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1006(刘梦楠)
(2021年3月27日)
(郑州市金水区幼儿园 刘梦楠 专辑 15篇)
目 录
感悟读书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王勃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滕王阁序
诗里的雨
由“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想到的
声音里的旧时光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关于教师惩戒
生命的色彩
我能行!
坚志若立,行胜于言
生活和诗
感悟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回归乡里以后,并没有像某些隐士一样,装作清高。他确实看透了仕官生活,看穿了尔度我诈的官场,路路实实地过起了农耕生活。他垦荒南亩,锄草种豆,珠着露珠出门,拔着月色归来。闲眼时刻,独自静坐读书吟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便是他的读书体会。这个体会,至少告诉我们几点:一要端正态度,他以读书自娱,不以读书作敲门砖,去鼓名利大门。二要方法正确,他读书关键在领会要旨,不死报字眼。这样,读书就会出效果。陶渊明的读书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在《移居二首》中提出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是有好文章大家一起欣赏,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有疑难大家同来分析,以求获得较正确的结论。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这是窦德玄说的话,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唐高宗李治问到为什么濮阳又叫帝丘时,窦德玄不知道就没有回答,而许敬宗上前回答得很好,并受到了皇帝的赞赏。
许敬宗说窦德玄没有学问,在背后羞辱他。许教宗有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而窦德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做他自己能够做的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往今来,眼高手低者有之,好高鹭远者有之,
刚复自用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这些人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平凡者,不求进取,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而成功者,则尽力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作为改进的指针,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如果你想获得成功的人生,请从正视自我开始吧!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所谓“记问之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读死书,死读书。先贤认为,读死书的人不配当教师,这是先见之明。然而,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一些自以为慢守传统的“学者”,把能背供多少古人的文章当作“学问”,以此自居“权威”,从来没有在哪方面表现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创造性。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科目,也没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个愚蠢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
王勃
之前偶然看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一次想起这位早逝的初唐四杰之首,十几年前CCTV6为其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王勃之死》。于是翻遍了网络才找到唯一能看的版本,但却也还是枪版。
十几年后再看,似乎是没有了那种恍若隔世的历史感。拍摄技巧与演技的拙劣,一股浓浓的横店影视城气息扑面而来。冗长的开场,混乱没有主次的镜头,当然4:3的画幅肯定也不会是35mm胶片机所拍摄,不加处理的人工光源突兀如古装舞台剧上的大灯,却又少了几分大剧院里的逼格。不知道为何咽口水然后倒地暴毙50块钱一天的群众演员;突然停住的画面转场,让我以为是网卡了;又及导演用一句“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高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就把整个片子瞬间跳过了四分之一。这曾是年少回忆里的佳作,如今再看却像是一部90年代末加了许多默认特效的卡拉ok录像,我才明白回忆经不起推敲,好久不见不如不见这些字句的深刻意味。但毕竟这是2000年国台出的片子,不要挑剔的太多。静下心来品观,即便拙劣的呈现却依旧掩盖不了这位四杰之首的傲慢与才情。
毛主席说王勃:“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文章结构完整,情节跌宕,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用现代人视角来看,它更像一部历史大片,与《夜宴》、《满城尽是黄金甲》故事情节相近。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一段故事给人以无限遐想。但再怎么看,也掩饰不了其“胜利者的历史”的痕迹。郑伯是胜利者,历史就由郑伯来写。所以,郑伯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既是一些不合常理的做法,也成了预谋的、智慧的;不正确的,当然就上不了书面。胜利者就是英雄,而英雄是无错的。在此,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点个人的想法。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我觉得应该是无奈,或因鞭长莫及,或因条件不成熟而无能为力。当时,说起来他也是一国之主,不敢说是英雄,至少也是位霸主,被大国欺负了能忍,被自己的臣民、兄弟欺负了肯定不能容忍。完全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祭仲、公子吕等谋士、忠臣的劝谰,说明形势危机,已经对郑伯公不利,而郑伯却在等待共叔段“不义不暱 ,厚将崩。”这合理吗?从结果上看,最终还是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早知如此,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长痛不如短痛呢?难道是顾惜母子兄弟情谊?那又为什么口口声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可见灭叔段之心早已有之。再者他就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 ,厚将崩”?坏人干尽坏事就会自己灭亡?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只能归结为灭叔段的时机不成熟,根本不是什么“仁慈”,而“忍让”才是预谋的、智慧的。在统治者或成功者的脑海里是没有“仁慈”一说的。那么就会有人说,“隧而相见”说明他怜惜母子之情,其实他还是想给世人以“仁慈”来伪装其霸王野心。
就本文来说,表达极其简练,重点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观照现实,中国人总是这样,本性不变,却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去逢场作戏,为自己的不爽冠以动人理由,而其观众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顺水人情,恭手相送,落得个皆大欢喜。其实呢,惩恶劝善无时不在,尔虞我诈无处不在。这不是吗?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生活,真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滕王阁序
在唐朝强盛的高宗年间,从山西绛州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比肩曹植的小神童——王勃。他才华早露、文章宏逸,非常流所能及。十四岁时就被授予官职。可他终因才华横溢遭妒忌,在遭受两次打击后,仕途终结。
读王勃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心灵为之深深触动。王勃是在去看望因他而被贬的父亲的路途中,心中怀着两次被打击的阴影下所做此文。然而,他在《滕王阁序》中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壮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忧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他以推陈出新的风格和华丽的辞藻,匠心独运,生动的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了群宴唱和的欢乐场景,以及由景至情的抒发了他身处异乡怀才不遇的伤感、和久积于胸的块垒,“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和“无路请缨”的无奈。
读古诗,觉得很多诗人皆因怀才不遇而借诗言志;或是无力回天愤世嫉俗以诗抒怀。但从《滕王阁序》中,透过诗人华丽而凝重的文采和自然奔放的气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精美华丽的辞藻表象下,舞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和一腔对报国建功有着极度渴望的炽热情怀!
每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便仿佛置身于高耸秀丽的滕王阁上极目远望:孤鹜舞落霞,水光连浩天的壮美景象犹如一幅精美鲜活的画卷映入眼帘。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绚丽的、多重的落霞和单一的清淡的孤鹜,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浩淼的秋水,和辽阔的长天,一望无际浑然一体。你能不觉得——那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让人瞬间在心灵上充满了蓦然的感动、在视觉上获得了华丽的享受吗?由此也感悟到诗人那种“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志向”的乐观襟怀!
无奈,天妒英才,王勃在创作此文后不久,回家探亲途中不幸魂归大海。《滕王阁序》以及那句让世人耳熟能详传颂至今、当垂不朽的绝句,成为了千古绝唱!
诗里的雨
雨是自然现象,但雨也是诗人眼中的精灵。诗人或写雨中既景,或借雨述怀,乃是唐诗宋词中的独特风景。雨飘入唐诗宋词,又穿过唐诗宋词,渲染着亘古不变的情绪。
诗里有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自古文人墨客喜好雨,雨滋润万物、生机勃勃,是绵绵的喜悦、雅致。
诗里有愁雨。雨是伤感的替身,伤春、悲秋、别离,雨滴的落下,夹杂着诗人的惆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迷蒙烟雨,黯淡月色,听萧萧雨声、红叶飘零,无言的相思寂寥油然而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满天,袅袅娜娜;细雨如丝,惆怅迷离。一景一情,柔婉曲折,渗进淡淡哀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凄风寒雨,花开花落,隐含着感叹生命苦短无常,唯有在凄雨中借酒浇愁,使人忧思,使人动情。
诗里有苦雨。雨随着时代飘落,也述说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悲苦。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风吹雨打,国家命运飘摇不定,辗转、难眠。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命运坎坷,亡国孤臣如浮萍漂泊不定,无所依附,萧瑟的雨中是诗人的愤激、哀恸。
雨是有情物,寄托着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其是写雨,不如说写的是内心的天地,充塞的爱恨情愁。今天,我们读唐诗宋词,重新走进落在诗中的雨中,或沐浴在喜雨里,或惆怅在愁雨下,或凋零在苦雨中,体验的是与天地万物往来的至情和大美。
由“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想到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庄子说的,意思大概是: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无用”之功却流芳后世,引为大用。
国学大师钱穆曾路过一座道观,看见一个老道士正砍去一颗槐树,重新载一株茶花。问及缘由,老道士答道:“种上茶花,我明年就能看到它开花;而这槐树,怕是我到死也享受不到它的荫凉了。”
钱穆摇头笑问:“你的前辈们种下槐树是为了当时就享受清凉么?”没过几年,人死花枯,道观衰落。
由此看来,所谓“有用”,不过是目光短浅之人看见蝇头小利而迸发出的欣喜之词;而种下一棵槐树看似“无用”,却为后世撑起了一方清凉。
由此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关注过多的就是技艺的学习,更多的是关注了“有用”的数理化等自然学科,而忽视了“无用”的音美品德等人文学科。
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这样说过:“人文学科“没用”,但却是人“发自内心的本能需求”,是与人的本能联系在一起,人文学科存在的理由恰恰是因为它没有任何必须存在的理性道理,只是因为人类发自本性需要它,它是发自内心的。”
对于人文学科的“有用性”,陈春声教授想打一个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也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更多的关注这些看似“无用”的学科。
声音里的旧时光
——听《平凡的世界》有感
收音机,现在几乎很少听,小时候,听收音机,却成了我最幸福的时光,是我唯一的了解外面世界的桥梁,家里有一个收音机,按时按点的收听节目,就成了我最享受的时刻,那段时光确实让我无法忘怀。
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让我如醉如痴的是长篇小说连播,对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路遥———这个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很多时候听到入迷会跟着书中的人物走,或喜或悲。《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样平凡而真实的书,它没有平常侦探小说里惊天动地的撕杀,没有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剧情,只是在默默的诉说里倾诉着融融的亲情,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只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娓娓诉说着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海誓山盟,只是在把爱的种种用那陕北风情徐徐道来。孙玉厚是很通情达理的,有智慧,事事都处理的不错。少平和少安都是好样的,只是不明白少平,路遥老师为什么把少平写成这样的性格,能吃苦,不代表就非找苦吃不可,是人都不愿意自找苦吃。除非不得已。而路遥老师笔下的孙少平是读了书,在我看来孙少平俨然成了一个自尊心过敏,没有大志的青年,对未来其实没有规划,他不知道自己该把握什么,该坚持什么。他高尚,高尚到不真实,他一直以书中的精神要求自己,吃苦,上进,善良,不庸俗,但面对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从骨子里或许他还是自卑的,有点无法理解他拒绝和哥哥共事,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辛苦一年又一年,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呢?但不管怎样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路遥老师啊,把每个男人都写得很深重,太累了,活的太苦,计算着别人和自己的事,殊不知我们现在男女是一样的平等,也许在那个年代那个时代背景下,那样的文化思潮下,都是这样的吧!路遥老师原谅我的无知吧!自己觉得你太狠了,你把少平写的这样让他如何翻身呢。为什么让可爱善良的晓霞死呢。唉!
收音机好久不听了,现在再听,该是什么感觉呢?明天我再听一次,一定很亲切!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出家学道,修行参禅,未曾懈怠,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关于教师惩戒
有一则清代“老师”和“学生”的故事,颇有趣味。
乾隆时期,王杰曾任上书房总师傅,教当时的皇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读书。
其执教相当严厉,皇子不用功,他也敢罚站甚至罚跪。
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生气地对王杰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
你教不教我们,我们将来也都是当皇上,你这样罚我们,是臣对君应该有的态度吗?
但王杰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受教的将来成为尧舜,不受教的将来成为桀纣,老师的作用就是这样啊!
乾隆听了,深为叹服,令皇子复跪。
遗憾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规则。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老师管教,更不用说稍加惩罚。现在有些家长对学生的保护,比乾隆皇帝对儿子的保护更甚。
老师由于管学生而惹祸,被家长告、被上级罚,甚至被学生或家长打的事情,屡见报刊网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生命的色彩
中学时,我就知道了台湾作家——三毛,时隔20年,在走完学生时代,踏上三尺讲台15年之后,我又再次见到了三毛的文章——《不死鸟》。在经历了人生岁月之后,原先对三毛浪漫的崇拜早已转化成对她在痛苦煎熬中顽强活着的敬仰。
荷西死了,一生中的至爱走了,三毛的翅膀断了,羽毛脱了,失去了另一半比翼的翅膀,她仍然怀着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为了爱她的父母,为了责任而活着。
是啊!“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亲人的离去让我们痛彻心扉。
没有人会习惯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朋友的微笑亦是忧愁,人总会莫名奇妙地空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空心的稻草人,没有感情。朋友之间讲求的是信任、是理解。“善良之心,与世可依。”无论是自己熟悉的人还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三毛说“人跟人之间‘知心’最重要”。她的真诚、善良、一诺千金,使她拥有了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无论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莫里,还是渴望飞翔却没有自由的哑奴,还是……他们对三毛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爱情是最真挚的仰慕,是最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爱是给予,在保留自己独立人格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需要双方之间的磨合。爱是理解,这份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在信任恋人的同时给予对方更多的空间与自由;爱是责任,要爱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为对方的现在以及将来担当责任;爱也是能力,只有有爱的能力,才能为恋人缔造幸福。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看似云淡风情、细水长流,实是惊天泣地、永恒不灭。只因那里面融入了太多的真情。
在寻觅真善美的过程中,我还要继续我的足迹——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正如三毛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珍爱生命,珍重“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懂得了。
我能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我们应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走进我能行这扇大门,充满自信地在风雨中微笑!
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爷爷1948年赴美留学,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修满学分,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邓稼先爷爷回到祖国。并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在1958年的一天,34岁的邓稼先接到了国家机密任务——研制核武器,听了有关领导的说明后,邓稼先随口问了一句我能行吗?接受了国家机密任务后,邓稼先便隐身戈壁大漠。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他终于带领研究人员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沙漠腹地爆炸;1967年的6月17日,我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在一次核实验时,邓稼先检验破碎的原子弹碎片,结果受到了致命的辐射。
1985年7月,邓稼先因直肠癌住进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它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与世长辞,享年62岁,在临终时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邓嫁先爷爷的那句我能行,时刻谨记在我心中鼓舞着我。记得去年暑假我参加了我的理想演讲比赛,虽然我是倒数第二个出场,但我还是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一个个选手都演讲好了,快要到我演讲了,我非常着急。轮到我了,主持人微笑着宣布有请17号选手徐长乐,我拿着话筒从容的走上舞台,其实我的心里一团糟,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努力让我的心里平静下来,默默的对自己说我能行。开始演讲了,我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再开始讲内容,几十个字过去了,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居然背的那么流利,那么顺畅。演讲完了,大家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并响起了激烈的掌声,我变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我的理想就是像董卿那样做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尽管我只取得了二等奖,但我仍是心中的胜利者,虽然演讲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我在这之中并没有过放弃的念头,是那一句我能行鼓舞着我,我们要时刻牢记邓嫁先爷爷的那句我能行,向邓嫁先爷爷看齐。
坚志若立,行胜于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这句话,使他从一名小步兵一步步走上了帝王的宝座。志,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似乎这句话在描白他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苏洵在人生的头二十七年,轻轻松松,得过且过。也不知是妹夫们和弟弟的冲击,还是大儿子苏轼呱呱坠地的觉悟,使他在二十七岁这年,自己将人生方向扭转。立志苦读,与儿子们一起考试,虽未在官场上锋芒毕露,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在当时确是首屈一指。
有了志向和实现的决心,那么加上行动,就等于成功。宋美龄这位“第一夫人”,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连当时对地位低下的中国非常轻视的美国,也对这位第一夫人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宋美龄从小就外向、开朗,拥有着极好的外交天赋。小时候,年仅五岁的她为了将英语学好,便脱离父母怀抱,坚持进入和二姐宋庆龄同一所学校,开始了她寄宿生活。黑暗中的噩梦将她一次又一次吓哭,但这个倔强的小姑娘没有退缩,为了自己的志向,她坚定地没有放弃,她用行动克服恐惧,终于,她站在世界舞台之中,用流利的英语自信地为中国发声,为妇女发声,为儿童发声。
即使前路荆棘重重,以志为盾,行为剑,披荆斩棘,永不停止,必定成功。
马云,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靠着自己多年打拼创造今天的辉煌。遥想当年,谁能料到这个身材矮小,高考三次才勉强通过,向哈弗发了十多次申请以至于人家都不看的人,在今天,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人物。他没有惊为天人的美貌,也没有超世之雄的头脑,他拥有的,只是坚定的志向和行动的力量。但这两个足矣使他站在高山之巅,用成绩证明给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没有志向亦就没有方向。若欲得胜,必先立志。坚志若力,行胜于言。
生活和诗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一直愿意把真诚和善良当作最好的护身符。从小到大,秉性如是,所到之处,即使,不是四海春风,也处处阳光明媚。总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相逢,不外都是气场相同的物类迟早的聚会。所以,格外珍惜每一种缘分。在心手能及的地方,给予别人温暖力,做一个对生活有新的人。
生活如诗般纯粹美好,一朵小花,几声鸟鸣,一弯秋水,半个月亮。我用心聆听,用心感悟,用不一样的视觉进入它们的世界。于是,我便有了一个打开美好的路径,沿着它,在曲径通幽处做一个忠诚时的记录者。延长欢乐,分享美好,即使偶尔有些杂音,但也绝不会构成影响生活的主调。始终相信,心存美好,世界便是美好。
我常常感恩生活的赐予,不期而遇的爱我,暖和自由常常环绕着我,让我能专心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闲暇时,种花,听书,享受属于我一个人的时光。在土地的芬芳里,在墨香书香的浸润中,安心地做一个贤良的女子。给予自己安然,给予别人生趣。
所有的日子,概有,昨天,今天,明天,组成。我要做的,就是把生命中着珍贵的三天过成美好的诗句。昨天,用来检省走过的路,今天是握在手中的财富,而明天是希望的延伸。在离我最近的三天里,我把它们剪辑成诗歌。你是我的身体和心灵都有了一个妥善的安置。幸福,便如月光下的清泉静静流淌,在我走向衰老的旅途中,可以让自己走的。滑慢而优雅,从容而自信。
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获得某种物质上的丰厚回报而快乐,而是因为我找到了一种自足快乐的悠然生活方式。不媚权贵,不计较钱财,车水马龙中忘却诱惑与烦恼,把一颗闲情的心轻车熟路的行驶到密林深处,享受一个人的狂欢。
在心灵略微的隐忧处,我也愿意与世俗达成和解,原谅别人的同时,也从不忘记原谅自己。在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欢喜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不孤高清傲,不矫情自扰,豁达于事物,豁达与人情。心是平静的心,路便是平坦的路。精神的长相在趋向于慈祥和智慧的路上,一天天饱满丰韵。我坚信,当有一天我老了,我会是一个美丽的老太太。
感谢曾经的苦难,感谢路途的障碍,感谢伤害过我的人,让我有如此强大的内心,可以不留心机地爱人。在每一个问心无愧的夜晚,坦然的入睡,迎接一个又一个充满欢喜的明天。
愿在生活的细节中做一个有心人,处处阳光,处处惊喜!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