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时代散文 > 详细内容
“杯”“瓢”考(中牟县韩寺镇第二小学 花传盛)
发布时间:2021/12/31  阅读次数:173  字体大小: 【】 【】【
  

“杯”“瓢”考(中牟县韩寺镇第二小学 花传盛)

  [(gū)和瓢]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翻看课本(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1页),感觉《送别》诗中“一杯浊酒尽余欢”的“杯”字不太对劲,我印象中是“瓢”或者“觚”。

脑海里跳出《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杯”一节。兴致所至暗自推敲该用“杯”还是用“瓢”。

关于杯子,古典诗歌给了我刻板印象,心里想的不是现在普通的玻璃制品,而是祖千秋怀里形形色色的什么“白玉杯、翡翠杯、犀角杯、夜光杯、古瓷杯”以及“金光灿烂的金杯,镂刻精致的银杯,花纹斑斓的石杯”之类。相比之下,我觉得“瓢”要亲切一些。瓢是农家常见的器具,由成熟的葫芦剖两半而成,晒干后农人用以舀水或者从面缸里取面,自然也可以临时充作酒具。《水浒》“智取生辰纲”一回晁盖等给杨志下套:“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可作印证。

论“文”讲求“知人论世”。当时觉得,和“杯”字相比较,以用“瓢”字为佳:“浊酒”味薄而质次,用精致的“杯”做酒器,好比叫花子拿着油漆棍,破棉袄上扎领带,不太搭调儿。记得有人说这曲《送别》透露出了李先生最终皈依佛门的先兆;那么,在这薄暮时分,用草木质地、容量较大而形色陋暗的“瓢”取“浊酒”而饮,似与黯然送别悠然出尘的情景较为班配……

正以为找到了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忽的又跳将出来。这怎么解释?莫非边关将士喝光了美酒,不得已才用杯子盛“浊”酒而饮吗?李叔同先生既非村夫也非豪士,此情此境用“瓢”饮酒真的合适吗?

一时茫无头绪。“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网上求教吧。“百度”之下这歌词居然有“杯”、“瓢”“斛”、“壶”、“觚”多个版本——究竟以那个为最佳?

“斛”和“壶”似乎都不合适。看词典的解释,“斛”应该是古人盛粮食或者珠玉的容器。十升为斗,十斗或五斗为斛,也应该不是作酒器的材料。“壶”当然可以盛酒,成语中就有“箪食壶浆”。但这“壶”在某种程度上和“瓢”相似,都富于民间风味。杨慎《临江仙》中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樵夫渔人偶然相遇凭壶而饮,多了一份勘破人生的自在与潇洒。但李叔同先生“性情孤僻,律己极严,在外和朋友交际的事,从来没有,狷介得和白鹤一样(曹聚仁《李叔同先生》)。”他既没有普通人的苟且也不具备高士的超脱,“壶”和他的性格不怎么相副啊。

最后只剩下了“觚”。问题是,“觚”是最佳选择吗?《说文解字》中说:“觞受三升者谓之觚。”“百度词典”解释说:“觚,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这样看来,作为民间的酒器,“觚”有孤标峭拔的高古之风,而且既不像“斗”“瓢”之类带有江湖气,又不像“壶”之属有村俗气,也不像“杯”这样有略显矫情奢华的贵族气。

古道长亭,芳草夕阳,晚风中柳笛呜咽。

拘谨而洁身自好的李先生在想象中与友人举“觚”而饮,饮下孤独:“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骊歌》的旋律悠然响起……

——我又犯了附会穿凿毛病了。如果祖千秋重生,当引我为同道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