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3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438(张俊杰)
发布时间:2023/9/26  阅读次数:141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438张俊杰

(巩义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俊杰 随笔专辑 7篇)

2023926日)

  

【生活随笔】

做树的爱人

新干部需要老作风

领导干部交友应慎重

反腐如何促和谐

说话的艺术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人到无求品自高

  

【生活随笔】

做树的爱人

人有人语,树有树语,谁晓树能言情。大自然总是把很多的感悟和体会留给人们去思考,树虽说没有花的容颜和花的芬芳,但树带给人们的感动绝对是震撼的,因为树的奉献精神和默默忍受的品质,让人们对树寄予了一种深深的情怀和眷恋。

树为了赋予大自然绿的色彩,把自己深深扎进地里,以便吸取泥土的精华,它带给人们的是绿荫,却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承受着风雨和雷电、炎热和冰雪。

夏天,他树立在炎炎骄阳下,张开双臂,为行人撑开一伞绿荫;冬天,他伫立在瑟瑟寒风中,挺着胸膛,为路人遮挡一身雨雪;秋天,他笑在黄昏夕阳下,摇着身子,为人们送上累累硕果;春天,他依在绿色心情中,为大地洒下一片春色。

树是生命的象征,它的最低点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起点,它的最高点又代表着生命即将进入重点,他的枝杈是生命的转折,他的叶落和硕果累累代表着成就和衰败。树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衫树是自信的,柏树非常的忠诚,杨柳时常会很忧郁,橡树是勇敢的象征。

寄予树的品德,我愿做树的爱人,在享受树的博爱和奉献中给予树的关怀,我愿陪伴他,在每一个清晨给他一个深情的微笑,在每一个黄昏给他一个热烈的拥抱。在他枝繁叶茂时我会更爱他,在他落叶萧条时我会更疼他,我爱树,我是树的爱人,我要让他更多感受和体会来自人类的呵护和关爱!

  

新干部需要老作风

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起接待领导调研一事,感慨万千,他急切呼唤过去的“老作风”快点回来。

所谓“老作风”,就是老同志常常忆起的“优良传统”:当年有些省部级领导下基层,到农村,轻车简从,不事张扬,也就带一个同事,住在招待所,住在县乡政府的大院或农家小院里,没有层层陪同,没有迎来送往。他们没有官架子,也不愿让人知道他们的官衔,基层的干部群众比他们年龄大的称他们“小李”“小张”,比他们年龄小的称他们“老李”“老张”;他们开口“老大哥”,闭口“小兄弟”,蹲在农家院里和“老嫂子”拉家常,坐在炕沿上向大娘大爷嘘寒问暖。他们就是群众中的一员,群众的心和他们贴在一起。民情民意、真情实意,就在这种调研中了然于胸,成为正确决策的依据。

现在,大家急切地期盼“老作风”回来,是因为大家对现在有些干部的作风不满意。有的领导下基层,名曰“调研”,实则摆谱。调研的效果不怎么样,调研的排场却越来越大。说“排场”,还真名副其实。领导到来之前,调研地就是一个“排练场”。领导走的线路是事先踩过点的,每个地方停留几分钟,都事先掐算过。领导要见的群众,都事先对过名单、查过背景,群众会说哪些话,要事先演练。这样的调研说是演戏,实在不为过。而且,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很基层的单位,也官不大谱不小。

时代不同了,当然不能简单作类比。社会发展了,调研条件也该改善,这没人有意见。但经济上富裕了,条件改善了,并不是讲排场、摆架子的理由。虽说时代不同了,可在群众眼里,那种摆正自身位置、牢记“只有服务义务、没有扰民权利”的老作风,似乎与民主、开放的时代进步潮流更加合拍。而那些论级别、摆阵势,动辄前呼后拥的作派,恰恰更像是封建时代的遗风,倒与新时代的气息格格不入。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当然要与时俱进,应该进在工作方式更高效、更节俭上,进在把过去的好传统规范化、制度化、并与当今的行政体制改革结合上,而不是朝着浮夸、奢华这样的反向推进。

领导干部的调研,也承载着塑造亲民形象、密切党和政府与百姓关系的任务。不仅需要通过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还包括通过调研的过程,让基层群众真正感到对党和政府亲情顿生,敬佩之心顿生。而把调研现场的群众当道具,那么不仅群众会对此心生反感,“调研”的效果也就走向了反面。新干部需要“老作风”,“老作风”有利开创新局面,树立领导干部的新形象。

  

领导干部交友应慎重

领导干部的交友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为交友不慎吃亏上当,犯了错误,个别的甚至沦为腐败分子;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力,他们的交友范围和方式往往影响着权力的运行。

为了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推动工作或者个人的正常交往需要,领导干部广交朋友是积极而有益的,但必须慎重对待。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领导干部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正直善良、顾全大局的人,是有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的人,有利于领导干部身心健康的人。那些敢于直言、善于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是可以信赖的朋友;那些想方设法巴结你、讨好你、满足你、不断用恩惠拉拢、腐蚀你的人,从根本上说,是要把你推向悬崖的人。在交友问题上,领导干部要有警惕性,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为各种诱惑所动摇;要防微杜渐,对那些所谓的“感情投资”、形形色色的公关和不善之客,要当机立断,拒之千里,谨防交友不慎带来不良后果。

领导干部交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有所选择。不能不分对象,不辨良莠,什么人都交,什么人都敢交。少数领导干部滥交朋友需要引起警惕:有的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吹捧,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有的贪图享乐,与大款交朋友;有的喜欢所谓的“江湖义气”,与混混交朋友;有的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与风尘女子交朋友。从一些大案要案来看,为什么窝案串案多?为什么背后总有几位企业老板或情妇?这固然与不法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有关,与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道德素养不高,抵御风险和诱惑的能力不强有关,同时也跟这些领导干部对社交圈和生活圈把关不严、交了不该交的朋友有重要关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朋友交往要注意把握分寸,领导干部交友必须讲原则。不要把个人交往与行使公权混在一起,感情用事。不该办的事情坚决不能办,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能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能去。少数领导干部在交友中不善于把握分寸,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交情、不讲纪律,甚至在“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面前,丧失党性原则,突破应当坚守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在权力与友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逾越了这条鸿沟,不但会毁了友情,而且会害了自己。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时代考验,一定要从拒腐防变、履行职责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交友问题,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这样,才有利于做到防微杜渐,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反腐如何促和谐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官被查处,而他们腐化堕落的内幕也随之曝光,虽然闻所未闻,但人们也见怪不怪,只引以为笑谈。因为,每当一位腐败官员落马后,他们的种种腐化堕落的丑态便传播开来,在丰富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忧思。

谈也谈过,笑也笑过,人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就能逍遥法外这么久?从他开始走出第一步到迈进万丈深渊,怎么就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为什么有的甚至边腐败边步步高升?查出来的已然令人震惊,没有查出来的还有多少?

人们的忧思,从一个侧面表明腐败的危害性和严重程度。因为在落马之前,那些官员正在大行其腐败之道,图了自己快活,谋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就会侵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把许多事处理得不公平、不公正,使这里的矛盾尖锐突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腐败分子的恶劣行径,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

对于腐败分子,当然是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手软。把这些不和谐“因子”铲除了,老百姓拍手称快,也深感中央反腐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只是,这种对腐败分子事后的惩处,从促进和谐的角度来看,尽管非常必要,但其效果还属于“扬汤止沸”的范畴。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不和谐已经酿成,查处对于百姓来说,只是消胸气,快人心,拨云见日。

反腐最理想的办法是“釜底抽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在腐败之源中,权力最为关键,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腐败不仅今天有,过去也有;不仅发展中国家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结合腐败的新形势,及时创新和健全反腐制度,也是少不得的。

实践告诉我们,再健全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消除腐败,但在最大程度上抑制腐败,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需要致力的是,让腐败的土壤越来越贫瘠,让腐败的空间越来越逼仄,让那些原本阴暗的角落暴露在阳光下。如此,和谐社会的根基就能夯得更实。

  

说话的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一个成年人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一个不跟人打交道的人,他不是神,就是兽。”说话是与人打交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说话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有“祸从口出”的警语。社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该说的不说,人家说你没教养;不该讲的你讲了,人家说你是信口开河。

一是说话时要注意对方心态和时机。

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北大原校长、人口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1981年双双做99周岁生日,他的一个小孙子说:“爷爷、奶奶,小孙儿祝您俩长寿百岁”,结果他夫妻俩很不高兴,认为孙儿只希望他们再活一年。结果不幸言中,马寅初真的在第二年5月病逝,活100周岁。而他妻子张桂君活到101周岁。其实是他小孙子不注意此时爷爷奶奶的心态和时机。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时刻,一句由衷的祝贺、一段真诚的赞美,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时、心情沮丧之日,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番恳切的鼓励,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不可说假话、大话、空话。

假话、大话、空话可能会迷惑人一时,但绝不能哄人长久。久而久之,会给别人以言过其实和不诚实的印象。

三要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

在社交场合的客套话,如“久仰大名”、“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等,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令对方感到舒服,觉得受到尊重,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是不失礼貌的表现。

四是说话要讲技巧,要有角色意识。

说话时应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从不分、没大没小,从来都是不礼貌的。说到讲技巧,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建文帝皇祖母)死了,出殡哪一天电闪雷鸣下大雨,朱元璋大怒,要杀主事人与钦天监。这时主录僧宗泐(le)说:“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朱元璋听了转怒为喜,免去一场惊险。

五是说话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有意或无意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

一个远洋漂泊回来的年轻人,请他的朋友看印度《流浪者》电影,看完后,他的朋友却说,你怎么请我看这种电影,难道要我象你一样去流浪吗?一句话极大地刺伤了从美国刚刚回来的他朋友的自尊心。这就是说话不顾及他人情感的典型。

六是说话要有善意,要将心比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口伤人比出手伤人更重。因此,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避免恶语伤人,不说刻薄的话,避免说出他人隐私、隐痛或伤人自尊心、令人不愉快的话。揭人的伤疤,笑他人的身体缺陷都是极为失礼的言行。这里有一个晏婴使楚的故事:齐国上大夫(相当国务院总理)晏婴到了楚国,楚王知道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想羞辱他,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婴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上,让晏婴从这个洞进去。晏婴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国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婴。楚王揭人的伤疤,笑他人的身体缺陷是极为失礼的言行,结果他自讨没趣。

七是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叫适应场景与对象。在医院、在殡仪馆、监狱、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等特殊场所,服务人员或工作人员均不宜说“欢迎再来!”看望晚期癌症病人,你不能说:“我来看您最后一面!”这样说,他会当场气绝身亡的!你要说一些安慰的话,如:“医生说您没事的,您一定会好起来的!”之类的话。这不是不诚实,这是善意的谎言。服务要注意行为和语言规范,说话时用手指人的身体有“指教”和“教训”之嫌,用手指人的鼻子有污辱之意。真的,事事留心皆学问啊。

八是说话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说话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这里有一个“佛与粪”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那里去。佛印说:“看您像一尊佛”。苏东坡开他的玩笑,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粪”。佛印平静如水:“哦,是吗?”苏东坡说:“你尊我为佛,而我说你是粪呢!不生气么?”佛印说:“我应该高兴,怎么会生气呢!因为自己是佛,所以看别人也是佛;自己是粪,看别人也是粪”。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说:“大师不愧为得道高僧,佩服佩服!”。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金银的概念还基本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面,没有本质变化,而“弓箭”的概念则需要重新定义。那么,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首先是阅读。

我相信,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终极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样的大目标,通过“教育”的功能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和人在身高长相方面先天会有些差异一样;但智力的塑造,其空间比身体相貌的塑造大得多。而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其原理,第一,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而获得良好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就是阅读;第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拓宽一个人的见识,让他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是他在教学一线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哪怕是一本科普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良好影响。因为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根本地讲,其实是智力问题。智力不足的人,智慧也很难饱满,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阅读可以修复心理创伤。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可能会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有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伤害的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只需一把镐头,而要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非常重要,还必须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家长和教师能送给孩子的第二件宝物就是“自由”。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指点一番,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尝试失败了就大加指责和批评,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一种选择力和判断力。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种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然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只是放纵,不是自由。他的放纵正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所以是反自由的。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他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因为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家长和教师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只有成人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重新理解自由,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第三份礼物是“表率作用”。

如果说我们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阅读”,它完全体现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礼物“自由”,它出现在成人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第三份礼物则表现在成人自己身上。

我经常收到家长们这样一些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问我怎么办。还有人说,“孩子脾气不好,我知道这和我脾气不好有关。请问如何改掉孩子的坏脾气?”持有这种强盗逻辑的家长非常多,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孩子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在当下恰恰是被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我们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依此为镜,来反观自己,并谨慎践行呢?

一个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一个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而一个真正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健康的爱的长辈,他哪里需要向孩子讲“尊敬长辈”的道理呢?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在外人面前你可能谨慎,可能伪装,孩子一般也看不到;而和孩子如何相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愿意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现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可靠的财富。但在“教育” 的概念之下,到底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这方面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是巨大的。这个差别,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所以,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所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住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脱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是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人生所渴望而又难及的崇高境界。

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应该说是无所求的人。人若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了,其人格便会自然地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超脱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完美人格的要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达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来去均无牵挂”,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人到无求品自高,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这种心境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与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与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与盛衰,经历了这种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自己的心灵慢慢地得以升华。

人到无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这些虽然都是好东西,切不必尽收囊中。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人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岁月的沉积,生活阅历的累积,使人越来越难回头看看自己固守的观念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能放弃心中的名利杂念,清空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与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你会突然发现:生活原来还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超然物外,像白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看过《品读人生》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本书所选编的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巴金、徐志摩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关人生问题的散文随笔、杂文小品。大师们从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详尽的评论,让人受益匪浅。读后会让人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恬静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人到无求品自高,在人生路上磨砺若干年后,你会告诉自己与世人可以什么都不再乞求了吗?不再强求,尽管你一无所有。但是你会明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真正内涵。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一份份无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谱写的是一曲曲可贵的人生之歌。在这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会让人们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学会了宁静而致远,体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知道了先人们的无求,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人到无求品自高”里“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人只能活一次!而这又是常被人们遗忘的最最基本的常识。既然人生只有一次,那我们就应该讲究点“活法”。

人生苦短,如何才给活得快活?人生苦短,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人活得太累,其实是人活得心累。人生本来就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之五味俱全。处境不佳时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哪来的时时都一番风顺?为上司的一个不舒服的眼色又何必五分钟缓不过气来,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你有的是施展才华的机会。何况“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想想这些,你就会变得坦然;看到别人成绩突出大可不必眼红肚涨,嫉妒有害健康。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

有些人为钱所累,有些人为情所累,有些人为权所累。到人生完结的时候,再想想这些,就一文不值了。为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奋争了一辈子,到头来一文也带不走。想想是不是太可悲了??是不是太不值了??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就应该活得潇洒些,活得舒心些,活得快乐些。工作节奏太快,精神压力太大,争强好胜的心太强,生活得太无规律,时间一长,人的精神与体力就会崩溃。本来只有四十岁,可心理与体力已近暮年,钱多了又有何用??莎士比亚曾经诅咒过黄金:金灿灿的黄金啊,你是人类共同的娼妇!你可以使美变丑,也可以使丑变美; 你可以使错误变成正确,也可以使正确变成错误;你可以使活人变成死人,也可以使死人变成活人!为了得到这金灿灿的黄金,良家女子当娼妇,善良小伙成强盗!我诅咒你,可恶的黄金!马克思曾预言过:早晚有一天人们会用黄金去盖厕所!当然,一分钱可能难倒英雄汉,没钱不行。但是,只要有保底的工资,可以保障你衣食无忧,又何必拼着身家性命去追求更多的资本积累呢!

要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常乐,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就是幸福。我们和有钱的、有势的、有权的人一样,都是人类中的一分子。因为我们都是人,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笑脸求人!生活毕竟不是演戏,无须用太多的脂粉去涂抹自己,无须戴上“面具”去“逢场作戏”!我们应该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挣多挣少都心地坦然,心安理得,活得朴素自然,活得坦坦荡荡。这就是舒心,这就是快乐,这就是潇洒!

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能干出多少成绩,自己最应该有自知之明。当然,我们应努力在平淡的时候去争取辉煌;而在辉煌的时候,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并非“老子天下第一”。如果能这样我们就可避免了一些浮躁,避免少犯或不犯错误。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可佳,但奇迹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缺少哪一样都可能是功亏一篑,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所以,只要我们一生都要脚踏实地去干事,即使创造不出什么辉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充实。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亦就能“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也!人生载不动太多的烦恼和忧愁!惟有内心泰然、坦然,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我们能够持有一颗平常心,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则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快乐与希望。

人此生只能活一次!朋友:千万别活得太累!

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