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齐云轲 > 详细内容
专辑(6篇)
发布时间:2020/12/17  阅读次数:488  字体大小: 【】 【】【
  

专辑(6

  

宋国大臣华督在人群中多看了美女一眼,为何将国君宋殇公给杀了?

春秋时宋国的君位禅让:欲成千古美誉,却肇始多年祸乱,原因何在?

《搜神记》中夺韩凭之妻、逼死臣妻的宋康王是怎样一步步作死的?

春秋时宋国的君位禅让:欲成千古美誉,却肇始多年祸乱,原因何在?

在狱中被肢解的大臣刘球:以一身浩然正气挺起了明朝士大夫的不屈脊梁

热播剧《大秦赋》赵姬:将幸福寄托男人身上,是不靠谱的

  

宋国大臣华督在人群中多看了美女一眼,为何将国君宋殇公给杀了?

春秋时期的宋殇公十年(前710),宋国太宰华督发动兵变,入宫弑君,宋殇公血洒宫廷。而导致华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的原因,并非是他与宋殇公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因为一个女人。

一、浪漫的邂逅:华督在人群中多看了美女一眼

这事儿还得从宋殇公九年(公元前711)说起。

那年有一天,宋国的太宰华督,正在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大街上百无聊赖地走着,突然间一阵花香袭来。他不禁一个激灵,抖动着脑袋晃晃,四处找寻香气的来源。

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花容月貌的美女。

华督虽为国家之重臣,但也是个好色之徒。家中尽管妻妾成群,但仍不满足,外出宿柳眠花,是其家常便饭。见到美女,他总要想方设法据为己有。

这一次,华督也一样。见此美女,简直是令家中的妻妾们登时粉黛无颜色,他要将此女收下。

可是,光天化日之下,作为国家重臣,他华督总不能强抢民女吧!于是乎,他就派人四处打听此女的来历。

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他吓一跳。

原来这美女已经是名花有主儿了。若是一般的主儿,华督可以无所谓,想想办法毁他,再夺回女人;可是,这个美女的主儿来头儿有点儿大,她竟然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

按说,同为国家重臣,作为同僚,得知是孔父嘉的妻子,华督应该收起非礼之心,打消淫心邪念;可是,自古以来欲念可以打垮一切的人和事多了去了,而华督也是其中之一。利令智昏,欲念也可以令智昏。

二、恨屋及乌:为抢美女,杀同僚、弑君上

华督,对于孔父嘉妻子的欲念日益膨胀,不久便开始了躁动不安。此事儿,太史公司马迁只说了五个字:“(华)督利孔父(嘉)妻”。

这里,一个“利”字可以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可能是,华督背地里找人牵线搭桥与孔父嘉妻子见上面了,许诺了许多,说了不少好话;可能是,华督用钱铺路,打通了关节,与孔父嘉的妻子暗中走到了一起。反正是,华督与梦中情人成了事儿了,尽管是偷偷摸摸,不太光彩,可是,毕竟圆梦了。

中国有句流传很久的古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姬,姬不如偷”。华督偷了孔父嘉的妻子,尽管一时很得意,但是却无法长久在一起。

为了人生不留遗憾,华督决定与孔父嘉的妻子长相厮守。他与爱的人长相厮守的方式不是从此隐姓埋名、远走高飞,而是想除掉他们中间的障碍——孔父嘉。

可是,孔父嘉是宋殇公最信用和器重的大臣,想除掉他谈何容易。为了搞臭孔父嘉的名誉,华督结合国人厌战的情绪,四处造谣:“君上即位十年不到,与诸侯交战十一次,国人苦不堪命,都是孔父嘉的错,我要杀掉他替天行道。”

宋殇公十年(前710),华督带兵杀入大司马孔父嘉的家中,杀死孔父嘉,抢夺了孔父嘉的妻子扬长而去。

宋殇公得知后大怒,扬言要为大司马报仇。华督闻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带人杀进宫里弑君,宋殇公就这样被害了。

三、华督结局:害人者,亦难逃凶命

宋殇公被杀后,华督独掌了国家大权,着实也享受了好久至高无上的快乐日子。可是,华督毕竟不是宋国公室嫡亲的公子,无法继承国君之位。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他只好想方设法在保障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改立一位听话的国君。

这年,华督派人去郑国迎接宋殇公叔叔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回国,拥立为宋国的新国君,是为宋庄公。为了掩饰和遮瞒自己弑君的不臣行为,华督在当年就让刚即位的宋庄公改元,以宋殇公十年为宋庄公元年。这样一来,给后人的感觉是,宋殇公在位九年就死了,而事实上,是在十年时被华督弑君的。

无论如何,在宋殇公十年、宋庄公元年,即公元前710年,华督不仅杀了孔父嘉和宋殇公,强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还达到了自己事业的顶峰——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宋国相国。

宋庄公在位十九年间,华督一直深受宠信,在国中权势熏天。宋庄公死后,儿子宋闵公继位。宋闵公十年(前682),宋国以将军南宫万率军侵犯鲁国,但鲁军出战不仅大败宋军,还擒获了南宫万。宋闵公只好派人到鲁国请和,请鲁国释放南宫万回国,鲁国最后答应了。

宋闵公十一年(前681)秋季的一天,宋闵公与南宫万出去打猎,二人打赌,结果宋闵公输了,遭到了赢家南宫万的嘲笑。宋闵公见此,气毁了,怒道:“你笑什么笑?当初,孤家敬重你是能征善战的将军,而现在,你算什么东西?不过是战场上被鲁国俘虏的败军之将罢了。”

南宫万本是有勇无谋的将军而已,听此冷嘲热讽,登时怒了,举起家伙什砸向宋闵公的脑袋。宋闵公就这样被臣下给砸开了脑袋,当场死了。

宋国大臣仇牧得知国君被弑,率军杀向南宫万。见南宫万杀气腾腾而来,仇牧赶紧回去坚守宫城,不让叛军入宫。南宫万杀死仇牧,入宫。而后,他想起宋闵公的父亲宋庄公是华督所立,于是赶紧率军杀入华督的家中,华督一家就这样被灭了。

而后,南宫万改立公子游为宋国新的国君。这次同样是继位当年便改元,在宋国历史纪年上,宋闵公只有十年,没有十一年。

  

春秋时宋国的君位禅让:欲成千古美誉,却肇始多年祸乱,原因何在?

春秋时期宋武公十八年(前748),宋武公崩殂,公子力继位,是为宋宣公。宋宣公有一个弟弟公子和,二人的关系非常好。宋宣公临死前,执意传位公子和,公子和继位为宋穆公,宋穆公后来传位宋宣公儿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如此兄终弟及、叔死侄继的传位方式,初看起来很好,却不知为后世埋下了祸乱的根源。

一、美誉:兄长传位弟弟,叔叔传位侄子

宋宣公、宋穆公二人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兄弟关系就比较好。据说,当时还是公子力的宋宣公,曾对弟弟公子和说:“待我即位后,当与你共掌天下,大去之后(死后)还要传位于你。”公子和很高兴,连连说:“谢谢哥哥,我一定会再传位给你的儿子,我们的子孙会永远团结的。”

宋宣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死后,宋宣公继位,与公子和共同执掌国家权力,弟弟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

按说,宋宣公与弟弟共同执掌国家权力已经够大方了,对弟弟也算够意思了,可是他好不该将君位也传给弟弟。当时,宋宣公已经册立了儿子与夷为太子。太子与夷是国家储君,又是君主的儿子,继承大位天经地义、名正言顺。

纵然如此,在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宋宣公病重,还是执意以弟弟公子和为后继之君。公子和虽然掌握了国家大权,但也知道放着太子在那,硬让自己继位,难免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就辞让。可是,公子和愈是辞让,宋宣公愈是觉得弟弟谦虚,硬是要他继位。最后,辞让多次后,公子和“被逼无奈”,答应了。

宋宣公死后,公子和顺利继位,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在位九年之后,也病倒了。自知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招来了亲信大臣、大司马孔父嘉说:“先君宣公舍去太子与夷而执意以我为君位继承人,哥哥如此大德,孤家何敢忘记?待我死后,一定要拥立与夷继位。”

孔父嘉却说:“现在国内上下都想以君上的儿子公子冯为君位继承人。”

宋穆公果断地说:“不要立公子冯,必须立与夷。”说完,他害怕儿子公子冯在国内会阻挠与夷的继位,就下令将公子冯派驻到郑国去。

二、萧墙交恶:兄弟情义荡然无存

宋穆公将儿子公子冯赶出宋国到郑国去之后不久,到这年(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八月,他就崩殂了。随后,宋宣公时的太子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

如此一来,宋国算是初步实现了宋宣公、宋穆公兄弟俩的美好设想:哥哥传位弟弟、叔叔传位侄子,而且还是和平传位,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和动乱。

表面上看,是如此,实际上却未必。

从宋宣公太子、宋殇公与夷这边来看,叔叔宋穆公虽然没有食言,终究还是将君位传给自己了,但是,叔叔实际上已经霸占了大位九年了。也就是说,这本该属于自己的大位,让叔叔占位九年,这让人怎么想心里都不舒服。而且,在这九年里,宋殇公与夷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谁把自己怎么着了,尤其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堂兄弟公子冯。公子冯是叔叔宋穆公的儿子,在其父在位的九年里肯定积累了不少威望,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对于大位定有觊觎之心。这让与夷无法安心,既不满叔父,担心堂兄弟,又恨父亲的荒唐:君位本该传给你的儿子我与夷,为什么偏要传给你弟弟?

从公子冯这边看,他也是一肚子的委屈。父亲宋穆公乃是宋国的君主,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传位方式,当年伯父宋宣公传位弟弟已经是错误,现在怎么可以继续错下去、搞什么叔叔传位侄子呢?君主有儿子,怎可越过儿子去传位侄子呢?这简直是胡闹!同时,他当然也恨自己的堂兄弟与夷,当年是你父亲不传位给你,现在你又来争我的君位,叫我如何不恨你?

所以,宋穆公、宋殇公权力交接之际,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宋国朝野,实际上已经是暗流涌动了。公子冯虽然身在外国,但是国内的耳目也很多,支持他的大臣也不少。与夷虽然继位了,但是君臣关系并不和谐。

宋殇公元年(前719),发生了一件事儿,将与夷、公子冯兄弟俩的脸面撕破了:卫国公子州吁(卫庄公少子)发动政变,弑其君卫桓公(卫庄公长子,州吁之兄),自立为卫君。州吁夺位心虚,为了得到诸侯们的承认,就遣使到宋国,对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必为祸患,请与我一道伐之。”

州吁之言,说到了宋殇公的心坎里,正想除掉这个心腹之患呢,机会来了。于是,宋殇公派兵和卫军一道伐郑,杀到郑国都城东门外,不得入而返。

此次,宋殇公虽然未能杀掉公子冯,却将二者势不两立的态度和关系公开了,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三、结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宋殇公本想着趁机与卫国一道杀到郑国,宰杀了堂兄弟公子冯,却不料无功而返,而且还得罪了郑国。第二年(前718),郑国派军队伐宋,两国之间又打起仗来。此后数年,战火不熄。

战争,让宋国朝野上下十分不满,尤其是宋殇公为了一己私利、见不得人的目的发动的针对避难郑国的公子冯的战争,让国人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宋国内部,还有公子冯的一批死党,他们急迫想要发动政变,推翻宋殇公,迎回公子冯回国继位。

正在此时,宋国发生了内乱。太宰华督因为看中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出兵杀了孔父嘉,强娶了孔父嘉美貌的妻子。而华督杀孔父嘉,打出的幌子就是:国君与夷继位不到十年,国家屡年战乱,民众苦不堪命,原因在孔父嘉,孔父嘉该死,而且死有余辜。

宋殇公十年(前710),华督杀了大司马孔父嘉。孔父嘉是宋穆公、宋殇公最为信任依赖的大臣,为国操劳多年,突然间被杀了,宋殇公恼了,扬言要为其报仇。华督杀了孔父嘉,宋殇公要为孔父嘉报仇找谁呢?只有找华督了。华督不是傻子,为了活命,只好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率军直接杀进宫里,结果了宋殇公。

宋殇公死后,华督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虽说他是宋戴公之孙,与宋宣公、宋穆公同辈,但毕竟不是宋公族嫡亲公子,没资格继位。加上华督为一个女人攻杀大司马孔父嘉,夺人妻子,臭名昭著,他也不敢公然自立为君。

正在此时,有人劝说华督迎立在郑国避难的公子冯回国继位。华督权衡利弊后,认为可以:一是公子冯是宋穆公之子,早就被国人视为国家储君,很有威望,继位为君顺理成章;二是公子冯与宋殇公的仇恨众所周知,他即位后不会为宋殇公复仇找自己的麻烦;三是公子冯避难国外多年,自己迎立他回国继位,无异于送他一个天大的人情,他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自己目前的权势一定会有增无减的。

于是,这一年公子冯回国继位,是为宋庄公,华督为相。为了抹杀宋殇公的功劳,也为了掩饰华督的不臣行为,宋庄公继位当年便改元,改宋殇公十年为宋庄公元年。此后,华督独揽大权,相劝压过君权,宋庄公虽然心有不满,却无可奈何。

宋殇公、宋庄公兄弟俩明争暗斗多年,没想到最后便宜了一个外人。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他们俩,而是宋宣公、宋穆公当初的异想天开。尧舜禹禅让传位之事到宋宣公时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他还想去做,岂不知“父传子,家天下”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欲成美誉,却成悲剧,止增笑耳!

《搜神记》中夺韩凭之妻、逼死臣妻的宋康王是怎样一步步作死的?

《搜神记》是我国文学史上魏晋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作者干宝是笔者的河南省新蔡老乡,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搜神记》中有一名篇《韩凭夫妇》,不仅唱响了一曲悲情绝唱,也让战国时期宋国唯一一位的国王——宋康王子偃为世人所熟知,留下了万世骂名。

一、宋康王:《韩凭夫妇》中的无耻之徒

韩凭,是战国时期宋国的大臣,当时在宋国高高在上的是宋康王子偃。韩凭虽然安分守己,恪守臣道,但是却错了,他错的不是自己有什么行为不当,而是错在娶了一个美貌的妻子何氏。娶妻美貌,若在一般时期倒也无妨,错就错在他跟错了老板——宋康王子偃,这是一个十足的花心大萝卜。

宋康王得知舍人韩凭娶妻美貌,岂肯善罢甘休,毫不顾忌自己的君王身份、与韩凭的君臣情谊,出手就将韩凭妻给夺走了,还把韩凭囚禁,去修城墙做苦力。

韩凭妻何氏若是爱慕虚荣的女子也就罢了,偏又是个痴情者,在宫里还在痴念着丈夫,想办法给丈夫写信,表达自己誓死相随的志愿:“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不料,宋康王搜出了这封信。韩凭后来也得知了信的内容,就自裁而死。妻子得知后,提前腐蚀了衣衫,与宋康王登台,投台下而死,众人去拉,衣服朽烂拉不住。在她留下的遗书中,称愿与韩凭合葬。

宋康王大怒,不允许他们夫妇合葬,故意分开埋葬。可是,有俩大梓木生长于他们夫妇坟墓旁,不到十天就枝叶相交,根系相合,仿若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树上又飞来一对鸳鸯,日夜在树上交颈而鸣,叫声凄惨,仿若痴情儿女在痛哭流涕。

这树被人称为“相思树”,鸳鸯也被称为“相思鸟”。众人皆说这鸳鸯鸟乃是韩凭夫妻俩的精魂所化,生同衾死同穴,是痴情夫妻所求也。这也恰是对宋康王荒淫无耻的绝妙讽刺和无情鞭挞。

二、逐兄自立的旁系宗亲

宋康王子偃,最初只是一个宋国宗室的旁系宗亲。他是宋戴公的后裔,宋戴公距离当时宋辟公在位时期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子偃原本与宋国君主之位距离的很远,他几乎想都不敢想。

但是,后来出现了奇迹,他的人生也得以改写。

宋辟公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在位时期大权旁落,又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弄得民不聊生,国内怨声载道。他只在位三年便被大臣子剔成给废掉了,太史公司马迁说宋辟公死了,可能是被子剔成给杀掉了。

子剔成继位做了宋国的君主,由于得位不正,没有谥号,所以历史上直接称其为宋君剔成。

子剔成做了几十年的宋君,年龄大了,也不爱管事了,所以权力逐渐被弟弟子偃给把持了。子剔成不相信别人,却对弟弟子偃无比的器重和信赖。可是子偃却对哥哥并不怎么的感恩戴德,一心要取而代之。

子偃本想着哥哥死后,自己夺位继承,可是哥哥一干几十年,就是不像要死的样子,他等不及了,于剔成四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兵偷袭哥哥。哥哥猝不及防,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兵败后逃到了齐国申请避难。

于是,子偃就夺位自立,成为了宋国新一任的君主,史称宋康王;但是,因为他在位时期胡作非为,简直与老祖宗商纣王有一拼,所以正史中一般贬称其为君偃。

三、结局:射天逆天,不作不死

子偃继位后,对轻而易举就取得的君位并不珍惜。

子偃站起来放眼四处一望,战国七雄都已经称王了,要与周天子争雄,自己也坐不住了。按理说,宋国的祖宗是商朝成汤,周天子的祖宗当年也是殷商的臣属,至于这些个周天子治下的诸侯国就更不用提了。现如今,连诸侯国的君主都是王了,身为成汤后裔的宋国君主岂能屈居公爵之位?

于是乎,君偃十一年(公元前318),经过多年的充分筹备,君偃诚邀天下诸侯齐聚国都睢阳(商丘),要举行大典称王。可是,天下诸侯哪个拿正眼看过君偃?

尽管大家不赏脸来捧场,但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是的君偃还是如期称王了,从此后被称为宋王子偃,又称宋康王。他是宋国唯一一位宋王,也是宋国最后一位君主。

子偃称王后,开始谋求与王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他不甘愿取得虚名,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宋王。当时的宋国,与战国七雄相比,国土面积很小,要取得发展空间,必须与周边诸侯国开战掠夺。

宋康王不管三七二十一,说打就打,向东主动攻击了齐国,还把齐国给打败了,攻取了五座城池。见齐国的君主齐宣王吃了亏还不吭声,不敢反击自己,宋康王志得意满了,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敢不服?

接下来,宋康王又派军向南打过去,又把楚国给击败了,一下子夺取楚国三百里地。楚怀王竟然也不吭声,宋康王愈发的骄傲自满了,自以为必能恢复成汤天下,重新做天子。

而后,宋康王又发兵向西去攻击魏国,又将魏国给打败了。魏襄王竟然也甘愿吃哑巴亏,不吭声。宋康王顿时间飘飘然,忘乎所以了,自己真成了霸王了。

此后,他连天子的虚名也不顾了,认为自己比天还厉害,做天子有什么意思?他让人用韦囊盛血悬挂高处,然后自己搭弓射箭,射中后,血水从空中飘洒下来。见此,宋康王狂笑了,与众人道:“天被寡人射死了!寡人天且不惧,又何虑他人?”有大臣出来劝谏,请他不要逆天而行,反而被他当成活靶子射死。

此后,宋康王日日笙歌宴舞,声色犬马。宋国被列国诸侯称为“桀宋”,君偃被称为“纣王第二”,不可不伐。于是,在宋康王四十三年(前286),齐闵王联合楚国、魏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康王难以招架三国联军的征伐,战败被杀,宋国不但将之前侵占三国的土地悉数交还,其国土也被三国给瓜分了,宋国正式宣告灭亡。

  

春秋时宋国的君位禅让:欲成千古美誉,却肇始多年祸乱,原因何在?

春秋时期宋武公十八年(前748),宋武公崩殂,公子力继位,是为宋宣公。宋宣公有一个弟弟公子和,二人的关系非常好。宋宣公临死前,执意传位公子和,公子和继位为宋穆公,宋穆公后来传位宋宣公儿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如此兄终弟及、叔死侄继的传位方式,初看起来很好,却不知为后世埋下了祸乱的根源。

一、美誉:兄长传位弟弟,叔叔传位侄子

宋宣公、宋穆公二人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兄弟关系就比较好。据说,当时还是公子力的宋宣公,曾对弟弟公子和说:“待我即位后,当与你共掌天下,大去之后(死后)还要传位于你。”公子和很高兴,连连说:“谢谢哥哥,我一定会再传位给你的儿子,我们的子孙会永远团结的。”

宋宣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死后,宋宣公继位,与公子和共同执掌国家权力,弟弟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

按说,宋宣公与弟弟共同执掌国家权力已经够大方了,对弟弟也算够意思了,可是他好不该将君位也传给弟弟。当时,宋宣公已经册立了儿子与夷为太子。太子与夷是国家储君,又是君主的儿子,继承大位天经地义、名正言顺。

纵然如此,在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宋宣公病重,还是执意以弟弟公子和为后继之君。公子和虽然掌握了国家大权,但也知道放着太子在那,硬让自己继位,难免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就辞让。可是,公子和愈是辞让,宋宣公愈是觉得弟弟谦虚,硬是要他继位。最后,辞让多次后,公子和“被逼无奈”,答应了。

宋宣公死后,公子和顺利继位,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在位九年之后,也病倒了。自知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招来了亲信大臣、大司马孔父嘉说:“先君宣公舍去太子与夷而执意以我为君位继承人,哥哥如此大德,孤家何敢忘记?待我死后,一定要拥立与夷继位。”

孔父嘉却说:“现在国内上下都想以君上的儿子公子冯为君位继承人。”

宋穆公果断地说:“不要立公子冯,必须立与夷。”说完,他害怕儿子公子冯在国内会阻挠与夷的继位,就下令将公子冯派驻到郑国去。

二、萧墙交恶:兄弟情义荡然无存

宋穆公将儿子公子冯赶出宋国到郑国去之后不久,到这年(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八月,他就崩殂了。随后,宋宣公时的太子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

如此一来,宋国算是初步实现了宋宣公、宋穆公兄弟俩的美好设想:哥哥传位弟弟、叔叔传位侄子,而且还是和平传位,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和动乱。

表面上看,是如此,实际上却未必。

从宋宣公太子、宋殇公与夷这边来看,叔叔宋穆公虽然没有食言,终究还是将君位传给自己了,但是,叔叔实际上已经霸占了大位九年了。也就是说,这本该属于自己的大位,让叔叔占位九年,这让人怎么想心里都不舒服。而且,在这九年里,宋殇公与夷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谁把自己怎么着了,尤其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堂兄弟公子冯。公子冯是叔叔宋穆公的儿子,在其父在位的九年里肯定积累了不少威望,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对于大位定有觊觎之心。这让与夷无法安心,既不满叔父,担心堂兄弟,又恨父亲的荒唐:君位本该传给你的儿子我与夷,为什么偏要传给你弟弟?

从公子冯这边看,他也是一肚子的委屈。父亲宋穆公乃是宋国的君主,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传位方式,当年伯父宋宣公传位弟弟已经是错误,现在怎么可以继续错下去、搞什么叔叔传位侄子呢?君主有儿子,怎可越过儿子去传位侄子呢?这简直是胡闹!同时,他当然也恨自己的堂兄弟与夷,当年是你父亲不传位给你,现在你又来争我的君位,叫我如何不恨你?

所以,宋穆公、宋殇公权力交接之际,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宋国朝野,实际上已经是暗流涌动了。公子冯虽然身在外国,但是国内的耳目也很多,支持他的大臣也不少。与夷虽然继位了,但是君臣关系并不和谐。

宋殇公元年(前719),发生了一件事儿,将与夷、公子冯兄弟俩的脸面撕破了:卫国公子州吁(卫庄公少子)发动政变,弑其君卫桓公(卫庄公长子,州吁之兄),自立为卫君。州吁夺位心虚,为了得到诸侯们的承认,就遣使到宋国,对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必为祸患,请与我一道伐之。”

州吁之言,说到了宋殇公的心坎里,正想除掉这个心腹之患呢,机会来了。于是,宋殇公派兵和卫军一道伐郑,杀到郑国都城东门外,不得入而返。

此次,宋殇公虽然未能杀掉公子冯,却将二者势不两立的态度和关系公开了,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三、结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宋殇公本想着趁机与卫国一道杀到郑国,宰杀了堂兄弟公子冯,却不料无功而返,而且还得罪了郑国。第二年(前718),郑国派军队伐宋,两国之间又打起仗来。此后数年,战火不熄。

战争,让宋国朝野上下十分不满,尤其是宋殇公为了一己私利、见不得人的目的发动的针对避难郑国的公子冯的战争,让国人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宋国内部,还有公子冯的一批死党,他们急迫想要发动政变,推翻宋殇公,迎回公子冯回国继位。

正在此时,宋国发生了内乱。太宰华督因为看中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出兵杀了孔父嘉,强娶了孔父嘉美貌的妻子。而华督杀孔父嘉,打出的幌子就是:国君与夷继位不到十年,国家屡年战乱,民众苦不堪命,原因在孔父嘉,孔父嘉该死,而且死有余辜。

宋殇公十年(前710),华督杀了大司马孔父嘉。孔父嘉是宋穆公、宋殇公最为信任依赖的大臣,为国操劳多年,突然间被杀了,宋殇公恼了,扬言要为其报仇。华督杀了孔父嘉,宋殇公要为孔父嘉报仇找谁呢?只有找华督了。华督不是傻子,为了活命,只好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率军直接杀进宫里,结果了宋殇公。

宋殇公死后,华督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虽说他是宋戴公之孙,与宋宣公、宋穆公同辈,但毕竟不是宋公族嫡亲公子,没资格继位。加上华督为一个女人攻杀大司马孔父嘉,夺人妻子,臭名昭著,他也不敢公然自立为君。

正在此时,有人劝说华督迎立在郑国避难的公子冯回国继位。华督权衡利弊后,认为可以:一是公子冯是宋穆公之子,早就被国人视为国家储君,很有威望,继位为君顺理成章;二是公子冯与宋殇公的仇恨众所周知,他即位后不会为宋殇公复仇找自己的麻烦;三是公子冯避难国外多年,自己迎立他回国继位,无异于送他一个天大的人情,他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自己目前的权势一定会有增无减的。

于是,这一年公子冯回国继位,是为宋庄公,华督为相。为了抹杀宋殇公的功劳,也为了掩饰华督的不臣行为,宋庄公继位当年便改元,改宋殇公十年为宋庄公元年。此后,华督独揽大权,相劝压过君权,宋庄公虽然心有不满,却无可奈何。

宋殇公、宋庄公兄弟俩明争暗斗多年,没想到最后便宜了一个外人。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他们俩,而是宋宣公、宋穆公当初的异想天开。尧舜禹禅让传位之事到宋宣公时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他还想去做,岂不知“父传子,家天下”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欲成美誉,却成悲剧,止增笑耳!

在狱中被肢解的大臣刘球:以一身浩然正气挺起了明朝士大夫的不屈脊梁

明朝正统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的山顶,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郑重地设立了明朝大臣刘球的灵位,牺牲香烟齐上,敬酒者三,而后率领家人嚎啕大哭,涕泪如雨,如丧考妣。

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宝作诗曰:“万古兴亡泪满笺,一坛遥忆祭忠年。大书笔在凭谁执,高调歌沈待我传。无地可投湘水裔,有天应照越山颠。布衣闵世尤堪吊,何处松楸是墓田?”

成器,一介布衣,缘何要对一个死去的朝中大臣如此高规格地进行祭祀呢?

一、青年才俊

刘球,出生于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今江西省安福县人。他自幼勤学好问,树立了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己任,誓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顶天立地、为国为民的人。

刘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青少年时期,刘球一边遍访名师学习,一边游历,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时,年少的刘球明白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大问题,就闭门读书,苦心孤诣研究学问。

在国家升平景象出现后,二十多岁的刘球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

几经周折,刘球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了进士。当时,明朝政府正在进行迁都,加之对蒙古的征战十分频繁,冷落了进士们,临时没被授官的刘球见此,返回家乡,继续读书。

在家乡,刘球一边读书,一边招揽年轻人授课教书,由于他的名气大,所以门生很多,多是慕名而来。

几年后,刘球的贤能之名广播天下,连朝中重臣胡濙都惊动了。在胡濙的大力举荐下,明宣宗朱瞻基授予刘球礼部主事之职,使其得以到京城做官。

二、得罪权宦

刘球入朝为官后不久,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幼子朱祁镇继位为明英宗。小皇帝才八九岁,正是接受教育的好时候。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谋划安排下,因刘球在家乡当过教师且成绩突出,又经胡濙推荐,最后以刘球侍讲经筵,成为天子的近臣。

但是过了不久,刘球就因为在明英宗面前旁敲侧击权宦王振的不法行为,而遭到王振的忌恨和报复,被排挤出去,去编修《宣宗实录》,改当翰林侍讲。

见堂兄刘球入朝为官了,远在莆田县任知县的刘玭托人入京送给他一匹清凉夏布,以便于他在夏天安睡。刘球见此很生气,认为弟弟是巧取豪夺民脂民膏,就原封不动让来人带回,并写了一封家书严词警告他要好好做父母官,多为百姓们做好事、做实事,不可损公肥私、欺压百姓。

正统六年(1441年),因王振大力坚持,明英宗决定再次大举征讨麓川,平定不服明朝政府统治的云南土司思任发。

此时,王振的势力已经很大,见小皇帝支持他征讨麓川,群臣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就连重臣杨士奇也不敢明确表态反对出征,只是说:“自古圣人不轻言兵,但愿大兵之行,必出万全。”一方面不明确表态支持出兵,另一方面又怕得罪皇帝和权宦,表明自己不是不支持出兵,只是希望出兵要考虑周全,不可贸然行事。

见此,王振正得意自己又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了,不料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现在出兵征讨麓川。

众人一看,又是刘球。

刘球陈述不出兵的理由是,麓川叛乱只需派人招抚和解便可,不需劳师远征;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针对西南,而是北方蠢蠢欲动的蒙古,国家应该操练军队,加强防务,时刻防备蒙古入侵。

刘球的话,令王振恼怒,也让明英宗不爽:朕曾祖父成祖永乐皇帝在世时多次远征蒙古,蒙古早就被我大明打怕了,你在这瞎咧咧个啥?是想抖老祖宗的丑处吗?

所以,刘球此举非但未被采纳,还惹得皇帝、权宦都不高兴。

三、硬气而死

正统年间,特别是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死后,明朝实际上的大当家人不是皇帝明英宗,而是看着皇帝长大的宦官王振。

王振本是知识分子,几十岁了见自己没什么前途,为了换个活法,就净身入宫。因王振有文化,得以服侍幼主,认为奇货可居。小皇帝讨厌上学,他就带着小皇帝出去放鸟赶马遛狗,哄得小主子十分开心,也逐渐将权力握在了掌心。许多不顺从他的大臣,接连被排挤出去,甚至丢官、入狱、被杀。

刘球得罪了王振,王振岂肯放过他?

正统八年(1443)八月二十四日,一阵电闪雷鸣,皇城奉天殿被雷击中了。小皇帝和王振心中有鬼,认为是自己胡作非为,惹怒了上天,所以上天示警,就下诏辍朝三日,全国禁止屠杀生物17天,又派人祭告天地,表示反省。

见此,刘球认为匡扶社稷、劝谏君主的机会来了,忙上书,提了十条建议,劝皇帝要勤圣学以正心德,亲政总揽大权,选贤任能,澄清吏治,慎刑罚免冤狱,修武备防外患。

刘球的这封《修省十事疏》,对皇帝宠信王振胡作非为进行劝谏和控告,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深感忧虑,期盼皇帝能乾纲独断,励精图治,严防蒙古外患,做一个圣明之君。

结果,疏入后,刘球就倒霉了。

正在此时,翰林修撰董璘想做太常卿事神,而刘球曾经上书说“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进士处之”。王振就诬陷董璘和刘球同谋,以权谋私,随即派人将二人投入诏狱。

王振交代锦衣卫指挥马顺要“好好招待”刘球。

有一天,王振特意去看看刘球在狱中情况过的如何。他牵着一条恶犬,勒令刘球屈膝下跪,放出话来:“只要你刘球给狗磕头,我马上放你回家。”

刘球轻蔑地朝王振吐一口痰。

王振恼了,上前抓着刘球的头发晃着,问:“老子就是要总揽朝纲,怎么了?你还说啊,上书啊!”

刘球怒视道:“忠臣之言就是如此!”又对着王振的恶犬起誓:“我刘球若是辜负国家,请食我肉!”

马顺见此,拔刀砍掉了刘球的头颅。但是,刘球的身体还不倒下。马顺命人将刘球的身体肢解了,投喂恶犬,恶犬却身子往后退却,不敢近前。

见狗不食其肉,王振命马顺派人将刘球的尸身包裹着埋在了锦衣卫后边的空地里。董璘偷出刘球穿过的血衣送还刘家。后来,刘球的儿子刘钺找到父亲一条残臂,用血衣裹起来安葬了。

刘球在举朝上下无人敢逆权宦王振的情况下,坚持正理,效忠国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用一身浩然正气挺起了士大夫的不屈脊梁,为世人所敬仰。

刘球冤死后六年,到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明英宗听信王振之言,贸然出征,结果兵败,在土木堡被俘,王振也在军中被明军将士怒而打杀。景泰帝即位后,马顺作为王振余党,被大臣们在朝堂之上愤然打死。另一个陷害刘球的大臣彭德清从土木堡逃归明朝,被景泰帝投进监狱而死,后又下诏将他戮尸以泄民愤。

明景帝朱祁钰深感刘球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于是追赠他为翰林学士,另谥号忠愍,还在其家乡立祠岁岁祭祀。

热播剧《大秦赋》赵姬:将幸福寄托男人身上,是不靠谱的

《大秦帝国之天下》易名《大秦赋》热播后,秦始皇帝的生母赵姬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议论的对象。拨开层层迷雾,笔者发现,赵姬其实是一个可怜之人,她将自己的命运寄托给男人,但是他的几个男人却无法给她满满且持久的幸福,而她本人又对幸福进行了强烈的追求,这也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一、得遇吕不韦:是恩人,也是冤家

赵姬,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真实姓名已经不可考证。赵,是她出身的国家名,秦始皇帝出生在赵国,最初也叫赵政,到秦国后才改称嬴政;姬,是一种身份或职业,地位卑微。

赵姬的叫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此后数百年来,世人一直就这么称呼秦始皇帝的生母。这个称呼,是后人强加给秦始皇帝生母的,估计赵姬本人未必认可,但是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了,咱们也还就这么称呼她吧。

对于赵姬的出身,历史上有很多传闻,大多说她出身卑微,家里穷,遇到难处了,将其卖给了商人吕不韦。可是,根据众多史书上零星的记载可知,赵姬不应该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而是所谓的“豪家女”,家里应该是不差钱的。

至于赵姬最后被卖给吕不韦的原因,很可能是家里出了变故,家庭败落了,也有可能真是像电视剧《皓镧传》所演绎的那样,她被继母陷害,导致家破人亡沦落到被卖的境地的。《皓镧传》说她的父亲是赵国的官员,这一点是可信的。

无论如何,家庭出了变故,娇小姐成了歌姬,身份、地位落差之大,赵姬心里是悲苦的,这是她的不幸。好在这种不幸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的时间,她就遇上了此生的恩人,也是冤家——卫国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见她能歌善舞、年轻貌美,就把她买下了,让她脱离了苦海,重新过上了好日子。二人在一起,应该也是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

与吕不韦在一起,赵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这幸福治愈了她心灵上之前所受的创伤。因为吕不韦常年在外经商,家里虽有妻子却不在身边,而她则得以跟随吕不韦左右,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吕不韦妻子的地位。家中的妻子,对于吕不韦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名义了,身边年轻貌美、善解人意的赵姬才是最爱。

二、嫁给嬴异人:迈上人生地位顶峰

赵姬,与吕不韦在一起是快乐的。赵姬本以为,会这样永远幸福下去,可是却因为一个质赵的秦国公子嬴异人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认为,将赵姬献给嬴异人,是吕不韦的计谋。因为他知道赵姬已经怀孕了,这个孩子是自己的,此时将赵姬献给嬴异人,将来自己的孩子以嬴异人的儿子的名义,能继承秦国的王位。这是一种豪赌!

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秦国宗法制森严,对于王位继承人的选择,肯定更加慎重,断不会选择一个有可能是旁人骨血的人去继位的。再者说,赵姬虽然怀孕了,但谁又敢肯定将来生下的一定是男孩呢?后人之所以如此肯定这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多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写出的三个字:“知有身”,吕不韦知道了赵姬怀孕了,后来才献给嬴异人的。真是这样的话,如此欺瞒,罪诚大矣。

嬴异人也不是个傻子,自己跟赵姬在一起的时间,到嬴政出生的时间,一掐一算就知道了,纵使他再糊涂,也不至于将秦国王位传给别人的孩子。太史公在《史记》中的说法,极有可能是根据西汉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不实传言采写的。秦朝既然行暴政,自然为人所普遍不满,人们也就千方百计地去诋毁挖苦发泄愤怒,恨不能将世间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秦始皇头上去。

无论如何,嬴异人看上了赵姬,向吕不韦讨要。吕不韦虽然不舍,但是为了“奇货可居”,为了自己的大事,还是忍痛割爱,将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了嬴异人。

嬴异人,作为秦王的孙子,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所以在众兄弟中不显山不露水。估计时日长了,安国君也该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叫嬴异人的儿子尚在赵国做质子呢,遑论秦王!

秦国、赵国常年征战,是仇敌,赵国对嬴异人自然也不会好了。所以,嬴异人在赵国做质子,日子不会好过了,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秦国又打败赵国了,赵王一不高兴砍了自己这个秦国质子的脑袋,去泄恨。

有了赵姬和嬴政,嬴异人在赵国有了一个家,加之吕不韦的接济,日子好过多了。而赵姬,也只有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跟着嬴异人过活,尽管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对吕不韦还恼怒不已。

赵国在进行邯郸保卫战最吃紧时,秦国质子嬴异人的处境尤为危险,随时可能被赵国人杀掉。吕不韦不惜以六百金贿守城门官吏,得以脱逃,返回了秦国。可是,赵姬母子没能一起逃走,依靠母家的帮助,藏匿起来。

就这样,一直到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襄王崩殂,安国君嬴柱继位为秦孝文王,改名子楚的嬴异人被册立为太子后,赵国为了与秦国和解,奉送赵姬母子到秦国,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赵姬到秦国不久,秦孝文王崩殂,丈夫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她为王后,其子嬴政为太子。三年后,丈夫病逝,儿子继位,她成为了王太后,迈上了人生地位之顶峰。

三、碰上嫪毐:爱我所爱,乐极生悲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秦庄襄王嬴子楚病逝,太子嬴政继位,王后赵姬进位为王太后。这一年,嬴政十三岁,赵姬估计也就三十岁出头的样子。

作为一个少妇,从小能歌善舞、后来又见过世面的赵姬自然不甘深宫寂寞,就想瞒天过海,与时为相国的吕不韦旧情复燃。吕不韦本就比赵姬大许多岁,此时已经不再年轻,加之国事操劳、心力交瘁,对太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眼见着秦王政越来越大了,一旦知道了这事儿,后果很严重。所以,吕不韦就找来嫪毐,让太后想办法让其以阉人的身份入宫,代替自己去服侍太后。

对于年轻力壮的嫪毐,身为太后的赵姬当然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太史公司马迁擅用春秋笔法,给出三个字:“绝爱之”。

此时的赵姬,尽享着万世荣华,过着千万人羡慕的豪华生活,又有着一个英俊潇洒、年轻力壮的小奴才相伴,自然是神仙般的快活和满足。

尽管赵姬背着日渐长大的儿子暗地里与情人旧情复燃,尽管赵姬给死去的丈夫戴帽子,尽管赵姬与小奴才生下俩孩子,尽管赵姬为心爱的小奴才要官爵、要地位,身为儿子的秦王政也都忍了;但是,赵姬万万不该与嫪毐约定谋划着让二人生下的儿子将来继承秦王政身后的王位,而且嫪毐已经等不及了,要动手造反夺位。

危及自己的地位,这是任何帝王都决不能容忍的。

矛盾在秦王政九年(前238)爆发了,赵姬与秦王政母子俩也彻底撕破了脸。这年九月,嫪毐发动兵变,想要一举剿杀秦王政,然后夺位,结果被秦王政派兵挫败。嫪毐被杀、夷灭三族,其与赵姬所生的俩儿子也被杀。

至此,太后与嫪毐的丑闻被公开化了。秦王政怒不可遏,放言不再与太后相见。

赵姬此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乐极而生悲,一下子凄凄惨惨起来。心爱的小奴才没有了,俩幼子也没有了,不久,旧情人吕不韦也畏罪服毒而去。转眼间,人世间,只有一个亲生儿子是亲人了,可是这唯一的亲人被自己给伤透了心,发誓不再与自己相见,不认自己这个令其蒙羞的母亲了。

梧桐落叶萧萧而下,秋雨绵绵不绝,仿若离人的愁泪。在凄冷的雍城故宫里,赵姬生不如死地捱过一日又一日。

这样的日子,赵姬过了大约四百多天,在齐国人茅焦合情合理的劝说下,志在一统天下、收揽人心的秦王政低下了头,到雍,迎回了自己的母亲。

回到咸阳城,日渐衰老的赵姬安生了,好好享受余生,不再有其他私心欲念了。九年后,到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军攻入邯郸城,将之前欺辱过赵姬母子的仇人给族灭了,不过赵国也走到了尽头。王太后赵姬也在这一年,将人生的传奇大戏落幕了,活了大约五十多岁。死后,王太后赵姬与丈夫秦庄襄王子楚合葬,谥为帝太后,享尽哀荣。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