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王继伟 > 详细内容
寻根洪洞大槐树
发布时间:2023/5/12  阅读次数:76  字体大小: 【】 【】【

  

寻根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这首民谣,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汝南县广为流传,那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又生动鲜活的移民故事,在我的童年时代便时有所耳闻。从小时候起,到洪洞“寻根”的梦想,就像野草一样在我的心里疯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据洪洞县政务网介绍,辖十六个乡镇,总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公里,总人口近七十五万。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的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处在阳关古道旁边。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西面汾河滩的一些老鸹便纷纷在这株大槐树上修巢垒窝。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古树上星罗棋布的老鸹窝,甚为壮观,引人瞩目。

元末明初,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地广人稀,而山西一带相对安宁人口稠密。从洪武二年(1369年)起到朱棣永乐十五年(1417年)止,在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仅从山西迁民人数就达100多万人,移民主要迁往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18个省近500个县市。

既然朝廷要求执行移民政策了,下边就得执行,让老百姓自愿报名吧,那是不可能的。你想啊,老百姓们祖祖辈辈在自己的家园生活得好好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呀!官老爷一想,既然不愿意主动报名,那就给点奖勋,走的时候给你路费,到那儿安家之后免你几年粮税。就算这样,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不愿意去。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哪头轻哪头重,他们比谁都清楚。官老爷看,既然软的不吃,那就来硬的,按照“四口之家留一 ;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指标,强行摊派到各家,对于拒不执行的家庭,就拿绳子从背后把双手一背绑了,穿成一串,由官兵直接带走。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家乡,不忍离去,走了很远再回首,只能看见那株高大的槐树和上面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口口相传,有的甚至把“老鸹窝”误传为村庄了。

明朝强制性的活动开始后,每次山西移民,动辄数千民户,多则万余户。据《明史·食货志一》记载,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当时山西中南部的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以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而人口稠密,又位于交通要道的洪洞县成了重要的移民聚散地。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移民办公点,负责给移民编号,发放川资凭照。根据史料记载,组织移民主要是在农闲的晚秋和初冬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树上的鸹窝很显眼。移民们从大槐树起程,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

20181116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六十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2023年五一节放假,我和女儿决定山西寻根之旅。车出京昆高速,进入洪洞滨河东路,我们到达景区已是下午两点,硕大的人造根雕大门巍峨苍翠,“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八个黑底烫金大字赫然在目。大槐树公园,位于洪洞城北1公里的贾村,西临汾河,东靠南同蒲铁路。站在门前小广场,我轻轻地说:“大槐树,我来看你了!”

放眼顾盼公园内外,这里没有什么宏伟的大殿、巍峨的楼阁、奇特的古塔,然而,游客却络绎不绝。有的写诗题词,有的举手机拍照,有的抄录碑文……我猜测,这大概都是和我一样当年远离洪洞的移民后裔,来故土“寻根”思源的吧?

沿着祭祀广场中轴线,向北行走近百米,再缓缓登上台阶,便是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祭祖堂。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前,摆放着一个露天铜鼎香炉,供“寻根”问祖者上香祭拜,香烟缭绕,意境迷人。走进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迎面是一排姓氏牌位,1200多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层层叠叠地摆放在供桌上的10个供橱里,蔚为壮观。

据说由于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人们并不想迁移,政府便强制迁移。官员和押解的差人们怕移民半路逃跑,把几十个人用一条绳连着。这样谁也跑不脱。防逃措施虽然到了位,但一路上人都得“拉”和“撒”呀!这种事旁人的手都是不好也不愿代劳的,还得把绑着手的绳子解下来,让自己亲自去操作。先是喊“给我解开手”,后来便简化成“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如果是“拉”,得解两只手;如果是“撒”,解一只手就行了,从而又演化出了解大手和解小手的说法。

又传说押差怕移民跑掉,便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后来,移民后代的小脚指甲便形成了复形甲。这就是很多地方的人脚小趾指甲是两瓣的原因。有民谣云:“谁的小脚指甲两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儿。”在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说的都是足小趾指甲两瓣的事。

为什么办理移民一定要选在洪洞以及洪洞的大槐树?原来,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没有大兴土木的条件,办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闲置房产多、位于官道旁边的洪洞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到了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商道便利,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加之当时的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有官商两道通过,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明朝政府遂将该地做为移民集散中心。而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树,大量老鹳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尉为壮观。这便是移民遣散的醒目的地理标志。

过牌坊,对面几米就是碑亭。清顺治八年,古大槐被汾河大水冲毁,碑亭在遗址上修建。碑亭坐北朝南,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亭中竖立青石碑一通,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精雕盘龙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石碑的正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笔迹端庄雄劲。石碑的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据说,当时平阳府广贴欺民告示:凡属平阳府管辖之内各州、县、村镇居民都在迁民范围内,唯有广济寺三里之内暂归驻军管辖,地方无权迁移广济寺大槐树下聚集的民众,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民众不愿离开故土,听到消息后,纷纷赶到大槐树下,而等到的却是山西省督司行文,规定凡是大槐树下的百姓全部迁往外省,百姓只能被迫移民。每次迁移都选择在晚秋时节,此时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那些即将离开故土,不知被迁往何处的移民们临行之时,凝望着高大的古槐树,听着栖息在树上的老鸹不时发出阵阵哀鸣,依依惜别之际禁不住潸然泪下,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们最后的记忆,深深印在了脑海里,立碑后还供奉着“人皇、天皇、地皇”三皇塑像,以及四层十五级、古佛教石刻——石经幢。

不远处,仿一代大槐树“中国根”下游客合围,音乐凄婉哀怨,《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正在进行。再现了一棵巨大的槐树上迁民告示:“不愿迁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登记”。人们穷家难舍,纷纷拖老带小来到大槐树下。他们被士兵重重包围后听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到大槐树下的民众,一律外迁”。在大槐树下,一边是府衙官兵,手持刀矛,威风凛凛;另一边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哭哭泣泣、呼天唤地。槐树上有老鸹窝,群鸟横飞,遮天蔽日。情节悲壮,催人泪下,思绪万千。

如今,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成为移民后裔“寻根”和“祭祖”的圣地。“根在洪洞,祖在古槐”,大槐树移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中深深扎下了根。

汉代的大槐树于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古大槐树滋生了第二代大槐树,又第三代大槐树也近100岁。民国二年(1903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20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将此处扩建为大槐树公园。自1991年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在古大槐树处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活动。据说,现在的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1亿人以上。

在“古大槐树”遗址碑亭处,转了好几圈,我想好好感受一下为之魂牵的大槐树,那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深沉的血脉亲情。同“古大槐树”遗址碑亭合影后,我们健步登上石砌的高台,走近一棵枝繁叶茂高大的古槐树。这棵古槐树就是在第一代古槐的根上,同根孳生出来的,被称作第二代古槐。如今,与第二代古槐,同根孳生出来的第三代槐树,已有合围之粗,枝叶繁茂,正是兴旺时期。

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这个大大的“根”字,浓缩着留恋、浓缩着牵挂、浓缩着思念、浓缩着乡愁,深深地扎在移民后裔的心灵之中!无论走出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最初的起点、来时的路。乡愁是浓烈的思念情怀,让人牵挂,回味无穷。

对于数百年前那场大移民的文化记忆和对故土的怀念,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一座寻根祭祖园,竟然串起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思乡情怀。这是因为,洪洞大槐树承载着华夏儿女难解的寻根情结,岁月深处的乡愁,一旦被唤醒,就阻止不住前来“寻根”的脚步。对于我们每个“寻根”者来说,前来洪洞大槐树,既是圆梦之旅、学习之旅、文化之旅、血脉之旅,也是爱国之旅!

2023512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