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读过的人都伤感,读懂的人已老了(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朱自清散文《背影》欣赏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2024年春节倒春寒,一个雨雪纷飞日子,我再次翻开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读过眼角的泪禁不住再一次流下来……
江南水乡,土地肥沃,环境幽雅,地灵人杰。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6岁时随全家搬到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上学,父亲送他到南京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的情景。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给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散文开头直接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交待家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把写父亲时的家庭状况勾勒出来了,为下文的逐步展开做了铺垫。
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更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这篇散文成为经典,具有以下特色,首先是构思巧妙。抓住人物形象最典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第二个特色是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主要表现在作者的三次流泪:第一次流的是悲哀的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第二次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地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
第三个是特色极高的白描技巧。如文中写到:朱自清父亲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铁路旁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觉得为难。当他父亲穿过铁路,又爬上对面的月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时,他父亲用双手攀着上面,双脚往上使劲的攀;他的身子因为比较的肥胖,有点向左微倾,他的样子看起来很费力。当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泪水飞快的流了下来。作者赶紧擦掉了眼泪,怕被父亲看到,更怕他人看到。作者又一次回看时,他父亲早就抱着金黄的橘子往回走了。通过铁路时,他父亲先将橘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着橘子走,到作者这边时,作者连忙去扶他父亲。散文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被作者特别着重描绘了,其中包含着父亲当时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走过铁路的样子,弯下身躯的样子,爬上月台的样子,一上一下,脚也动身也倾斜,点点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绘,让多少读这篇散文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就在场看到了一样的。
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人的,作家在形象思维时,只有将自己深切的情意渗透在自己所描绘的富有情感的形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朱自清在回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这样谈到《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期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由此可见,《背影》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写真情和实境。
第四个特色是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从这一些列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并非是个“超级英雄”,做这些事其实颇有难度。即便是买橘子回来,动作描写依然可以看出父亲的吃力:“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但他还是很快完成了这些动作,一连串的动作却显得节奏很快。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实写,唯独“扑扑衣上的泥土”后面紧跟着“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虚写。说明父亲是心甘情愿地做这看起来有难度的“任务”。
第五个特点是简洁淳朴的语言描写。父亲无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亲的语言,除了开头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与结尾处来信中用的直接引语,在送别当天,朱自清直接记下父亲的话只有四处,而且每次非常简单。例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即便就送别的当天来看,父亲绝不止说了这四句话,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这四句,传达出父爱的含蓄与体贴。父亲的话其实并不少,甚至有些唠叨。那些繁琐的语言作者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展现的是自己和父亲对事的不同态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后知后觉地领会到了,父亲是非常细心的,是对儿子关心的,还是那个逻辑——在父亲看来,已经二十岁、来往过北京两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个小孩子。理解了父亲的唠叨与用心之后,朱自清就很惭愧,甚至有些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七十年代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每年父亲节的时候,他才会短暂地显身出来。平日里,他留给我们的,大都是一个模糊的背影。这个背影,和朱自清当年写下的《背影》如出一辙。那个佝偻蹒跚,翻越层层月台,深一脚、浅一脚,抱着橘子走到朱自清跟前的身影,又何尝不是天下父亲的缩影?
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人文关怀角度来看,《背影》都是我们必须深入品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读过的人都伤感,读懂的人已老了,人,只有流过泪才能成长。朱自清看到背影,想到背影,都难以抑制眼泪,就好像那份离别的苦痛像味道一般留在舌尖,每次回味都是苦涩的。这世界上,每个人拥有完整生命的唯有自己,就算父亲这样的人物也不过是停驻时间较长的过客,我们匆匆地经历了一生,老了老了,才渐渐发现这一生我都辜负了很多人,尤其对最亲最爱的人——父母。朱自清从“背影”看到的全是父亲的牺牲,全是父亲无言的爱,而作为人子的他和我,只能在背影之后默默感伤流泪。
背影,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无论是大是小,是崇高是卑微,都凝聚了水乳交融般的真挚情感,那是自然赋予人类最美的情感——爱!
当然,朱自清经典散文还有很多,《人民日报》推荐九篇你有印象吗?都读一读吧,分别是一《毁灭》二《匆匆》三《北平沦陷那一天》四《背影》五《春》六《荷塘月色》七《细雨》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九《光明》……
2024年4月16日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