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天中散文 > 详细内容
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发布时间:2024/7/17  阅读次数:75  字体大小: 【】 【】【


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夏天的黄淮海大平原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玉米、大豆、芝麻和红薯绿缎铺染的田野,将盎然的生命力凸显得淋漓尽致。微风轻拂,绿浪轻舞,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芬芳,淡淡的,纯纯的,透着一股素雅恬美的清香。

在这夏日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开车与朋友一起,在这里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

据史料记载,汝南,西周时属于沈国封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归蔡国和楚国管辖。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并推行郡县制,汝南一带又短暂地归属颍川郡。直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这是“汝南”作为地理专属名词首次出现,其辖颍水、淮河之间的37县,属豫州刺史监察范围,因为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沈国故城位于今天汝南县东临的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

周武王五年,天子未定。于是武王实行“分封制”,将身边辅佐灭商的功臣及亲族封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人,其中有七个都前往封地,只有九弟叔封、十弟季载因年纪太小而没有封侯,又因为两人父母皆已不再,所以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这样两人便被送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人们习惯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后来季载便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

到周成王四年,叔封、季载具已长大成人,到了封侯的年纪,于是周公就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勤恭,为周公所喜。后来,周公便让叔封担任周司寇(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包括官司藉田,以及征发役徒),季载则被举荐为周司空,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两人也因此盛名于天下。

  

由此可见西周早期,沈国和卫国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由于在封国林立的镐京之侧,历代沈国国君过惯了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渐渐地开始收拢了野心和开疆拓土的进取心,于是曾经繁荣的国都也开始日渐衰弱,到后来积贫积弱,实力大不如从前,从一个重要封国沦落为小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联合攻周,“杀幽王,尽取周财宝而去”。之后周平王即位,申侯、曾、西弗、犬戎依然虎视眈眈,时不时便来骚扰一回,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平王也着实为这事头疼不已。公元前770年,只好随着晋文侯、卫武公等东迁洛邑,镐京周围的世袭贵族也陆续东迁。沈国封国原在镐京周边,此时也随波逐流由渭水流域迁往淮水水系(也就是今天平舆县城北射桥镇古城村一带)。

公元前506年四月,沈国被比邻而居的邦国蔡国所灭。虽然沈国已经灭亡,但是历代沈国后裔,还是冠国为姓,沈姓自此传袭。所以距今1490年前南朝梁代,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裔,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其《宋书·自叙》有这样的描述:“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春秋之时,列于盟会。定公四年,诸侯会召陵伐楚,沈子不会,晋使蔡伐沈,灭之,以沈子嘉归。其后以国为氏……”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沈国古城遗址进行了实测、钻探和局部发掘工作。该遗址东西长约1350米,南北宽约1500米,文化层厚度1米—5米,呈长方形。在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中,该故城遗址出土了奁、青铜剑、陶拍、环底罐等春秋青铜器、陶器;在文化层表面捡选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在故城南春秋战国墓地曾出土一批骨币,为该遗址系春秋沈国故城汉代汝南郡治及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考古工作者还对沈国故城进行考察,发现沈国故城位于澺水(今洪河)之北大概4公里的地方。而在城南还有有拉龙沟、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历史遗迹。关于这些遗址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拉龙沟是当年蔡攻入沈都后,索绑沈子嘉的一条古道,这条古沟就被称为拉龙沟。斩龙台就是当时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该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上天桥”及汉代铸钱遗址等汉代古迹。

迎着早晨第一缕朝阳绽放的方向,踩着清凉的露珠,沐着微醉的晨风,我们静静漫行在清爽舒适的田野上,欣喜盈怀。云,很轻,风,很静,万物生灵大多还沉浸在黎明前的宁静里酣睡,只有几只晨起的粉蝶在花中轻舞。寂静的清晨,给人一种恬淡安然、温润祥和的柔美韵致,令人陶醉其中,流恋忘返。

走进千年古城,感知历史沧桑。沈国灭亡后,历代沈君后裔为纪念这一历程,均以沈为姓,始有沈姓。不过,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沿汝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革”中,开展大规模的平整土地运动,沈国故城受到破坏。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沈国故城遗址开始受到有效保护。这座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经过发掘,南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等遗址,出土有鼎、簋、剑、戟、戈削等青铜器,以及骨币、钱范等。城垣遗址基本清晰,文化层的厚度为15米。这些为故城系春秋沈国故城提供了实物根据。所以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看,沈国故城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1983117日,沈国故城被平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关于姬姓沈国的文献记载目前没有,只有一件出土于1931年仅存盖的青铜器,称为“沈子它簋”,上面共的铭文一百四十九字,其铭文主要内容为:也曰……朕胞考命乃罐 ,沈子作听于周公宗、陟二公。… …沈子缅怀多公能福。乌乎,乃沈子弥克蔑,见厌于公。休沈子肇田……作兹簋,用载飨己公 ,用格多公。其剧爱乃沈子也唯福。…… 也用怀柔我多弟子,我孙克守型教,懿父乃是子 。

作器的人为沈子也,名“也”的沈国国君。“作听于周公宗、陟二公”,后人推测这里的周公宗为周公旦,周公旦对周武王——周成王一脉来说是小宗,但周公——鲁公一系却是大宗,沈子尊周公为大宗,相对说明沈国一系为周公的旁系。

据当地人讲,以前,每逢夏天下过大雨,老百姓在这片地随便一翻,就能发现‘蚁鼻钱’,他们都叫它‘鬼脸钱’。”这其实是楚国的蚁纹币。

站在这处还能看到古城墙的高岗上,头顶是湛蓝的天空,洁净得像一面蓝色的镜子,一缕白云飘在空中,身边微风轻拂玉米苗,感觉时光像静止了一样。

楚晋两国交战,晋国大将魏锜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急令养由基回射。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晋国帅亡兵溃,楚国大胜。养由基是平舆邑人,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他。军中称他“养一箭”,意思是射中目标从不需要第二箭。射桥虽不临汝、洪河道,但曾有码头在洪河的一道支流茅河。宋朝时,平舆人在茅河上建桥,纪念养由基,取名射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显示,沈国故城,包括汉代、魏晋汝南郡治平舆故城的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80米,南北宽1360米,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故宫的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高于周围的地面16米不等,个别地段仅存墙基,为层层夯土构成。

而今沈国遗址北城为长方形。北城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古城村民的住房。由于历代建筑被当地百姓取土垫宅制坯,北城墙已经毁废,面目全非,仅遗东北角东西不足200米的墙基。西城墙北部,已被群众夷为平地,建房筑室;东城墙不少地段也因历代百姓建房取土削蚀严重凸凹不平。护城河因历代雨水冲刷及人为填土拓垦,不复存在,但仍低于周围的地面13米,与南墙的最高处相差约5米。经勘探调查其宽约30米,并沟通西壕、北壕,并与茅河故道即古溵水通融。

沈国历十六君,公元前506年,沈子嘉在位时,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为蔡所灭。沈子嘉逃亡途中被杀,儿子沈尹戊和孙子沈诸梁,在楚国官至司马、令尹等显职。历代沈君的后裔皆以国为氏,南朝著名史家沈约即其后裔。

走进沈国遗址古城村,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人口有4000人大村子,但这4000多人,夏、王、庄等姓氏都有,就是没有沈姓。相传,沈国灭亡时,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人纷纷逃逸到外地,没能逃走的则为了避祸,全部改姓,至此,村中再也没有沈姓。不过,近年来,马来西亚、福建等沈姓后裔陆续来此寻根问祖。

听说古城村正在申报沈国古城遗址的开发保护复建项目,也许,不久的将来,沉睡三千多年的“沈国”将穿越时空,气势恢宏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斜射在洪河上,那一座座隆起的土堆上,它们要么是从前的宫殿台基,要么是埋葬死者的封土。厚重潮湿的黄土下面,杨树扎根的大地深处,还残留着一个逝去时代,渐行渐远的血泪、呼喊和挣扎……

2024717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