑语时。

19)文化自信(下平七阳)

中华文化放光芒,博大精深当自强。撸袖加油多奉献,感恩回报不能忘。

爱岗敬业心灵善,舍己为人风俗良。社会和谐环境美,胸怀道义有馨香。

20)美丽中国(下平六麻)

山青水秀向谁赊?生态文明靠大家。秃岭荒坡皆绿化,造林植树抗黄沙。

遣风发电能源省,输气燃烧空气嘉。人与自然和为贵,共同愿景美中华。

21)大国外交(下平五歌)

人类今朝同命运,强强联合御风波。资源分享纷争少,利益均沾伙伴多。

携手揭开新世界,并肩治理旧山河。地球村里安危共,求稳维和岁月过。

22)强军兴军(下平十一尤)

强军振国苦追求,使命如虹贯斗牛。万丈豪情抒壮志,一声召唤向前头。

练兵场上豪歌壮,演武厅中热汗流。听党指挥无不胜,铜墙铁壁卫神州。

23)自我革命(上平十四寒)

治党从严耳目端,倡廉反腐保平安。提升形象三观正,重铸灵魂一寸丹。

与众连心知疾苦,公忠体国乐群欢。两全铭记根基固,不负初衷道路宽。

24)千秋伟业(下平四豪)

祖國富强胜卷操,人民幸福乐淘淘。沧桑巨变神惊叹,成就辉煌我自豪。

万里长征新起点,千秋伟业复兴号。乘风破浪向前进,再展鸿图众手描。

  

【教育随笔】

下乡漫记之八(登封市三中 孟卫军)

一切都像是在梦中,一切都不是在梦中

早晨很困,一觉醒来,才五点半,还好,热了两个馒头,匆匆上路。

一切都是风驰电掣,重新回顾昨晚的壮举,有点后怕。

到处都是飘飞的细雨,看到新绿的一片,有点新生的感觉。

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自习,问昨天晚上有没有异常现象,孩子们都答道正常。

还是在下雨,不过今天的心情要比昨天好了很多。

昨天屋里没有通电,晚上回家以后,妻子买了一个插头,安好了一个点灯,还好,一切都是那么如意。

有电了,能充上电动车了;

有电了,能照亮看书了;

有电了,能烧到开水喝了。

我很满足,毕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要慢慢适应

学生还在学习。

很有序的那一种,班里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对这些孩子,不能管理的太死,否则,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天性。

又不能过于放松,否则,孩子极容易思想变得无法收拾

学生有几个想家了,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利用教师的温情去感化他们,利用同学的友谊去温暖他们。

校园里飘满了新鲜的泥土气息。

这个我喜欢,到处是绿叶,青青的给人以蓬勃的感受。

校长说环境不好,要想着吃苦。

我笑笑,我本身就是农村人,这点苦不算什么,再说,也还不错。

  

【多彩故事】

南宋王朝的襄阳之耻(汝南县王岗镇中心学校 齐云轲)

公元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蒙古窝阔台汗六年)正月,蒙古军联合南宋军队灭掉了他们的夙敌金朝。但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很快便因共同敌人的消灭、双方利益之争愈演愈烈而宣告破裂,进而兵戎相见。

一、兵戎相见

次年(1235年),阔出率领蒙古军,取道金州、光化(今属湖北),沿荆襄汉水东下;口温不花率领的蒙古军,企图自唐州、邓州南下。两国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不利形势面前,这一战区的宋军北部防线首先崩溃。七月,蒙古军在唐州枣林下寨,戍守唐州的宋京湖制置副使全子才、军器监簿刘子澄相继“弃兵宵遁”,把攻战器械和辎重之物遗弃一光,狼狈而逃。

九月,蒙古军大举进攻荆汉地区。邓州首当其冲,成为最先攻取的目标。邓州守将赵祥,是金末蔡州人。金亡时,他率麾下步骑数千人向南宋投降。当时,坐镇襄阳的赵范接受了赵祥所部的投降,并授其为信效左军统制。但是,赵范对赵祥并不信任,因为当时不少归降南宋的金军只是到了穷途末路才为了活命来降,对南宋朝廷并不忠诚,所以形势稍变,一有风吹草动便会起来叛乱。赵范为了防止降兵作乱,曾经想将赵祥所部尽数坑杀,但被大将江海阻止,原因是:“我们所节度的四十五军,其中有一半是原来的金兵。今以此加诛赵祥,则我军中的原金兵恐怕会生大乱子。”

听此,赵范深以为然,虽然不能坑杀赵祥所部,但也不愿意将他们再留在身边,于是,派遣赵祥戍守邓州,将其远远地给打发了。

邓州位于蒙古军与南宋军交战的前线,赵祥明白此去是去送死当炮灰的,注定凶多吉少,内心十分不满;更让他们愤怒的是,赵范还另外派出呼延实等人到军中监视。呼延实自恃有赵范做后台,对赵祥等人颐指气使,致使双方关系十分紧张。等蒙古军进至襄阳城北部屏障邓州时,赵祥决定率部投降。他对大家说:“最初,我们到宋国求一条活路时,拖家带口来了数千人,赵范想用计将我们全歼。现在,幸亏老天可怜,让我们出戍邓州,得以逃离魔掌,可赵范又令呼延实监军,明显是信不过咱,一旦诬以它罪,我们必死无疑。与其等死,不如另谋生路。”

在赵祥的煽动下,部下群情激奋,一哄而上绑了呼延实等人,以邓州降附蒙古军。此后,赵祥成为阔出所部蒙古军进攻南宋的急先锋。

赵祥在邓州叛降蒙古,打开了襄阳的北大门。所以有人说:“赵范之失襄阳,始于赵祥以邓州叛。”

二、针锋相对

随后,蒙古军进攻枣阳。宋将、知枣阳军樊文彬在外援不来的情况下,率士卒坚守孤城,昼夜苦战。捱至这年十月底,枣阳城被蒙古军重重包围,“烽燧不应,蜡书不通,外援已绝”。樊文彬发誓要抗战到底,激励数千守军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待援。最后,终因势穷力尽,在蒙古增兵急攻城西北隅时,力不能支的樊文彬自缢而死。阔出部下、汉将史天泽率先登城,宋朝守军几乎被蒙古军全歼。

蒙古军攻下枣阳后,便得以集中力量转攻襄阳。宋军充分发挥水上优势,“以舟数千陈于峭石滩”,使蒙古军不得入。史天泽只好“挟二舟载死士,直前捣之,覆溺者万计”。但是,蒙古军仍不能近襄阳半步。见此,蒙古军决定先扫除襄阳周围的城池,于是转攻随州、郢州一线。随州城被困许久,向外求援,宋将高世英奉命领兵救援,突破重重围困进入随州城,但在蒙古军的矢石交击之下,重伤而死。

阔出部下、蒙古将塔思引兵进攻郢州(今湖北钟祥)。“郢濒汉江,城坚兵精,且多战舰”。塔思命造木筏,遣汶上达鲁花赤刘拔都儿率死士五百人,乘筏进击。塔思“引骑兵沿边迎射”,大破宋军,致使迎战的宋军溺死过半。但是,终因郢州城壁坚固,不能攻下,于是,塔思遂在周边俘获男女、马牛数万而退军。

襄阳被围数月,蒙古军曾多次出击,想一举攻占。1235年冬,蒙古军于灌子滩、莲子洪践浅渡汉江,十一月二十三日,重兵突至襄阳西门。当时,襄阳态势十分严重。为解襄阳之急,南宋朝廷命魏了翁督视江淮、京湖军马,从下游运兵救援。魏了翁急会李虎、王鉴、杨福兴、赵胜、刘虎等,连夜来援。1236年春,蒙古军增派应州将郭胜、钧州将孛鲁九住、邓州将赵祥,随从阔出备征,加紧了对襄阳的攻势。

与襄阳互为犄角的江陵,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与襄阳隔绝,陷入孤城拒守之中。1236年二月,蒙古军杀到,受到宋军的坚决抵抗,宋统制李复明奋勇杀敌而战死。蒙古军既不能攻克江陵,遂“自枝江(今湖北枝江)、宜都(今湖北宜都)竞上,伐竹木,毁室庐,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另一支蒙古军,以枣阳城为据点,打造器械,鼓角之声夜闻,准备进攻夏口。

三、祸起萧墙

在重兵围困之下的襄阳守军本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但却因为争权夺利而内部失和。京湖制置使赵范,以忠卫军主将王旻、樊文彬、李伯渊、黄国弼等人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防,一切废弛”。

驻军诸将不能和睦相处,原因在赵范“失于抚御”,不仅不能解决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纠纷,反而唯恐他们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之袖手旁观、坐观成败。先是戍守德安的王旻,在黄州克敌军叛卒溃散入境时,遣人招纳四千八百人。在赵范批准下,王旻率领克敌军进入襄阳。赵范这时又忽令渚门不许出一人一担,并置缉捕司察探,制造事变的紧张气氛,使得人心惶惶。不久,塔察儿率蒙古军也来到襄阳城下。而城中诸将却成天饮酒,寻欢作乐,不当回事。

到了1236年春,赵范才派遣王旻带克敌军往均州,王旻却不敢出城,只好逗留不进。正在此时,南宋朝廷所遣镇江都统李虎部无敌军来到襄阳支援。但无敌军与克敌军向来不对付,所以一到襄阳,就宣称要剿除王旻的克敌军。王旻指责李虎部无敌军为叛军。就这样,在强敌兵临城下之际,南宋军队内部却因为争权夺利,顿时剑拔弩张起来。在无敌军与克敌军两军将要发生冲突、同室操戈之时,作为一方主将的赵范却不能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

这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李虎部无敌军与王旻所部的克敌军发生了激烈的内战。王旻虽然不敢出城对阵蒙古军,却对自己人无敌军不怯不惧,率部与之拼命厮杀。在双方杀红了眼难解难分之时,明知克敌军不敌无敌军的赵范突然间宣布王旻是叛贼,襄阳城守军支持无敌军平叛。

就这样,被赵范提前判了死刑的王旻,因为赵范的势力突然间介入而战败被杀。这还不算完,赵范又下令,剿杀王旻余部的克敌军。于是,刀刃乱下,克敌军被杀许多。其余克敌军在无敌军和赵范所部守军的联合剿杀之下,为了活命,纷纷出逃,并乘乱劫掠民居,抢夺财物,致使襄阳城里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顿时一片大乱。

在襄阳城混乱局面面临失控的情况下,赵范和李虎等人,不是想办法稳定局势,而是暗地里从西门潜出,逃到了荆门。李伯渊见事已不可为,为了讨好蒙古军求得富贵,就率军焚毁襄阳城郭和部分仓库,出城投降了蒙古军。

蒙古军苦战经年,未能攻占襄阳,没想到竟以这样的方式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被南宋军官们迎进了城。其时,城中官民尚有近五万人,仓库中尚存钱粮30万,弓矢器械24库,以及金、银、盐、钞等,皆为蒙古所有。自南宋初年岳飞收复襄阳一百多年以来,由宋军所苦心经营的这座军事重镇,遂以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为蒙古所占有。

赵范因坐失襄阳,被南宋朝廷削官三秩。从此,京湖制置司不得不移治江陵城。虽说三年之后,南宋方面又出兵收复了襄阳城,但此次襄阳被蒙古军攻陷并占据三年之久,影响仍然很大,它是南宋军事重镇被异族攻陷并常年占据的第一次,标志着南宋国力和军力的下滑,也为后来襄阳再次被占、南宋最终被蒙古灭国之先声。

  

晋武帝为何要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汝南县王岗镇中心学校 齐云轲)

西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晋武帝册立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此时距晋武帝代魏称帝只有一年多,他本人也才三十二岁,这时候确定接班人显得过早了。况且,这时距其父司马昭去世还不到两周年,三年之丧尚未结束。所以,晋武帝在此时立太子,与司马家族一贯极为重视丧葬之礼、倡导以礼孝治天下的宗旨不符。

以情理揣测,他此时立太子应有难言之隐。

一、难言之隐

司马炎虽是司马昭的嫡长子,但他的世子之位却长期没有被父亲明确。因为其弟司马攸虽非嫡长,但其幼年时就过继给了无子的伯父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嫡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是其家族无可争议的继承人。所以,如果司马攸没有过继给司马师做儿子,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可以说没什么悬念,但是司马攸一旦成为司马师的嫡子,在与哥哥争夺大位继承权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祖父司马懿很器重司马攸,生父司马昭对其也很宠爱,司马昭曾抚摸着自己的椅子对他说:“此桃符座也。”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司马昭说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自己日后将把大位传给司马攸。后来,司马懿的舞阳侯爵位也由司马攸承袭。

对此,司马炎十分忧虑,为了争夺世子之位,他不惜纡尊降贵,亲自前往司马昭心腹何曾、裴秀家中拜谒,请何曾等人在司马昭面前为自己力争,可谓煞费苦心。

司马昭晚年在立谁为世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按说,晋王之位该传给长子司马炎,但次子司马攸是兄长司马师的嗣子,继承大位更有资格。直到何曾、裴秀等人反复劝说,一致声称“中抚军(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司马炎的世子之位才最终确定下来。

西晋建立后,在武帝与司马攸君臣名分已定的情况下,齐王攸暂时不会对兄长的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开国之初,武帝对齐王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予以重用,以显示其孝友之德行,兄弟两人一度和衷共济。但武帝多年来与其弟司马攸争夺世子之位而产生的嫌隙,难免使他耿耿于怀,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由于齐王攸拥有很高的人望,被众多的朝臣视为武帝身后最合适的皇位继承者,所以武帝对齐王攸始终都有戒备防范之心。

为了彻底杜绝齐王攸觊觎皇位以及朝臣拥戴他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晋武帝及早建储、早定国本未尝不是其防微杜渐,确保司马氏皇位在武帝一房永久传承的重大国策。所以武帝立司马衷为太子的这项措施针对性就极其明确,诏曰:

朕以不德,托于四海之上,兢兢祗畏,惧无以康济寓内,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意,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咸使知闻。

诏书中“置胤树嫡”一语就是要强化司马炎一房的传承地位,它明确告知天下士民与司马氏宗室,帝室的正统地位只能出自司马炎一房,就此排除了晋景帝司马师的嫡子司马攸继帝位的可能性。诏书中另外一句:“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颇有玩味的余地:所谓“宽宥”指的是当年晋文帝司马昭几乎放弃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代之以偏爱的司马攸。晋武帝在此委婉地批评了自己的父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一语可能是指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并非所有的朝臣都赞成,但他已不能再等待,必须以众臣都拥戴立太子的名义,顺水推舟,立即作出决断。正如后人所指出,武帝急切地立司马衷为太子,便是为了阻断人们对于齐王攸可能继位的猜测。

晋武帝子嗣甚多,共有二十六男,其中不乏智商较高者,为何偏要立司马衷为太子?难道他不知司马衷智力有缺陷?后人多认为,是晋武帝司马炎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才导致了惠帝登基,西晋短祚的悲剧。但是,晋武帝毕竟是西晋开国之君,并非昏庸之主。所谓知子莫如父,以武帝之雄才,岂能不知司马衷驽钝愚鲁,难以继承大统。武帝之所以不肯更易太子,并非是感情用事,而是有诸多方面的考量。

立嫡长而不立庶幼是中国古代自西周以降就确立的王(皇)位继承制度,帝王皆不敢轻易变更。从历史上看,一旦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就极易造成动乱,甚至是家破国亡。曹操立储之时,曾经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决,尽管曹操最终立曹丕为嗣,但曹操刚去世,魏国局势立刻发生动荡。曹彰从长安赶回洛阳,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又带着兵马问贾逵:“先王玺绶何在?”幸亏贾逵机智应对:“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才化险为夷,避免了曹氏兄弟的骨肉相残。

曹魏之事,离晋不远,晋武帝当然记忆犹新,何况他自己也有与魏文帝曹丕相似的经历。殷鉴这一刻骨铭心的教训,武帝认为此类事件不应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嗣身上。尽管司马衷智商不高,但他是皇后所生,在名分上完全凌驾于其他庶出的皇子之上。当然,对于司马衷的智商问题,武帝也不是没有担忧,他曾多次考虑更换太子。史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但是在“母以子为贵”的封建时代,更换太子关乎杨皇后及其家族地位,故司马炎的想法刚一说出就遭到杨皇后的强烈反对:“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皇后之言虽是为太子司马衷申辩,但“立嫡以长不以贤”确实合乎古法,常为历代帝王所遵循,司马炎很难驳斥,何况武帝在这一问题上感同身受,有过切肤之痛的往事。

二、原因分析

武帝子嗣虽多,但嫡子只有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三人。司马轨早夭,司马衷智力驽钝,司马柬却“沈敏有识量”。一次,晋武帝亲临宣武场,让司马柬整理核查三十六军的士兵名册,司马柬竟然一眼就校对出名册中的脱漏谬误,晋武帝甚“异之”,之后对他特别重视。由于司马柬沉稳聪慧,有胆识器量,故深得武帝欢心,“于诸子中尤见宠爱”。太康年间,司马柬“甚贵宠,为天下所属目”。武帝可能有过易储的打算,以司马柬来取代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但最终却封司马柬为秦王,命其出镇关中。武帝为何会改变主意呢?根据武帝一贯秉持立嫡长的原则,很有可能考虑到司马柬虽为嫡子,却非长子,如果立司马柬为储君,就是废长立幼。如此一来,自己当年和司马攸争夺储位并最终获胜就缺乏正当性,而且也失去强迫齐王司马攸离京就藩的理论依据。而继续保留司马衷的太子地位,除了可以避免“废长立少,违礼不祥”,还暗含一层用意,即告诫众多的庶幼皇子,晋室之统绪必须按嫡长传承,庶幼子切不可有继承大位的异心。

为了进一步强调嫡庶有别,武帝于泰始十年(274),特地下诏曰:“嫡庶之别,所以辨上下,明贵贱。而近世以来,多皆内宠,登妃后之职,乱尊卑之序。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这就以皇帝诏书的形式规定了不许非嫡长之子争位,也排除了齐王攸继嗣的可能。

此外,晋武帝不废太子应该还有思念发妻武元皇后杨艳的用意。武元皇后生前百般呵护司马衷,但她体弱多病,担忧自己一旦离世,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就会不稳。她知道晋武帝一直宠幸胡芳,担心在她死后胡芳若被立为皇后,司马衷的储君之位难保。为此,杨艳煞费苦心,巧妙地安排其堂妹杨芷入宫,使其成为继后,以保护司马衷。武帝为人颇重情感,与武元后伉俪情深,故不忍拒绝她的临终嘱托。此后,武帝每欲废太子时,想起武元皇后的临终遗言,也就打消了废储的念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