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4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552
发布时间:2024/6/5  阅读次数:90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55231篇)

202465日)

  

【诗词歌赋】

致敬环卫工人(登封市一中 贺新峰)

【浣溪沙】抒怀(郑州市十六中 庞秀华)

【玉蝴蝶】蜂蜜(中原区互助路小学 李崇华)

【卜算子】征程(登封市一中 马俊来)

【诉衷情令】悟(郑州市八中 姜顺德)

【海棠春】学韩愈诗(郑州市二十六中 唐丽珍)

【西江月】二首(巩义市一中 林照善)

【柳梢青】咏国旗(新密市二中 许文楚)

【临江仙】生日自题(惠济区第二初级中学 祁振邦)

【扫地舞】欣赏交谊舞(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金碧华)

【雨霖铃】大宋故都归赋(登封市三中 孟卫军)

【水调歌头】酣醉笔挥洒(巩义市二中 冯新春)

【水龙吟】观壶口瀑布有感(郑州市二十六中 刘运章)

【水龙吟】烟疏花谢方如是(新密市二中 张天赐)

【金缕曲】舞墨(新密市一中 汪培勇)

【六州歌头】颂毛公(郑州市十二中 俞仁山)

【小重山】十首(上街区实验中学 姜武盛)

【天中散文】

探秘张家界土司古城(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读过的人都伤感,读懂的人已老了(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教育随笔】

小伟(新密市一中 陈冬青)

【听读观感】

也谈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中牟县韩寺镇二小 花传盛)

  

【诗词歌赋】

致敬环卫工人(登封市一中 贺新峰)

城市的街头巷尾,

每天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

环卫工人们。

清晨,他们踏着浓雾弥漫的街道,

身影高大而坚毅,

镶嵌在灰色背景中。

  

他们手持扫帚、拖把和垃圾箱,

用汗水洒下勤劳和辛勤的芬芳。

无论风吹雨打,寒冬酷暑,

他们始终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美丽。

  

渐渐地,一片整洁如画的景象呈现眼前,

那些残缺不全、杂乱无章被彻底扫除。

我们走过干净明亮的马路,

感受到了环卫工人付出后给予我们的温馨。

  

城市美容师啊,

请收下我们真诚致敬!

你们是大自然与文明交融之处最动人的诗行;

你们是城市发展进步最坚实可靠的力量。

  

愿你们永远健康快乐,

在辛劳中找到幸福;

愿你们得到应有尊重和关怀,

享受更美好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的家园,

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浣溪沙】抒怀(郑州市十六中 庞秀华)

一缕相思意未休。夜阑无寐月如钩。闲聊往事热情投。

共聚中宵分别久,挂牵万里送行愁。从来酌酒叹沉浮。

【玉蝴蝶】蜂蜜(中原区互助路小学 李崇华)

来回招舞天晴。留四处歌声。友燕伴流莺。春风万朵迎。

追花栖影少,传粉负装盈。勤奋贯终生。献人佳品名。

【卜算子】征程(登封市一中 马俊来)

沥血著春秋,墨笔珍稀物。壮志豪情踏征程,展翅云天越。

雅韵铸丰功,坦荡心胸阔。宝箧轻吟溢芳芬,沐浴阳光惬。

【诉衷情令】悟(郑州市八中 姜顺德)

独居自立在吾身。兴志恋诗文。避之若浼非是,乃可少争真。

茶煮酒,览朝云。尔琴温。须珍余景,不枉此生,致远方勤。

【海棠春】学韩愈诗(郑州市二十六中 唐丽珍)

沙尘趁岁过西北,温升急、高冠旧比。芦苇尺长杆,菡萏无新碎。

学君诗罢千年义,领唐韵、新春写对。景仰退之情,润泽心几辈?

【西江月】二首(巩义市一中 林照善)

八吟

一酌酒樽斟浅,二杯茶满香腮。三更雨水总徘徊。四处仙歌天籁。

五味杂陈常态,六弦未尽难猜。七言绝律汇雄才。八面诗花窗外。

黉门情

粉笔研磨智慧,讲台塑造灵魂。培桃育李耀黎昕,半世黉门终慎。

衣带渐宽不懈,新苗茁壮欢欣。嫣红姹紫尽争春,携手与时俱进。

【柳梢青】咏国旗(新密市二中 许文楚)

血红透染。抛颅赴死,铸就肝胆。风展城楼,东方吐气,西方惊憾。

五星四射光芒,伴旭日、徐升鲜艳。团结是真,为民当务,愈坚初念。

【临江仙】生日自题(惠济区第二初级中学 祁振邦)

六十年来霜压雪,何曾享过安宁?浪尖风口苦爬行。半生拼老命,风雨漫途程。

但愿从今抛执念,朝朝诗样心情。无求无欲亦无争。余生无所累,乱绪尽清零。

【扫地舞】欣赏交谊舞(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金碧华)

风展袖。月照袖。展时照时飘闪藕。酥软手。旋舞久。一袭红裙腰细瘦。倩依旧。

鹤翅亮。凤翅亮。鹤飞凤飞摘月样。三步爽。五步棒。慢四深沉情意漾。百愁忘。

【雨霖铃】大宋故都归赋(登封市三中 孟卫军)

天光云影,正黄河,柳月清风咏。曾经铁马君策,迢迢万里,中原神定。处处江山,浩浩荡,千古风景。故字迹,花鸟钟戈,踏雪归,铜雀春杏。

清明过后千帆竞。上河图,画里桃花映,向红阁醉牵马,游子曰,满江豪劲,报国精忠。风雨兼程,阙贺兰宁,往昔去,亦有遗篇,我醉应谁醒。

【水调歌头】酣醉笔挥洒(巩义市二中 冯新春)

酣醉笔挥洒。丽景竞繁奢。经纶陶冶。剪裁新赋忆吴娃。西塞吟边中夏。涕泪愁来长夜。清静掩荣华。梅阁看檐瓦。锦里觅春蛙。

雨归田,诗入社。逐征车。腊消冬谢。淙泉潺处是谁家。蟾月澜中倒挂。流水阶前高下。归雁落晴沙。风漏穿云罅。霜重降梨花。

【水龙吟】观壶口瀑布有感(郑州市二十六中 刘运章)

昆仑飞出黄河水,悬壁一壶喷泄。蜃蛟咆哮,熊狮嘶吼,虎龙啸咽。紫雾烟腾,霞光虹霓,碧云焰烨。立霄汉天宇,苍茫星海、百川浩,千山叠。

万壑吐吞石裂,孟门晴、炎黄龙穴。吕梁英卓,太行儿女,地灵人杰。高浪兼天,洪波萦日,汉河探月。正穿云破谷,降蛟捉鱉,颂扬鸿烈。

【水龙吟】烟疏花谢方如是(新密市二中 张天赐)

烟疏花谢方如是。思故老,寻君子。芽沾朝露,蜡消残雪,芳随春水。淡欲心青,卧看光动,静观吹紫。正迷猜翰墨,龙藏曲赋,行功业、知名理。

醉醒茅庐晓起。远方同、山峦清丽。才抛别泪,又添心恼,得来风味。边驿投戈,上楼筹笔,景星题记。更云穿石径,桥连剑阁,灯昏萧寺。

【金缕曲】舞墨(新密市一中 汪培勇)

助兴先生也!这伊人,裳红不见,梨白今未?长袖应声天落雨,一曲歌成逝水。且侍伞,月桥廿四。翰墨曾经留书匾,与伤春时节思连袂。恨难再,共相忆。

残花枝蔓竟无力。扶卿腰,恐难将就,承欢床第。排阖纵横三十载,叨病春秋而已。见说是,佳人才子。一世枉空称王北,笑蜡枪银样虚头笔。苏黄蔡,学难及。

【六州歌头】颂毛公(郑州市十二中 俞仁山)

永垂竹帛,千古一英雄。胆肝贡,豪气涌,慰先翁,记音容。果毅东倭恐,兴邦梦,今朝颂,归一统,山河共。巨灵终,通囯泪流,华夏同悲恸,伟绩丰隆。盛名存浩宇,武略震苍穹,戎马行空,贯长虹。

念中华种,千秋栋,兴灭痛。百年烽。勋继踵,明路奉,业传宗,觅奇忠。壮志维劳众,民心拢,建殊功。吟赋诵,笙歌动,五星彤。固国安邦,巨著鸿恩捧,再铸昌雍。览王侯将相,汉武秦王中,岂比毛公。

【小重山】十首(上街区实验中学 姜武盛)

远征

晨晓风撕落叶归。云霞凝冷雾、沐寒辉。穹空大雁往南飞。餐饮露、不畏肃风非。

一路远征晖。排成人字阵、斗天威。逢山遇水应崖巍。迎苦上、不怕困难围。

相思曲

横笛箫音惊夜宁。湖粼光冷洒、搅蛙鸣。风摇荷荡露珠晶。丝柳钓、锦鲤越波争。

曲荡旧中情。娇娘孤泪引、有谁明。相思长伴影伶丁。个中苦、对月吐心平。

崖顶雕亭

石峭崖岩巧夺工。尖牙如利剑、刺长空。柏松野树秀青峰。丽鸟唱、霞彩沐葱茏。

小径绕山通。雕亭流砾瓦、映苍穹。游人柱杖半天中。方兴叹、一览尽收瞳。

红菊越墙

一阵香风花絮浓。菊新摇靓影、艳人瞳。栅栏难挡俏姿容。含情美、柔媚透妍红。

晨露彩霞融。蝶蜂追粉色、路匆匆。欲攀墙顶越围封。娇颜献、留与梦中逢。

独舞

秋朔风寒冷气侵。阁楼留独影、鬓霜临。娇容欲悴丽难寻。光阴逝、留下断情深。

对月诉衷吟。焦颜挥袖舞、泪流心。云飞雁去久无音。相思荡、举酒解孤沉。

伤影

一缕霞阳穿院墙。帘窗穿透影、倍凄凉。纤纤玉指诉琴伤。弦音远、园外已芳香。

四季又新妆。桃花飘絮粉、蝶飞双。时光逝去水流长。孤影叹、白发染风霜。

雪景

老树残枝断影伤。寒鸦声阵阵、叫音昂。银霜落地染新装。枯叶缀、如似碎花镶。

草木雪中藏。群山霞映烁、尽冬妆。北风呼啸玉飞扬。丰年意、又是瑞呈祥。

春景

绿柳挥丝沐艳阳。露银光闪烁、百花香。和风送暖育芬芳。鸣丽鸟、蜂蝶舞成双。

碧翠染山岗。霞辉迎紫燕、换新妆。青青野陌絮飞扬。大地景、一片艳春装。

湖边抚琴

霞映荷花摇翠屏。抚琴粼水荡、诉乡情。音随风去鸟鸣清。晨阳绘、蛙鼓振弦声。

锦鲤跃波惊。柳丝枝舞秀、逗蜻蜓。香云阵阵碧湖盈。游人醉、红伞丽人停。

家书

一夜香花陨落飞。夕阳西坠映、久凝眉。篇篇书信雁来迟。千语会、书字尽情随。

慈母盼儿归。娇妻含苦泪、夜深培。寒冬岁末又春回。村边树、孤影望崖辉。

  

【天中散文】

探秘张家界土司古城(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沧桑岁月,如烟往事。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张家界土司王城,我将在这里探秘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静静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辛勤与心酸。

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土司城顾名思义就是土司的行宫。张家界土司城是一座古老的土家山寨,占地20多亩,集吊脚群楼、走马转角楼重叠组合一体;始建于公元1730(清雍正八年)1999年重新修缮,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是土家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凝聚地,城内遗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素有“南方紫禁城”之称。

土家族信奉虎。走进土司城,一块巨大的石刻草书“虎”字碑立在广场一侧,“虎”字高1.4米,宽0.8米,特别引人注目。一侧有介绍这个“虎”字碑来胧去脉的。这是一块“台湾虎字碑”,作者是清朝土家主帅刘明灯。刘明灯为永定县人,字照远,号简青。刘明灯巡游台湾时,曾在台北县立过他亲笔墨宝的虎字碑、金字碑等,这块“虎”字碑就是从台湾“虎”字拓印复制而成的。

拾级而上,过一座小石桥,只见一座牌坊,牌坊上有五个字:“东南第一功”。而“南”故意少的一竖,是广场的中间那一根图腾柱。可见这五个字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其中的“功”是指的战功,明朝嘉靖年间,湘西的土家联军,为抗击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表彰土家联军的功绩,嘉靖皇帝亲自授予“东南第一功”的荣誉。

与“东南第一功”牌坊相对的是摆手堂,这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场所,土家人称之为“神堂”。它是古时土司王议事、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也是逢年过节举办大摆手歌舞活动的地方。

摆手堂前的广场叫摆手广场,广场的中间有一根图腾柱,柱顶雕着一只虎。此柱高12米,直径1.2米,上面写有12个大字,“汇集武陵精神,传承土寨风情”,这12个大字是用鲁班文一笔书写而成的。

这里的摆手堂供奉的是覃垕王。覃垕,原名覃文廑,曾率众参加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朱元璋称帝后,对湘西北土家族实行野蛮清剿,覃垕再次揭竿而起,率众反明,后来因叛徒出卖被处死。覃垕遇难日被定为土家族的祭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土家族摆手舞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之一了。

土家先祖认为:天有九重,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寨;最高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把土司居住的吊脚楼称作“九重天”。“不上九重天,枉到风情园。”这栋九重天世袭堂为土家风情园的精华和灵魂所在。

这座富有土家族特有文化风格的吊脚楼,高达四十八米,内部共分为十二层。神奇的是,这座楼房建在山体的斜坡之上,从头到尾没有使用一颗铁钉,简直让人惊叹于它的原始设计人的奇思妙想。2002年,九重天吊脚楼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为目前中国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座吊脚楼在本地是一座神圣的教堂,虽然当地人将其作为一处对外开放的参观景点,但顶楼却是一个禁地。不得不说,当你进入这座风光独特的古城之后,尤其是在烟雨朦胧的清明时节,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一阵的神秘感。

当然,这里的确流传有更多神秘的传说,比如那吊脚楼的顶层,据说里面放有许多土家人栽培的虫蛊,不止游客禁止入内,就连当地人也是只有大巫师才能有资格进入。听起来虽然有些吓人,但这里的确存有太多常人所不能听闻的新鲜事,对于我来说也的确充满了探索的好奇之感。

在早期的原始部落文化里,有群居必然有一王,而这里的王便是土司王。提起这里的历史固然和这个人物是离不开的,这座古城南边靠近天门山,北边有大河,是一处集天地灵气的地方,也是古时的土司王选择在此处落脚的原因之一。

土家族风俗“哭嫁”,土家姑娘从懂事起就开始用当地的方言学“哭嫁歌”。出嫁时,新娘哭嫁的歌词:无非是留恋故园亲人,哭爹娘养育恩,哭哥嫂姐妹情,哭担忧成家后创业艰难……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时,新娘坐在床上帐子里面哭,姐妹嫂子和女友聚集一房,以同命相怜的心情陪着哭或劝着哭。据说,“哭嫁”已收录在非遗项目中。

那个时候的土司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肆意处置人的生死,对于女性还有一种“享受初夜”的特权。几百年来土司王更替了十五代,直到清代,这里才归属于朝廷,至此那些压迫陋俗也被解封。

经过百年的文化传承,曾经的土家制度也相继流传至今,形成了一种颇为神圣的祭祀方式,当地甚至还保存着夜晚嫁人的习俗,俗称“哭嫁”。深入了解的话,大多游客都会发现这里的传说故事要远比这些古典建筑有趣的多,虽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的确是格外的吸引人。

如果恰好遇上当地的风俗节日的话,那真的是有好戏看了,若有幸能感受一次热闹非凡的千人舞蹈也不虚此行。土家人向来都不拘小节,无论是只在电视剧中听说过的巫师,还是传说中的毒蛊,都能够在此更真实地听闻观赏,来这里的旅行绝不会同于普通的旅行感受,光是这里的奇闻异录就足够你回味一两年了。

土司银库,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重达56斤的银饰凤冠,想想都觉得脖子疼……土家族虽然有“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的俗谚。但依然会佩戴很多的首饰,有头饰、胸饰、腰饰、手饰、足饰。

在土司城,我意外读到了朱镕基总理的一首诗。20014月,朱镕基总理回到阔别六十年的土司王城,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忆故园》: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园依稀别有天。

吉首有材旋歌盛,张家界顶有神仙。

长街攘攘人丁旺,童山濯濯心怏然。

浩浩荡荡早日现,郁郁葱葱梦始圆。

朱镕基总理很少题诗留名,他也曾经说过:“我一不怕你找我借钱,二不怕你找我求职,就怕你找我题字。”那次总理来到张家界的土司城,可能是被这里神秘所吸引吧,破例题了一首诗,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对神秘故园的热情赞美,又深含着一种深深的思念。

细雨中,漫步在张家界土司城的古街巷道,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晨曦中,阳光洒在古老的土司建筑上,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黄昏时分,炊烟袅袅,落日余晖洒满大地,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此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202463

  

读过的人都伤感,读懂的人已老了(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朱自清散文《背影》欣赏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2024年春节倒春寒,一个雨雪纷飞日子,我再次翻开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读过眼角的泪禁不住再一次流下来……

江南水乡,土地肥沃,环境幽雅,地灵人杰。朱自清(18981122日—19488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6岁时随全家搬到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2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上学,父亲送他到南京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的情景。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给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散文开头直接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交待家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把写父亲时的家庭状况勾勒出来了,为下文的逐步展开做了铺垫。

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更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这篇散文成为经典,具有以下特色,首先是构思巧妙。抓住人物形象最典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第二个特色是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主要表现在作者的三次流泪:第一次流的是悲哀的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第二次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地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

第三个是特色极高的白描技巧。如文中写到:朱自清父亲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铁路旁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觉得为难。当他父亲穿过铁路,又爬上对面的月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时,他父亲用双手攀着上面,双脚往上使劲的攀;他的身子因为比较的肥胖,有点向左微倾,他的样子看起来很费力。当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泪水飞快的流了下来。作者赶紧擦掉了眼泪,怕被父亲看到,更怕他人看到。作者又一次回看时,他父亲早就抱着金黄的橘子往回走了。通过铁路时,他父亲先将橘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着橘子走,到作者这边时,作者连忙去扶他父亲。散文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被作者特别着重描绘了,其中包含着父亲当时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走过铁路的样子,弯下身躯的样子,爬上月台的样子,一上一下,脚也动身也倾斜,点点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绘,让多少读这篇散文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就在场看到了一样的。

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人的,作家在形象思维时,只有将自己深切的情意渗透在自己所描绘的富有情感的形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朱自清在回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这样谈到《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期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由此可见,《背影》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写真情和实境。

第四个特色是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从这一些列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并非是个“超级英雄”,做这些事其实颇有难度。即便是买橘子回来,动作描写依然可以看出父亲的吃力:“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但他还是很快完成了这些动作,一连串的动作却显得节奏很快。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实写,唯独“扑扑衣上的泥土”后面紧跟着“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虚写。说明父亲是心甘情愿地做这看起来有难度的“任务”。

第五个特点是简洁淳朴的语言描写。父亲无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亲的语言,除了开头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与结尾处来信中用的直接引语,在送别当天,朱自清直接记下父亲的话只有四处,而且每次非常简单。例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即便就送别的当天来看,父亲绝不止说了这四句话,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这四句,传达出父爱的含蓄与体贴。父亲的话其实并不少,甚至有些唠叨。那些繁琐的语言作者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展现的是自己和父亲对事的不同态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后知后觉地领会到了,父亲是非常细心的,是对儿子关心的,还是那个逻辑——在父亲看来,已经二十岁、来往过北京两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个小孩子。理解了父亲的唠叨与用心之后,朱自清就很惭愧,甚至有些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七十年代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每年父亲节的时候,他才会短暂地显身出来。平日里,他留给我们的,大都是一个模糊的背影。这个背影,和朱自清当年写下的《背影》如出一辙。那个佝偻蹒跚,翻越层层月台,深一脚、浅一脚,抱着橘子走到朱自清跟前的身影,又何尝不是天下父亲的缩影?

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人文关怀角度来看,《背影》都是我们必须深入品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读过的人都伤感,读懂的人已老了,人,只有流过泪才能成长。朱自清看到背影,想到背影,都难以抑制眼泪,就好像那份离别的苦痛像味道一般留在舌尖,每次回味都是苦涩的。这世界上,每个人拥有完整生命的唯有自己,就算父亲这样的人物也不过是停驻时间较长的过客,我们匆匆地经历了一生,老了老了,才渐渐发现这一生我都辜负了很多人,尤其对最亲最爱的人——父母。朱自清从“背影”看到的全是父亲的牺牲,全是父亲无言的爱,而作为人子的他和我,只能在背影之后默默感伤流泪。

背影,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无论是大是小,是崇高是卑微,都凝聚了水乳交融般的真挚情感,那是自然赋予人类最美的情感——爱!

当然,朱自清经典散文还有很多,《人民日报》推荐九篇你有印象吗?都读一读吧,分别是一《毁灭》二《匆匆》三《北平沦陷那一天》四《背影》五《春》六《荷塘月色》七《细雨》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九《光明》……

2024416

  

【教育随笔】

小伟(新密市一中 陈冬青)

小伟是个很聪明的学生,就是不听话。

小伟曾因上网被学校给警告过,只是有时还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小伟又迟到了,我连忙给家长打电话。

小伟的成绩又退了,我很忧心。

越到最后一个阶段,我越不敢掉以轻心。我知道在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和老师一样,脾气都不太正常,整天被压力压得透不过起来,老师还好,年龄大了,总有找到缓解压力的办法,而孩子不行,有很多行为都是被禁止的。比如看课外书、上网和别的娱乐方式。

学生很苦恼,每天被这么大的压力包围着,应该找点发泄的机会,我总是找机会和同学们谈谈,尽量让学生缓解缓解一下压力。

刚在外面站站,又听见正在小伟和别的老师争吵。

小伟上课铃老师很不舒服,总是喜欢低着头,腿乱晃着,而且每次一吵他,他总是有说不完的理。

给他家长通过几次电话,家长总是听信孩子的,说老师把他孩子如何如何,家长有时也说我管急了,他要跳楼,我没有办法呀。

这孩子太可惜了。

我慢慢走进办公室,听见他们长在对话:

上课不管坐好吗。

我做的不够好吗。

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去做?

我今天不舒服。

为什么不回答问题?

我今天不舒服。

你什么学习态度。

就这学习态度。

……

我示意数学老师出去上课,便一把拉过了小伟。

看着小伟,我一语不发,我让小光默默的看他的保证书。

然后我让小伟静静的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上,想想自己的爹娘再干什么。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

我给小伟讲了讲班级的成绩,分析了数学老师的人格魅力。

小伟最后问我,给我一次机会。

我看看小伟,说:机会不在我手里,你要善于寻找,还有最后二十多天,考上考不上都看你的了。

小伟看看我说:我懂,能不能不给我爸打电话,我不想让他在揪心。

我说好吧。

再一次让小伟写了保证书,我很愉快的拉着他走进了教室,虽然我知道,他的保证书又是保证不了几天。只是他是个孩子,希望他的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听读观感】

也谈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中牟县韩寺镇二小 花传盛)

最近几天看到一边倒的文章,说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远比现在的大学招生要优越。

我没参加过古代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没赶上呀。我知道古代考上的举子是何等的欣喜,从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从范进中举后疯癫的表现,我知道考上后的学子心情是何等的放松,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只是有没有人关注落榜的学生呢。

在古代,榜上无名,脚下未必有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天下所有人一起涌上考试的独木桥时,我看到的是桥的岌岌可危。

于是走投无路的有之,含恨自杀的有之。继续考,考不上,又继续考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有之。

记得那个孔乙己吧,是旧中国科举制度的读书人的缩影,天下考上的有几人,

诚然,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物,尤其是科举考试前期,更加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只是到了后来,渐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当西学日新月异,外国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候,仅靠几篇迂腐透顶的八股文能够治理天下吗。

其实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中,还真有几个没参加科举考试,或屡试不中的。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一句床前明月光牵动多少人的思绪;杜甫的诗歌也是超一流的好,可是这二位无论参加还是没参加,结局竟然是那样的一致,李白是不屑于考试,一直做梦想得到唐明皇的三顾茅庐,杜甫参加了考试,结果竟然屡试不中。

是他们的文章不好么,笑话,那是因为什么。不得而知。

还有几个人物,像没考上的黄巢,菊花诗也相当的有名气;

刀笔吏宋江的西江月也大大的有名;

写聊斋的蒲松龄,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写红楼的曹雪芹。

晚清的袁世凯。

现在的考试制度自然有他不好的一面,但是如果一棍子打死,重新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势必会影响大的局势变革,人不可能一考定终身!

现在的学生考不上可以打工,上技校,上职高,有一门技术,照样走遍天下。

至于公务员考试,既然是竞争,必然有一番风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很庆幸生在现在的国度,要是在古代,可能又要在江边独步徘徊,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