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听读观感 > 详细内容
大象无形(杨红梅)
发布时间:2023/10/22  阅读次数:185  字体大小: 【】 【】【
  

大象无形(二七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红梅)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语文界泰斗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确乎道出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学称之为科学,因为它必须遵循铁的教育规律;语文教学称之为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在当今语文教育界群英荟萃、流派纷呈的形势下,有人把于漪大师归为“情感派”,也有人用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不留下痕迹,鸟儿已经飞过”来形容她的教学风格,并送给她赞誉度极高的四个字:“大象无形。”他们认为,于漪大师追求高尚教育境界而使用的所谓“艺术”了然无痕,只能感觉到那种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浓郁的美的氛围,那份在知识海洋中畅游、搏击的愉悦。“大象无形”,这不但是于漪大师富有个人魅力的语文教学风格,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崇高境界。

1.直面于“人”

于漪大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关注“人”本身,把全面塑造优质的“人”看得比传授语文知识更为重要。换句话说,也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为此,她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行几个转变: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立足点转变为以“学”为主,即“教”为“学”服务,一切从“学”出发,又以“学”为归宿;把直线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网络式结构,即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从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植根于“爱”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于漪大师用心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她说,“我爱学生,我爱我的职业,爱我们的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这爱,不仅仅是我的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而是渗透在我整个生命和教学实践中。”“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爱”,能创造许多奇迹。有人曾把教师分为四种境界:“以谋生为目的,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最令我欣赏也最令我钦佩的是“以爱为本”的崇高境界。“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爱拨动每一个孩子的心弦。

3.发韧于“美”

于漪大师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抓住的根本就是“美”。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的“真”与“善”,都必须融入到 “美”的形态中来。因此,对一篇作品的真与善的探索,也只有从美的角度去切入。这是语文课堂教与学都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美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教学。即使是生涩难懂的议论文,只要用心,深度挖掘,同样也能把课上得神采飞扬,讲得铿锵动人。所以,要尽力去发现美、挖掘美,展示美,欣赏美,传播美,力图使每一节课堂都能成为“美”的殿堂,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美的熏陶。

4.着力于“导”

于漪大师教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就是“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知识真正为学生自己所有,因为,“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启迪、开发智力、培养情操的最好方法。她认为,“传统的肢解式教法,是一种严重损毁语文本身的诗性行为。一节语文课,教师从词语到段落到篇章,从主题到艺术特点,如果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只会使学生大倒胃口”。古人曾精辟地说,即使是“七宝楼台”,但“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所以,一篇好文章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把握,才能体悟到其中三昧。同时,她认为,“好的诗文,应该强调多读,强调背诵,使之整个烂熟于心,还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语文的教法,更应该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更应该强调心灵的领悟,而不是一种原理的理性证明。

5.作用于“心”

有人说,心灵的塑造,最难。但是,对于教育而言,它又最为根本,最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所以,于漪大师把所有教学艺术、教学手段都瞄准着“心”,为着一个“塑人先塑心”的伟大目标而来。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用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应该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

以上五点,构筑起于漪大师教学艺术的“核”。所以有人说,“于漪就是梅兰芳,她的语文教学是没有风格的风格。”“没有风格的风格”,也许就构成了她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表述:她的教学风格像“水”,水本无形,形随容器,因势赋形,所以“大象无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大师的教学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内化、提炼、创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从而让教学“多姿多彩”,这样,教学才有创新,课堂,才有实效,教育才有“灵魂”。我想,这也正是于漪等一代大师对我们每个教师最大的期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