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王继伟 > 详细内容
拜谒三苏园
发布时间:2023/4/18  阅读次数:83  字体大小: 【】 【】【
  

拜谒三苏园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游金山龙游寺时的绝笔之作。两个月后,苏轼病逝于常州。本应魂归故里眉州的他,一年后由弟弟苏辙从一千六百里外常州迁葬汝州郏县。

北宋著名散文家、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三苏父子以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苏洵在27岁时才发奋读书,终成大家。由于他坚持淳朴文风以及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两个富有文学天才的儿子。苏轼其名“轼”意为车前扶手,苏辙名中“辙”指车碾过的印痕,大概苏洵老先生希望两个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相互扶持。

一代文豪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有人说因为郏县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眉州相似,也有人说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确实,苏东坡的这个选择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小城郏县平添了一份厚重。

带着这个疑问,2023年暮春时节,我参加河南省文学院基层作家培训班学员一起拜谒了三苏园。

如今的三苏园由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三部分组成。“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小峨眉山坳内,背靠莲花峰。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故有小峨眉之称。

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11年后,苏辙(1039-1112年)卒于许昌,亦葬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瘗诸两公冢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祠、墓院内外现存祭文、诗词碑刻49通。其中,金苑中《题二苏坟》、元曹师可“三苏祠记”及明清王尚纲、毕沅的“祭文”碑最具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关于苏轼缘何葬于郏县还有一种解释。据说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都要葬在距离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这种说法我以前也听说过,而且大家熟悉的例子很多。比如出生于苏州吴县(今苏州市)的范仲淹葬在伊川彭婆乡,出生于江西吉州(今吉安市)欧阳修葬在新郑,老家合肥的包拯葬在巩义。

三苏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我们踩着青砖铺就的甬道穿过享堂和祭坛,眼前就是“三苏坟”了。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院内洁白的芍药正在开放。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祀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

古柏森森的墓园里,三座墓冢由东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东,苏辙墓居西。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三通墓碑上分别刻有“宋老泉苏先生墓”、“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的字样。

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氏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森森,多为明、清时所植,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我们全体作家班学员在三苏坟前默默三鞠躬,以表达对前辈的敬意,开封的作家在《东京文学》主编张晓林的带领下开始上香。在坟前,我突然发现墓园里的柏树都神奇般地向西南倾斜着,郏县作协主席说:“这墓园和神道旁一共有588棵柏树,园内的都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种植的,无一例外都向西南方向长,传说是在遥望四川眉山三苏的老家。”

广庆寺、三苏祠坐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名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20065月,三苏祠和墓作为宋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为什么三苏埋骨离家乡眉山几千公里之外的郏县?这是许多读者一直在问的问题。于是,诸如风水说,形象说,还有就是苏轼临终前有“葬我嵩山下”之说,简直众说纷纭。而我以为,这种安排主要是苏辙所为。苏辙曾经在许昌、汝州为官,而郏县以前就属汝州管辖,这个地方,群山连绵,极似家乡眉山,苏辙作此安排,也是力所能及,契合了兄长“四处青山可埋骨”,“葬我嵩山下”的意愿。

四处弥漫着香火的清幽。参天耸立的大树,缠绵不绝的鸟鸣,一切都契合着内心的遐想。回望山上的那座巨大苏轼像,有一股无以名状的感触像春草样萌发,是敬仰,尊重还是神往。他是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人,而不只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文学家。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珍贵的时光里,有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然而,聪明的人早已发现,唯有埋头过坎,强大自己,路才能越走越宽。写散文,心之所至,意之所到。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随意而为,有感而发,挥洒自如,就是苏东坡的境界。他的许多信件、札记、报告都是精妙的文章。现在的我们要想写好文章,就需要多观察、多想象,多培养表达能力。

道路的两边缠绵着绿叶与夕阳的私语,似有诉不完的情愫。夕阳的靓颖,才依依不舍的滑过绿叶的手,留下暗自伤神的树枝,任晚风摇摆,吹拂!

郏县作协主席告诉我们,“苏坟夜雨”是郏县八景之首,“现在这样的暮春季节,不是体会苏坟夜雨的最佳时机!若在中秋无风无雨的夜晚,你站在坟院里,就能体会到这种奇异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内却风雨萧瑟,风雨声时远时近。可你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风虽紧却不吹衣,雨虽骤却不湿襟……”

因为要赶在天黑前回到平顶山,带着无缘体验“苏坟夜雨”天籁之音的遗憾黯然离去,但当我们刚上车,黄昏中一场春雨骤然而至。苏轼兄弟生前未能了却的心愿,九泉之下却“如愿以偿”,难道冥冥中真有天意?

走出三苏园的大门,雨下大了,哗哗哗地,在喧嚣的车马声中,任清泪潸然而下,这不是为了“常使英雄泪满襟”,而是为了暮春中我这个无约而至的过客。

2023418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