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生活随笔 > 详细内容
春节旧事——看电视(卞从华)
发布时间:2023/11/24  阅读次数:79  字体大小: 【】 【】【
  

春节旧事——看电视(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原腹地,还十分的贫困,物质特别匮乏,有相当多的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那时候,我正处在孩童时代,刚刚开始上学。针对现在的我来说,那时候应该就是小时候。

那时候,我刚刚开始上学,一周要上六天,一天要上三晌。冬天,天还不亮,就早早起床,背上两本书,走上一里多地,来到村办小学,坐在教室里,还读一节早读,再上一节正课,大约八点就放学回家吃早饭。然后再回学校上三节正课,这样,上午学习结束,回家吃午餐。下午两节正课,一节自习,最后轮流打扫卫生、放学。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重复着,总觉得,除了上学、还是上学,生活的色彩十分单调。我曾问过父亲,难道上学了,就不能休息么?父亲告诉我,过年时,就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叫寒假。过年,这个概念,我是知道的,于是我有天天盼着这个叫做寒假的假期。

之所以盼寒假盼过年,不是因为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的玩,不是因为可以放鞭炮穿新衣服,也不是因为可以吃肉肉走亲戚收点压岁钱。主要是因为,我知道只有过年时我们那个村的电才会正常。

说实话,小时候家境也不富裕,不过,黄面窝窝黄面汤还是能填饱肚子的。奶奶有个妹妹,我应该叫姨奶奶,在南方工作,给奶奶家送了一台电视机(具体是奶奶买的?还是姨奶奶送的?我已搞不清楚了)。这台电视机,具体什么牌子的,我记不大清了。电视机的外框是黑褐色的。正面左边大部分区域是12吋的凸面电子显示屏,右边窄窄的一留儿,上方是一个可以旋转的手柄,用来调台,好像手柄下还有个箍,可以调清晰度,或者说是亮度。下方是三个小旋钮,其中一个正旋或者倒旋,可以调音量的大小,另外两个就不清楚作什么用的了。在电视机的后背也有许许多多的各类插孔,当时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只知道,电视机后背的最上方,有一个可伸缩的拉杆天线,天线不拉出来,是不能看电视的。

这台电视机,应该是我们村的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

记得这台电视机刚刚置入奶奶家,在放电视的头一天晚上,奶奶家的堂屋一下子被挤爆了,人挨人、人挤人,在堂屋门口外也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来大家就提议,在院子里放电视。可是这电视也不是随时就能说放就放的,因为小时候俺那小村庄经常没有电,平常想看电视就成了一种奢望。父亲说,过年时,用电才会正常几天,于是,俺就天天盼着过年,盼着过寒假。

终于,放寒假了,要过年了,期盼中的电也随着寒假的到来正常了,于是,每天晚上看看电视也就正常了。

奶奶家的院子很大,东西宽十五六米,南北长也有近二十米,院子的四周是一层层叠摞的土夯墙。根据大家的提议,电视要放到室外的院子中看。于是,电视机就被搬到堂屋门口处的院落中,可是后面的人看不到。大家又提议在堂屋门口放个大桌子、大桌子上放个小桌子,小桌子上再放一个独坐儿(音,就是一种凳子,有四条长腿斜立扎起,上面是一块五六公分厚、十多公分宽、二十多公分上下的独木块。这种凳子是纯手工制作,也不是家家都有这种凳子,只有家庭中有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才有,因为这是要在学校当凳子坐的,小时候上学,人人都要从家中带凳子到学校的……唉,扯远了),这样摞起来,有两米来高,电视机就被放到这高高的独坐儿上。

每每到了晚上,就是奶奶家的院子中最热闹的时候。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晚上?问的好,因为那时白天都农忙,只有晚上大家才有空闲。不过,我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那时候的频道少,节目也不多,印象中白天好像没有节目,只有晚上才有。一到晚上,我的小伙伴儿们,都要我给他们占坐位,那时候记得非常清楚,谁跟谁好,谁跟谁不好,谁跟谁玩,谁跟谁不玩,凡是关系不好的,就不给他占座位,现在想想都可笑。

天一落黑,大家就早早地吃过晚饭,三三两两地搬着自家的凳子聚拢到奶奶家等着看电视。吃饭晚些的,干脆就左手五指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糊肚”(音,别问我什么是糊肚,这是俺这儿一带的乡村话,懂得的自然懂得),上面飘着几根炒萝卜丝儿。在左手掌空心儿处,塞着一两个窝窝头儿。啃上一口窝头儿,右手拿筷子叨上一两根萝卜丝儿,吧唧吧唧地嚼上几下,再呲溜呲溜地喝上一口热“糊肚”,就这样边吃边等着看电视。现在也说不清楚是几点,在大家的期盼中,电视屏上闪耀的雪花点儿没了,刺刺啦啦的噪音也没了,电视上一段音乐过后,就是新闻,现在也记不清楚是不是叫“新闻联播”,反正是新闻。电视也就那一个台,想选择换频道也是不行滴。当影像不是十分清晰时,父亲就会把抽拉开的天线前前后后慢慢地摇摇,直到在某一个方向处影像清楚,声音正常,这应该是搜信号吧。然后把声音调到最大,父亲才和乡里乡亲一块看。

很快,村里的老老少少挤了满满一院子,挤不到院子里的,干脆那些年轻的小伙儿,直接爬上墙头,骑坐在墙上看。刚开始好像奶奶还不乐意,怕把墙给整坏了,但时间长了,看看大家的热情筋儿,也就不说了。说实话,离电视远些的,特别是骑坐在墙头儿的,距离远,应该是看不清多大画面的,并且声音也听不了多清晰。不过电视开始后,大家除了偶尔的笑声,都很少交流说话,生怕吵杂的话语声,把电视的声音给淹没了。

有不少小朋友在看电视的档儿,专门儿跑到电视机的后面,看看电视是不是跟村里放电影一样,在后面也可以看到影像。那些端着碗边吃边看的人,也生怕回家后,挤不进院子,而错过看电视的机会,就那样,即使窝头儿啃完了,“糊肚”也进肚了,还一手端着那大铁瓷碗,一手拿着筷子,也不觉得冷。而那些有坐儿的主儿,要么双手不停地挫挫,要么将双后夹在腋窝儿,要么将双后交叉插入棉袄袖筒取暖。脚太冷的话只有穿大千层底的棉鞋了,不停地跺着是不行的,因为那会影响到大家听的效果。

看罢“新闻联播”,再新河南新闻,随后就是两个小时左右的电视剧。然后就没节目了,电视呈现一片雪花点儿。

最初的时间,都看了什么电视剧,确实没有什么印象了,只知道是凑热闹,不过随后热播的港台电视剧《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星星知我心》《渴望》、《射雕英雄传》、《一剪梅》,日本的《血凝》、《犬笛》、《阿信》等都还记得清楚,再到后来国产的86版的《西游记》、《便衣警察》。这些,应该是八十年代,我印象较深的电视剧了,至于其它的,就不大记得了,也没什么印象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万里长城永不倒》、《大号是中华》、《好小子》、《再向虎山行》、《渴望》、《敢问路在何方》、《便衣警察》等等主题歌印入我这稀缺的音乐细胞。到现在,我还能哼几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 孩子这是你的家,庭院高雅,古朴益显出风貌,大号是中华……”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时记忆中的过年时的看电视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猛然间觉得,现在,窝在家中看看电视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了,而儿时看电视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少了许多,现在的年味也少了许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