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肖永成 > 详细内容
汝宁府清凉寺觅踪
发布时间:2021/1/20  阅读次数:289  字体大小: 【】 【】【
  

汝宁府清凉寺觅踪

河南省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占地76000余平方米,整个校园,建在清凉寺遗址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寺院的部分建筑仍有遗存,经过半个世纪的校舍扩建,原来的建筑物悉数拆除,清凉寺的原貌已荡然无存。但从地表遗留的残砖断瓦上,还依稀可辨清凉寺的踪迹。

清凉寺位于韩庄老集北韩溪河北岸,据说,初名为白云寺,建于东汉时期,为佛教道观。当时寺院规模不大,为了增加寺院的名气,人们口传一句暗语来吸引人的注意力,那就是:“四百二十三间庙西山望景”。乍一听,寺院有相当规模,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其实,寺院里就有:四棵柏树,两块石碑,三间小庙,西边望见老乐山,有一口水井。白云寺真实的情况,已无从可考,但经过漫长的朝代更替,岁月悠悠,寺院亘古不灭,到明代弘治五年,重修清凉寺后,清凉寺已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闻名遐迩。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皇帝微服私访来到韩庄,入住白云寺。当时正值盛夏,晚上天气闷热,又有蚊虫嗡嗡叮咬,皇帝唉声叹气不得入眠。深夜,皇帝精神烦躁,随怒斥道:“朕在此,尔等还不快快隐匿!”言毕,蚊虫销声匿迹,凉风习习,十分惬意。次日,皇帝龙颜大悦,召来寺院主持,当即给寺院赐名“清凉”,清凉寺就此得名,“清凉寺里无蚊子”也成了当地的一个神奇的传说。当然,这毕竟是传说,清凉寺真正命名的起由,因无文字记载,已不得而知。但从校园东北角遗弃的一块“重修清凉寺碑记”残碑文字上,仍可见清凉寺延续长远,久负盛名。

据“重修清凉寺碑记”碑文记载:“清凉寺去汝宁府西四十里,不知创于何代……”。重修清凉寺是明弘治五年(1492),当时清凉寺的主持为满坚大师。五百多年前,人们已经难寻清凉寺初创真相,如今就更是成了一个谜。再说,寺院主持满坚大师的满姓,当地就没有,或许就是远方云游而来的高僧吧。这仅仅是一个时间之谜,而当时清凉寺的规模,更是不可小觑。据“重修清凉寺碑记”碑文记载:“……占地六百余亩,上植以树木合抱者二万余株……长廊四十余间……”。但从合抱之木和长廊的数量上,可见当时清凉寺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之大。而在重修清凉寺12年后,明弘治十八年(1505),汝宁府北关外创建了一座石桥,名为“宏济桥”,这就是当地和碑记时间相近,同样穿过时光的隧道,至今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实物了。

说到清凉寺,就不得不提寒溪书院,可以说,当时的寺院和书院都是蜚声在外。据保存至今的古籍显示,寒溪书院始立于明初,与清凉寺并存。由于年代久远,寺院后来破坏严重,文物和文献几乎没有存世。明朝立国之君朱元璋,非常重视学习,开启了明代浓厚的尚学之风。寒溪书院最多时可以容纳数百人在此就读,来此求学的士子才俊络绎不绝。“三更鸡鸣犹未尽,白云寒溪伴书声”, “芬花有信月初开,童子捧书吟咏行” 。据说,明朝的傅尚书(振商)、李天官(本固)等都在此读过书,寒溪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汝宁府人在朝廷为官“汝半朝”的局面。   如今,在离清凉寺原址东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砚汪。相传,明朝兵部尚书傅振商考取功名后,他的六子傅孕岭羡慕尊父在寒溪书院求学时常去的砚汪池,就搬家择此而居,每日以砚汪池水研墨挥毫,吟诗作对,汇聚宾客,使砚汪池名声大振。直到现在,砚汪池尚在,砚汪村尚存,并且全村人都是傅姓,真是耐人寻味。

2014年秋,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修建教师周转楼房,挖地基时,在清凉寺塔楼遗址处挖出一块残碑。碑文有一处落款,上书“隆庆二年岁次戊辰春正月下旬之吉汝宁府庠后学……”。

“隆庆二年”,即1568年,“汝宁府庠”,就是汝宁府乡学。可见,清凉寺寺院内所办学校,在当时汝宁府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地位。从此处办有乡学的证明来看,清凉寺寺院内兴起的“寒溪书院”就不可置疑了。

清凉寺也曾更名为“永寿禅寺”。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汝宁府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崇藩国第六代崇王朱由樻在泌阳城被杀,其小儿子朱慈爚逃亡。南明弘光元年(1645)二月,朱慈爚嗣位祟王,是为第七代崇王。乱世之秋,为祈求明王朝再度振兴,遂择吉日在清凉寺举行封名庆典,崇王亲书寺门匾额“永寿禅寺”   刻石悬立,寺名遂易。如今,匾额石碑尚存,“永寿禅寺”,“大明崇藩第七代”,“崇王”及两枚篆章清晰可见。遗憾的是,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攻入汝宁,七代崇王以谋反罪被杀,明崇国历一百八十九年废止,明朝末代崇王朱慈爚留下了一段鲜为后人所知的明亡悲歌。真可谓:“崇王留迹在校园,封典大计已等闲。石碑尚若能开口,一声长叹数百年”。由于清凉寺更名才一年有余,加之明朝灭亡,官府有令,“永寿禅寺”之名随无人提及,清凉寺仍为人们的通常称谓而延续至今。

在当地,清凉寺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娘娘坟”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说的是古时候有位皇帝巡访民间,听说清凉寺里无蚊子,就传旨在此多留宿些时日。清凉寺北面二百多米处有个邱楼村,村上有个丑姑娘叫邱妮。邱妮长得丑,也没人给她说婆家,爹娘就让她天天赶着几只羊到清凉寺南边的韩溪河边放羊。邱妮把羊赶到河坡里,就站在河岸边的一棵歪脖子老柳树上唱道:“柳叶青,柳叶黄,皇帝选我当娘娘。柳叶黄,柳叶青,皇帝选我入正宫。”有一天,皇帝正同一帮随从在韩溪河边赏景,听到邱妮的歌声,就派人前去查问。不一会儿,一大臣回来报告说,唱歌的是位丑姑娘,流着脓鼻涕,长满癞头疮。皇帝一听,游兴顿无,迅即回到清凉寺。

到了晚上,皇帝觉得无聊,出于好奇或找个乐子,就差人到邱楼抓来了邱妮。邱妮慌慌张张进殿面君,高高的门槛把她绊倒了,她连爬带跪来到皇帝面前,皇帝命她抬起头来,这一抬头不当紧,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让皇帝大为惊叹,当即命人把先前禀报的大臣打了四十大板。次日,皇帝赏赐给邱妮爹娘一批金银财宝后,就带着邱妮返回了京城。

皇帝对邱妮非常喜爱,封她为贵妃娘娘。邱妮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的疾苦,就经常提醒皇上体察民情,为民造福,深得老百姓的爱戴。不久,邱妮得了一场大病,临终前,她请求皇上把她安葬在家乡。皇帝为邱妮情系故土的善心所感动,就把邱妮安葬在清凉寺西南角一百多米的韩溪河北岸,当地称之为“娘娘坟”,世世代代供后人凭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娘娘坟”还有一处方圆百余米的大土冢,后来平整土地大量取土,“娘娘坟”看起来就不显眼了。因韩溪河流经“娘娘坟”东西有一段三里笔直的河道,从古至今,当地一直还流传着“三里直河出娘娘”的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怕有抗日游击队隐藏在清凉寺内,就派轰炸机向清凉寺投了三颗炸弹。所幸敌机目标误差,两颗炸弹在邱楼北爆炸,一颗落在邱楼南离清凉寺仅50米处成了哑弹,如此,清凉寺才幸免于难。1944917日,安微阜阳国立二十二中初中部一分校400多名师生西迁,路过韩庄老集,遭到侵华日军的疯狂屠杀,有十一位年纪轻轻的同胞罹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韩庄惨案”。当地百姓协助国立二十二中师生,把遇难同胞掩埋在清凉寺寺院东侧的土岭上。2001917日,时隔57年之后,国立二十二中在世的同学捐资,在韩庄镇初级中学建了“韩庄惨案纪念碑”,成为侵华日军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铁证。

解放后,清凉寺内办了韩庄完小和韩庄联中。“破四旧”和“文革”时期,清凉寺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东北的红卫兵小将,在清凉寺打砸烧了七天,寺内所存的文物书籍损失殆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清凉寺仅存前后两个大殿,一座塔楼和一处厢房。让人惊叹的是,大殿的柱子两人搭手才能合抱过来。19752月,光明公社(今老君庙镇)分出西半部建韩庄公社,前大殿就是公社机关的办公地点。当年秋天,韩庄公社在清凉寺内办了韩庄高中,寺院前大殿成了教师办公室,后大殿成了存放柴火杂物的储藏室,西厢房成了学生大伙。据说,为拆除砖楼取砖建房,还砸死了一位学生,这或许是古老的清凉寺给后人留下一个惩戒的记忆吧。

1981年秋,清凉寺里办了韩庄乡初级中学。清凉寺除三间西厢房作储藏室外,其它建筑物已全部拆除,拆除的木料,砖块,翻建了数十间教室和师生宿舍。由于清凉寺建筑物高大,建筑材料丰富,校园里留下了厚达一米左右的砖块瓦砾。至今,校园西侧三米多宽的路面上还铺满了古砖老瓦。

从寺院、书院,到小学、初中、高中,清凉寺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清凉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这里办起了一座规范化的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逐步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白云悠悠,溪流淙淙,惠风徐徐,书声琅琅,古老的清凉寺获得了新生,成了韩溪河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