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文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详细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256—260)
发布时间:2024/6/21  阅读次数:12  字体大小: 【】 【】【

  

中华上下五千年(256—260)
   256 三征噶尔丹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 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 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 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 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 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 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 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 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 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 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 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 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 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 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 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 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公元1694年, 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 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 将军费杨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 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 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 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 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

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 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 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 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 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出顶。叛军 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 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判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 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 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 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

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 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 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 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 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 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 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 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 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 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 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 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 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 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 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 (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 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 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 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 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 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 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 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 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 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 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 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 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 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 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 识就更丰富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 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 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 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 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 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 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 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258 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 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 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 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 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 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 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ì? ??ē)即位, 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 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 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 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 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 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 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推翻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 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 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 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 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 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 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 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 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 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 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 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 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 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 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 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 “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 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 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 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 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 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 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 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 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 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 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 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 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 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 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 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 《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 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 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 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 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 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 (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 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 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 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 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 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为了这 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 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 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 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 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 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 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 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 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乾隆帝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音xǐ)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替皇族办服装的,是个攒钱的差 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音fǔ)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 了六七十年织造官,不用说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 了曹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 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 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曹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 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 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 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 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 内心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 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 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 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十分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又满怀气 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 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小说里的贾府有一门亲戚薛家。薛家的公子薛蟠,因为跟别人争夺一个婢女,行凶打死 了人。被害人的仆人告到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正想派公差到薛家去捉拿凶犯,他的随身仆人 暗示他别这样做。退堂以后,贾雨村把仆人留下,问他为什么阻止他捉拿凶犯。那仆人从袋 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民间流传很广的一首叫做《护官符》的歌谣,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看不懂。经仆人一解说,才知道南京地方,有四家豪门大族:贾家是皇亲国戚, 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就是南京)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指当地一家富商薛家。 这四家结成亲戚,互相勾结,势力大得没法说。当官的要想护住自己的官职,就不能得罪这 四家豪门。仆人提醒贾雨村说,这次杀人的凶犯正是薛家公子,要是触犯了他们,不但要丢 掉官职,只怕性命难保。

贾雨村听了仆人的话,吓了一大跳,马上打消了捉拿凶犯的念头,还按照仆人献的计, 把被打死的人说成是急病死去。一桩人命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了结。

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 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打击,终于放下了他 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 是赞赏,又是感动。但是对这样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后 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音è),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 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 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 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