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738(齐云轲专辑)
(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专辑 6篇)
目 录
赵国重臣虞卿,竟然为一个失势的外国人甘愿抛弃高官厚禄与之一起逃难?
赵国老将庞煖:被遗忘的一代名将
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权臣李兑后来是因为失去利用价值而下台的?
在沙丘之乱中困死赵武灵王的公子成,本是赵国的大忠臣?
赵国权臣郭开当了卖国贼,助秦国灭赵后为何又被秦国人给杀了?
与赵悼倡后沆瀣一气的春平君本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赵国太子?
赵国重臣虞卿,竟然为一个失势的外国人甘愿抛弃高官厚禄与之一起逃难?
“虞卿”二字,指的是一个人,但却不是一个人名。虞卿,指的是赵孝成王时期的一位重臣,但是太史公在《史记》中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后世只知道他姓虞,在赵国位列上卿,所以人称虞卿,类似于人称代词赵侯、秦伯、李相,及现在的所谓周主任、胡部长之类云云;具体名字,不得而知。
一、为国尽忠
虞卿,赵国故都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人,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游说之士,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虞卿的能言善辩和分析事理、谋断大事的能力,在他面见赵孝成王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虽然说,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他对赵王讲了哪些事理,但从赵王对他的赏赐就可以看出来:“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
第一次见赵王,就赏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可见赵王对其极其欣赏,对其提出的建议和真知灼见极为赞赏。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二次觐见,更是不得了,直接被破格封为上卿。上卿,是当时最高的爵位了,一般只有上将军和丞相才能享受这等待遇。这也正是“虞卿”名号的来历。
长平之战时,与叛投秦国的楼缓是一家人的楼昌极力怂恿赵孝成王与秦国媾和,为虞卿所驳。虞卿劝赵孝成王:与其媾和于秦国,倒不如出重宝给楚国、魏国,两国若肯与赵国结盟,秦国必定认为合纵运动再次成功发起,从而惊恐不定,则对赵国有大利。
但是,赵孝成王不听虞卿的劝告,派郑朱出使秦国,秦王和范睢让郑朱在列国使臣中露脸,让列国认为赵国已经与秦国媾和了,从而失去了与之结盟的必要。这样一来,赵国也就变得更加孤立了。
邯郸保卫战结束后,赵郝劝赵王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进而与秦国结好,遭到了虞卿的强烈反对。虞卿认为:现在秦国无力一下子攻取我国六座城池,我国现在将自己的城池百姓拱手相让,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的愚蠢行径,万不可取。今年来攻送上六城,明年呢?后年呢?秦国贪欲难填,赵国城池有限,禁得住吗?时日久了,秦国更强,赵国愈弱,最后世上将不会有赵国存在了。
后来,赵国叛臣楼缓从秦国回来,连哄带骗加吓唬,想让赵孝成王就范,乖乖割土赔款,臣服于秦国。虞卿又挺身而出,极力劝阻其卖国行为,揭穿楼缓和秦国的阴谋,并提出:与其拿城送给秦国,倒不如给齐国,联合齐国抗秦。见赵国、齐国盟好,秦国必慌,会主动与赵国结好。到时候,赵国必在列国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与秦易道也”。
虞卿马不停蹄地到齐国去了,秦王听说后,赶紧派人到赵国来结好。此时,楼缓尚在赵国,见自己的阴谋无法得逞,只得灰溜溜的跑了。
二、为友重情
虞卿与平原君赵胜的私交不错,但是平原君对走投无路来投奔的魏国相国魏齐不怎么友好,这让虞卿很不高兴。
魏齐本是魏国贵族,担任着魏安嫠王时期的相国。日子可以过得很潇洒、很富足,但是他偏偏得罪了一个人,硬是将自己的美好生活给断送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范睢。
话说当年,范睢还只是魏齐府上一个门客时,跟着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见范睢能言善辩,很喜欢,就赏赐其不少财物。这事儿被须贾知道后,认为范睢这厮准是出卖了魏国什么机密,当卖国贼了。
须贾虽然恨范睢恨得牙痒痒,但是打狗还得看主人呀!范睢如果是狗,主人自然就是相国魏齐了,须贾不能打啊。既然自己打不得,那就交给狗的主人去打吧。于是乎,一回到国内,须贾就将范睢“里通外国”的卖国行径添油加醋地汇报给了魏齐。
魏齐得知后,自然是勃然大怒,这还了得,在自己手底下竟然会有这样吃里扒外、叛国投敌的败类!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我堂堂一国之相,岂能如此丢人?这人丢不起啊!
下边,等待范睢的“好果子”够他自己吃一壶了。他先是被人使劲抽打,胁肢被打断、门牙被打落,全身血迹淋淋。范睢也不是傻瓜,赶紧装死。他又被人当死人用草席卷着抬到厕所里,被喝醉的人当夜壶使用,用尿滋着。范睢以厚谢为由,请求看厕所的人救他一命。那人请示魏齐,看是否可以将“死人”范睢拉出去扔掉,免得污染茅厕。魏齐同意了。
于是,范睢得以死里逃生,后来辗转到了秦国,成为秦昭襄王的宠臣,被封为应侯。
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有恩要报、有仇也必报的主儿。他在秦国得势后,自然要报复魏齐。他向魏王下最后通牒:“快把魏齐的脑袋送过来!不然的话,老子要在大梁屠城!”
魏齐得知后,吓得不敢再待在魏国了,怕魏王扛不住秦国的压力,真的把自己给砍了脑壳交给范睢了,就逃到了赵国,投奔平原君。
魏齐之前是魏国的相国,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相国,见魏齐来投奔,赵胜心里不是味儿。无论如何,对于魏齐,赵胜是不怎么欢迎的。但是,虞卿却与魏齐交上了朋友,很要好的朋友。
见赵胜不容魏齐,虞卿决定与之一同去投奔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虞卿为了朋友魏齐,竟然舍弃了在赵国获取的高官厚禄,与之一同逃亡,离开了赵国。
他们先是来到了魏国大梁城,希望信陵君能写一封介绍信并提供帮助,让其顺利到达楚国。可是,魏齐当时在魏国等于是国家通缉要犯,信陵君有所顾忌,连见面与否都犹豫不决。这让魏齐很难堪,也绝望了,竟然拔剑自刎了。
三、著书立说
魏齐这边死了,虞卿可怎么办?
虞卿本来是为了朋友而逃亡的,现在朋友死了,逃亡已经失去了意义。
但是,回去吧,也不妥。毕竟赵国有恩于自己,自己不吭不声说走就走了,这像什么话?
往前走,不合适,回头路,不可走。
那就留下吧。
于是,虞卿就留在了大梁城。他留在那不是投靠魏国,而是隐居。别说他本就不差钱,就是差钱,靠着他的广泛影响力,想在大梁城做到衣食无忧,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于是乎,虞卿就在魏国住下了。
虽然虞卿没有在魏国从政,但他也没有闲着,开始发愤著书,以前他用嘴与国内外邪恶势力作斗争,现在他依然在斗争着,不过武器改为手中紧握的笔了。
虞卿以《春秋》为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将自己心中的抱负、愤懑和对未来的设想憧憬,对国家政治军事成败等的独特观察倾注笔端,著成了被后世称为《虞氏春秋》的杰作,流传后世。
在政治上或者说仕途上,虞卿若不是和魏齐一起逃亡,肯定会有更好的前途,他也许为赵国做出的贡献会更大;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他著书立说裨益后世,同样也使得自己的人生臻于成功,成功的程度抑或比前者更甚。
赵国老将庞煖:被遗忘的一代名将
庞煖,在赵国历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是一个出仕较早、却又辞世较晚,中间几十年人生经历几乎为空白、不为人知的神秘人物。但后世不可否认的是,庞煖是赵国的一代名将,尽管他带兵的时间不长。
一、早年论战
庞煖,在赵国出仕较早,曾在公元前4世纪末就已经可以与赵武灵王赵雍在一起谈兵论战了。
赵武灵王在国内大力推行变革之时,对于招揽人才也持比较开明的态度,对于所有被招揽来的各国人才,一律量才录用,任人唯贤,为所有人才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待遇丰厚,很得天下士子人心。
这时候,还是年轻小伙的庞煖因为懂得兵法,也受到了赵武灵王的青睐。他时常与赵王在一起谈兵论道,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最为经典的论兵,是为好战的赵王阐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著名论断和含义。
庞煖认为,真正卓越的战胜之法,不是经过血腥的战斗取得的,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正面战场之外的方法征服人心、争取人心,避免更多的血腥战斗和牺牲,节约资源,取得别人的主动投诚。
尽管庞煖说的很在理,赵武灵王也很赞赏,可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时期,他的这套战法估计很难派上用场。就是他自己,在后来的经历中,估计也摒弃了这种认识。
二、为国抗战
庞煖在赵武灵王时期度过一段意气风发的、属于他青春年少特有的轻狂岁月。可惜,他这种好日子没有能继续过下去,因为不久,改变赵国政局走向的沙丘之乱就爆发了。
赵武灵王被儿子们争权夺利活活饿死后,他原先手下的一帮子外来臣僚,如剧辛、乐毅、楼缓、富丁等人纷纷逃离赵国,唯恐受到殃及而遭到报复。
庞煖据说也跑了。他是跟着一个叫鹖冠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而跑的。相传,他与鹖冠子一道,到了楚国的一个山林中隐居修道去了。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变爆发,庞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一直到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廉颇远走魏国,赵国朝野缺乏良将的情况下,有人才想起了远离政治生活半个世纪的庞煖。
见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已经年纪不小的庞煖还是出来收拾局面了,想弥补一下多年前的遗憾,达成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不久,机会就到了。
见赵国以庞煖为新的军事统帅,之前与他在赵武灵王时期同朝为官、后来逃到燕国发展的剧辛乐坏了。剧辛认为庞煖还是那个只知道大言不惭夸夸其谈的年轻人,就对燕王喜说,庞煖此人“易与也”。现在,真是天助我燕国也,终于可以击败宿敌赵国,扬眉吐气一番了。
见剧辛如此胸有成竹,燕王喜顿时喜上眉梢,头脑一热,将之前被廉颇狂揍的血淋淋教训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决定让剧辛督军,去教训教训赵国。
赵悼襄王三年(前242),庞煖与剧辛这对五十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在战场上重逢了。老朋友大半辈子不见,自然免不了要寒暄一番了。但是,别人老朋友久别重逢寒暄是坐在一起说说话,喝喝茶,饮饮酒,最多再唱唱歌、观观舞。而他们呢?则是要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
结果呢?剧辛没有拼过庞煖,被赵军给俘杀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成为其牺牲品和殉葬品。这是老糊涂的剧辛所始料不及的,更是燕王喜所不敢想的。
这个时候的庞煖,与剧辛一样,也老了,但是,他二人不同的是,庞煖虽然老了,却没有老糊涂。剧辛糊涂一回不当紧,不但自己的老命,连二万燕军将士的命也给糊涂掉了。
三、合纵攻秦
庞煖,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出战就消灭掉了二万燕国侵略军,在赵国朝野和列国中威望倍增。
不久,面临着秦国咄咄逼人的统一天下的气势,已经没有天下共主周天子存在的列国诸侯,嗅着秦军锐士逼人的冰刃寒气和血腥味儿,再次团结在了一起,发动了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运动。
赵悼襄王四年(前241),由楚国挑头,春申君黄歇主持的合纵运动开始,这一次,楚国、韩国、赵国、魏国、卫国联军进攻秦国。春申君为总负责人,庞煖为主将,带领五国联军杀向秦国。
此次合纵攻秦,由于秦国新占领地区统治基础薄弱,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列国收复了一些失地。庞煖率军主动避开秦军防守要地函谷关,绕道蒲阪,渡过黄河,杀向蕞,与吕不韦率领的秦军相遇。
五国联军与秦军展开了激战。因为战斗发生在秦国境内,秦国援兵源源不断奔来,联军压力倍增,难以取胜。吕不韦认为,联军中楚军实力最大,只要击败楚军,其他国家的军队就会一哄而散。
于是,秦军主动向楚军进攻。春申君得知后,知道楚军难敌秦军,就带军先撤了。各国军队见此,也想保持实力,纷纷夺路而逃。
秦军一路追击,五国联军大败亏输,损失惨重。
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运动就这样给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小句号。
庞煖不甘心自己无功而返,就带军去攻击秦国的盟友齐国,攻取了齐国的饶安城,然后回到了赵国。
回国时,庞煖大约已经八十岁了,垂垂老矣。此后,他便从历史上再次“隐居”了。他可能是从此远离官场退休回家,最后得以寿终正寝了,也有可能是真的又隐居起来了。
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权臣李兑后来是因为失去利用价值而下台的?
李兑,在赵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他很有能力,也热衷于权势,因一次变乱而发迹,又因一次战乱而失势。
一、依靠肥义
赵武灵王时期,在国内大力推行变革之时,向天下士子广开门路,极力招揽,且量才录用、任人唯贤。李兑应该也是这时候进入仕途的,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并不为人所知。
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年轻且有才能的李兑,在赵国朝中也是一颗金子,并渐渐的发出光闪,进入了当权者的视野。
最初,赏识李兑的是赵国元老肥义。肥义是一位老臣,辅佐过赵肃侯和赵武灵王两代君王,还是赵武灵王即位时的辅政大臣,有能力又对国家忠贞不二,深得赵国君臣尊崇。
李兑,能得到肥义的赏识,对他的仕途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他也很尊重肥义,经常站在肥义的立场上出谋划策,逐渐赢得了这位在赵国朝野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老臣的信任。
赵惠文王即位后,赵武灵王想要以废太子公子章为代王时,肥义是坚决反对的。李兑非常赞同肥义这一立场,也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表示反对。
后来,见公子章越发猖狂,国家变乱不可避免时,李兑及时劝肥义称病不出,将朝政交给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处理,以免祸及自身。
但是,肥义一向忠贞国家,且是两朝幼主的辅政大臣,早已决心以死报国,绝不退缩。
李兑十分感动,哭着对肥义说:“先生且勉之!我能见先生,怕也只有今年了。”言外之意,怕是不久变乱将会爆发,李兑的“先生”危矣!
一、投靠赵成
李兑的迅速发迹,与赵国历史上的沙丘之变有密切关系。
见肥义即将失去权势甚至生命时,脑袋瓜子超级好使的李兑迅速投到了公子成的门下,旧主尚在,又有了新主人。
公子成对李兑的到来并不反感,因为他也知道这厮的能耐不小,而自己身边也正缺少这样能干的年轻人。他对李兑也很信任,且给了他统帅军队的机会,寄予厚望。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乱爆发时,公子成接到消息后,立马与李兑一道快马加鞭地前去勤王救驾。当他们来到赵王宫城前,变乱还在持续,但是厮杀了许久的公子章叛军已经力不从心,被杀到的勤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叛军败退到主父宫里。公子成、李兑带军紧追不舍,包围了主父宫。
对于进不进攻主父宫,公子成与李兑应该犹豫过,因为他们明白进攻主父宫的后果,但是他们更明白若是不斩草除根的严重后果。
勤王军杀进主父宫,搜杀公子章一派乱军,主父眼见着儿子公子章被杀,却不能阻止。
在对如何处理主父上,二人有过迟疑:若放过主父,难免遗留后患,今后若追究起来,怎么办?毕竟谁都看得出来,公子章作乱,背后的主谋是主父,他想借助公子章来夺回权力,公子章只是他的一枚棋子。不放过主父的话,赵王会追究吗?
最后,公子成、李兑得出结论:“因为公子章叛军,我们杀入主父宫;现在若解围,我们将会被追究责任,赵王也救不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困死主父,为赵王掌权扫除一切障碍,至少赵王是不会怪罪的。
公子成毕竟是赵武灵王的叔父,看着侄子长大、继位、行政治国,困死他于心尚有不忍。可是,李兑却主张唯有去主父,赵国才能安定。
于是,围困主父——他们达成了共识。
这一围便是三个月,把主父给活活给饿死了。
三、权臣始末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因为平叛有功,公子成被任为赵国的相邦。李兑也被提拔,成为司寇,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主管司法、刑诉。另外,李兑又被封为奉阳君。
年高的公子成大约做了一年的相邦,便去世了,李兑接替其为相邦,主政赵国。
齐国、燕国因为之前子之之乱,齐国趁火打劫杀进燕国,结成了宿仇。燕昭王即位后,决意复仇,在乐毅、苏秦的帮助下,联合列国进攻齐国,这得到了赵国大将韩徐为的支持。韩徐为极力劝赵惠文王联燕抗齐,因为齐国霸权,已经威胁到了赵国的安全和地位。
但是,齐闵王却许诺李兑:假如赵国支持齐国,待齐国灭掉宋国,就将宋国的陶邑送给他为私邑。所以,李兑主张联齐抗秦、抗燕。
这样一来,赵国将相不和了。
齐国灭宋以后,苏秦游说齐闵王,没让陶邑送给李兑,而是送给秦国国舅魏冉,导致李兑极为愤怒,当苏秦路过赵国时,被李兑扣押。燕昭王又派人到赵国,将苏秦解救回燕国。随后,齐国、秦国的斗争又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两国国王纷纷称帝,并称为东帝、西帝,彻底藐视了周天子的存在。
赵惠文王十一年(前288),苏秦发动合纵攻秦运动。李兑表示支持,可是,此次合纵攻秦运动没有成功,导致赵惠文王对李兑的不满。后来,燕国发动的秦、魏、韩、赵五国攻齐,因为韩徐为支持,李兑反对,赵惠文王再次对李兑的态度和行为不满。
不久,赵惠文王以私吞陶邑、专权乱政为由,将专权赵国十年的相邦李兑给罢免了。
表面上看,李兑被罢免相位下台是咎由自取,事实上,他的失势与本人失去了利用价值有极大关系。当初,他顶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极力主张困死主父,为赵王清理一切掌权的障碍,立下大功。但随着他的专擅朝政,引起了赵王及朝臣的普遍不满。何况,赵武灵王的死,始终是赵惠文王心中不愿触及的一处伤痛,而父亲的“死刑”,则是李兑去执行的。想想,这在赵王那,心里都堵得慌。
更为重要的是,赵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宗室少壮派已经成长起来,早就想从李兑手里夺回权力。而李兑,对于赵王来说,毕竟是外人,俗话说:“一拃没有四指近”,“鸡皮贴不到鹅身上”,哪还有谁比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呢?
在沙丘之乱中困死赵武灵王的公子成,本是赵国的大忠臣?
公子成,是赵国身历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四朝的重臣。他是赵成侯之子、赵肃侯之弟、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惠文王的叔祖父。
虽然后来在沙丘之乱中,公子成、李兑困死赵武灵王,在后世看来有悖为臣之道,但是,历史上的公子成决不是赵国的奸臣和罪臣。不信的话,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兄弟情
赵成侯时期,作为公子的赵成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与哥哥公子语一道被父侯寄予厚望,进行重点培养。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公子成在后来处理政务和变乱应急时才显现出了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能力。
应该说,公子成与哥哥公子语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兄弟俩自幼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得后来在面对变乱时团结协作、同心同德、一致对外。
赵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赵成侯崩殂,作为太子的公子语继位为新的赵侯,是为赵肃侯。
此时,赵肃侯与公子成兄弟俩应该不会忘记,二十五年前,他们的父侯赵成侯刚刚即位时,宗室公子胜起来造反,要夺取父侯的君位,国家内部因这场变乱而分裂,乱了几个月后才被平定,影响深远。兄弟俩联合执政面临的更大困难是,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至二十四年(前351),邯郸城被魏国的军队霸占了将近二年,国都被外国军队占领,国将不国的日子才刚刚结束一年,因为战乱,赵国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由此可知,赵肃侯、公子成兄弟俩从父侯手里接过的赵国,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复兴国家之路走得会很难。好在兄弟俩团结一致,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们都还年轻,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
正当兄弟俩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内又出了乱子。不服赵肃侯继位的宗室公子赵緤,发动一帮人起来作乱,要夺取大位。
叛乱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邯郸城,城内准备响应者也做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
眼看着哥哥君位不保的公子成主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组织军队布防,对城内同情公子赵緤的民众晓以大义,将擒获的不愿投降认罪的顽固分子当众处斩,稳定了城内局势。然后,他率军主动迎战叛军,将军心不齐的叛军击溃。
公子赵緤见大势已去,赶紧逃到了韩国,申请政治避难,此去再也没能回到赵国。
赵肃侯元年(前349),赵肃侯以公子成为相邦,封安平君,兄弟俩一同主政赵国。可见,他俩确实是兄弟情深。
公子成见国家面临的安全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主要负责军队操练,稳定国内局势。公子成确实有先见之明,因为不久一场变乱又降临到了赵国。
赵肃侯三年(前347),逃到韩国避难的公子赵緤遥控指挥国内遗留的同党公子范发动叛乱,叛军也向邯郸城发起了强势进攻,被政府军给挡在了城外。最后,公子成率军出战,将公子范擒杀,叛乱平定。
同年,公子成辞职,不再担任相邦,推荐大戊午接任,让这位赵成侯时期的相邦继续秉政。
这以后,公子成一方面主管赵国军政,一方面也对朝政发挥着重要影响,可谓赵国政坛的二把手,真正的实权派。
二、叔侄情
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赵肃侯崩殂。赵国政局再次面临着变数。
深受赵肃侯信任的大臣肥义、阳文君赵豹主动去请公子成出来暂时主持朝政,因为太子赵雍还在韩国做质子。
公子成往赵国朝堂上一站,那些觊觎大位的宗室们都不敢轻举妄动了,毕竟当年公子緤、公子范起来夺位失败的前事不远,足以为戒。
不久,十五岁的赵雍被韩国派军护送回来,顺利继位,是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重用赵豹、肥义等人,以赵豹为相、肥义管军,公子成主动让权,甘居幕后。
后来,赵武灵王决意变革,进行胡服骑射,请教叔父,公子成并不热心。但是,赵武灵王多次去劝告,做叔父的思想工作,最后公子成同意了,还以身作则,亲自穿着胡衣在国中走动。之前对穿胡衣有意见的臣民,见德高望重的公子成都穿了,也就没意见了。
公子成的行为,为侄子大力推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后,赵武灵王更加尊重这位叔父,但是并不放权予他,可能是有所顾忌吧。毕竟,公子成在赵国朝野的影响力太大,他的威望早已超过了年轻的赵武灵王。作为君主,有这么一个作为大臣的叔父,想必晚上睡觉也不会安枕无忧吧。
公子成也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所以就以年老多病为由,将权力悉数上还侄子,安心在家养老,不去干预朝政,这样双方互不猜忌,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好的关系。
逢年过节的,侄子来看看叔父,或约叔父一起吃顿饭、下下棋什么的,需要决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来向叔父请教请教,既给了面子,又收买了人心,双方相安无事,保持一种看起来十分和睦的叔侄关系,不是很好吗?
三、祖孙情
赵武灵王先后册立过俩太子,一个是公子章,一个是公子何。
公子章是赵武灵王首位夫人所生,是长子,自幼被作为大位继承人去培养,也很争气,令大家都满意。缺点是,生母死的早,失去了来自内宫的有力支持。所以,后来他的太子之位被生母吴娃深受君王宠爱的公子何给取代了。
对于改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按说赵武灵王应该征求一下叔父公子成的意见。不知道公子成是如何表态的,也许他见长大后的公子章已经不是可塑之才,就同意了,或者不同意改立太子,但是赵武灵王没有听,也或许,赵武灵王压根没有来请示叔父,毕竟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不是那个刚即位的十五岁少年了,而是已经主政赵国二十多年的一代雄主了。
作为叔祖的公子成,对于两个侄孙的太子位改易,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了,对于赵国朝政的把控能力,他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既然如此,就随它去吧。
这个时候的公子成已经年高,确实到了该好好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是,赵国并没有让他继续清闲下去。因为明眼人都看的清楚,公子章在主父的支持下,势必要与兄弟赵何一决雌雄,夺回失去的大位。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沙丘之乱爆发。公子成不忍心见父兄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家就这样被变乱给整垮了,就率领军队,指挥了他一生中第三次的平叛作战。
公子成宝刀未老、能力不减当年,很快平定了叛乱,杀掉了作乱的侄孙公子章,也将叛乱的幕后主使侄子赵雍给困死了。他为赵国平定了战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之后,侄孙赵惠文王赵何请公子成再次出山,担任赵国的相,主持朝政。公子成没有推辞,欣然应允。他给兄长当过相,这回又给孙子当相,这之间的时光,已经匆匆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只不过,这一任的相邦,他做的不久,最多也就一年吧,就去世了。也许他是忧劳成疾,也许是累坏了,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若能再长寿一些,再多辅助赵惠文王几年,等国君长大,后来的李兑也就失去了专擅朝政的机会。可是,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他已经无法左右身后之事了。想想,不禁让人唏嘘、惋惜、痛惜和感慨。
个人认为,公子成在沙丘之乱时果断出击,铲除了公子章反叛势力,避免了国家分裂和进一步变乱,与他前两次平叛一样,都是爱国的正义之举。后世不能因为平叛时死了公子章和赵武灵王,就对他进行指摘和非议。总体来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还是有很大贡献的。盖棺论定,公子成的一生是应充分肯定的,他是赵国的大忠臣。
赵国权臣郭开当了卖国贼,助秦国灭赵后为何又被秦国人给杀了?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秦军进入邯郸城,赵幽缪王率众投降,赵国人从此成为亡国奴。此时,赵国的相国郭开却被秦军热情招待,被秦国隆重封为上卿,予以通报表彰。这看似戏剧性的一幕,却不是影视剧的情节,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儿。这令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一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辅助赵偃
郭开,是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的宠臣。他的发迹,始于赵孝成王晚期的侍奉公子赵偃。
赵孝成王早年,曾经册立过一位太子,但是这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太子比较命薄,在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就死去了。赵孝成王在太子死后,并不急于册立新的太子,一是因为他才年过而立,还年轻,二是想锻炼一下几个儿子,优中选优,看谁最适合做太子。最后,他选中了春平君,着力培养。后来,秦、赵两国议和,互派质子。为了让春平君立功于社稷江山,赵孝成王就派他到秦国做质子去了。
春平君到了秦国,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那就是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没能缓和,还是摩擦不断,质子想回国就难了。就这样,春平君就在秦国住下了。
赵国这边,负责侍奉公子赵偃的郭开,将赵偃视为奇货可居,苦心培养,而他的培养却不是让公子读书明理,而是伪装成忠臣孝子。他让赵偃对赵王日日请安问好,有病了去侍候汤药,为赵王捶捶背揉揉肩之类的,极力巴结讨好。对于臣下,劝赵偃极力拉拢,动辄大加赏赐,拉帮结派。
就这样,在郭开的帮助下,赵偃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赵孝成王认为他孝敬,大臣们认为他贤德。但是,对于赵国有没有册立赵偃为太子,历史上一直有分歧,综合各种史料分析,没有册立他的说法比较可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六国年表第三》中说:“(赵悼襄王二年)太子从质秦归。”这里的太子当是指赵孝成王册立的太子,极有可能是春平君。也就是说,在赵孝成王生前,可能已经册立春平君为太子了,那么,赵偃就不可能再被重复册立为太子了。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临死时,可能想让春平君回国继位,但是,秦、赵两国关系不睦,另外也有可能是郭开、赵偃从中作梗,春平君未能回到赵国。
郭开、赵偃早就做好了继位或者说是夺位的充分准备,这边赵孝成王一崩殂,那边他们就鼓动大臣们和宗亲们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贤德”的公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二、陷害忠良
赵悼襄王即位后,郭开立刻被委以重任,为中大夫,而后直线提拔,几近相国。因为赵悼襄王得国不正,所以难免心虚,就想加强对众臣的防范。而郭开则脱去伪装,开始有恃无恐的胡作非为,为朝中正臣所不齿。
应该就在这时候,大将廉颇与郭开产生了矛盾。至于是什么具体矛盾,则不必去深究了,一个是爱国大将,一个是祸国奸臣,他们之间若没有些许的矛盾,岂不是怪事?反正郭开与廉颇这对冤家是结下了梁子,也为廉颇和赵国的悲剧埋下了因子。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奉命出征魏国,攻克繁阳城,郭开怕廉颇立下大功对自己不利,就怂恿赵王,让乐乘去替他出征。廉颇知道这是郭开耍的伎俩,大怒,向乐乘进攻,乐乘吓走了。
廉颇知道国内奸臣当道,君主又是昏聩之辈,回国决不会有好果子吃,就逃到了魏国,希望能像当年信陵君那样,最后再被赵王给请回去。
不久,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军迎战接连失利,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人去请廉颇回国。郭开深怕廉颇回国报复自己,就找到前去请廉颇回国的宦官唐玖,送其不少金子,如此这般一说,唐玖满口应允。
唐玖带着赵王赏赐廉颇的一副名甲和四匹良马,马不停蹄地赶到魏国,拜见老将军。廉颇见日思夜念的事儿就要成真了,自然是喜出望外,当即穿上战甲,骑着马跑了几圈,吃饭时又多吃了几碗,意思是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还可以上阵杀敌、为国御寇。
唐玖告诉廉颇,自己先回国,不久赵王请老将军回国的正式旨令就会到了,请其耐心等待。但是,廉颇等啊等、盼呀盼,等的花儿都谢了,就是不见那份正式旨令的到来。
原来,唐玖回去汇报时,对赵王说:廉颇老将军愿意回来,就是身体不太好,与臣坐一会儿,竟然跑了几次茅厕。赵王一听,认为廉颇还是老了,不中用了,也就放弃了起用他的念头。
到了赵王迁时,郭开又故伎重演,陷害李牧。秦国见在战场上难以击败李牧,就派出了间谍到邯郸城,找到郭开,重金贿赂,让他想方设法除掉李牧。
郭开就和赵王迁的幸臣韩仓一道对赵王迁进行蛊惑,郭开在朝上诋毁李牧要造反、投降秦国,韩仓则向赵王迁吹枕头风,吹得本来头脑就不清醒的赵王迁更加晕乎,在床榻之上就决定了李牧和国家的悲剧命运。
李牧死后三个月,“邯郸为郡”,赵国灭亡,赵国都城邯郸城成为秦国的一个郡治所在地。
三、最后结局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十月,邯郸城破,赵王迁降秦,赵国宣布灭亡。赵国残余势力在代郡拥立公子嘉为代王,继续抵抗秦军,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赵国灭亡后,原赵国的相国郭开成为秦国灭赵的大功臣,被秦王封为上卿,可以继续享受他的荣华富贵。作为卖国贼,郭开的目的达到了,自己的国家灭亡,他的富贵生活并没有结束,比起亡国之君赵王迁强的实在是太多了。看起来,还是他的智商高啊!
早在赵国行将灭亡之时,郭开就看出来了,赵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秦国统一天下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所以,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为自己一家人留好了退路,以便在亡国后还可以继续做富家翁。从这一点来看,郭开确实是一个能人。
但是,作为赵国的相国,郭开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位置,在国家危难时,本该主动担责,担负起保家卫国、御寇杀敌的使命重任,为国为民死而后已,可他却选择了当卖国贼、内奸,靠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出卖国家利益而赢得敌国的欢心,这是人神所共愤的!
正是因为郭开的所作所为为人所不齿,所以他的结果应该不会好了。正史上没有记载郭开的最终命运,但是野史及后来的文艺作品却为他设定了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盗贼所杀。说是郭开到秦国时由于乘坐的车小,邯郸城家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没来得及随他一同拉到咸阳。待他在咸阳城安家落户以后,就想把财物搬到秦国,但他又怕别人给私吞了,不放心,就亲自带着亲信回到邯郸城搬家。当他们将财物装成几十大车,拉回秦国时,在路上被盗贼给抢劫了。财物抢劫了也就算了,就连郭开本人也被盗贼给灭口了。
二是为公子嘉派人所杀。说是公子嘉在代郡做了代王后,想除掉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郭开,打听他要回邯郸城搬家,就派人在路上将其刺杀。
三是秦国人所杀。说是郭开到秦国后,依旧作威作福,改不了目空一切的做派,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大臣,被秦国人给暗杀了,家财也被秦国人给哄抢了。
与赵悼倡后沆瀣一气的春平君本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赵国太子?
战国末年,赵国灭亡前夕,国内乌烟瘴气,十分混乱,国王不思进取,太后秽乱宫廷,权相卖国求荣,忠贞之士逃跑的逃跑、被杀的被杀,奸佞之辈充塞朝堂,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春平君,在这个时候的重新出现,为赵国历史增添了更多的缤纷色彩。
一、国家储君
春平君,是赵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的封爵号,不是一个人名。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春平君的具体名字,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还做过太子。
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得知,赵孝成王至少有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应该是他的长子,而且很小就被册立为太子。这位太子在赵孝成王十年(前256)时,死了。至于死因,不得而知,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邯郸城被秦军围了两三年,在战火冲天的危险环境里受了惊吓和刺激而死。
这位太子死的时候,赵国刚刚结束了从长平之战开始的长达六个年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特别是邯郸保卫战,秦军将国都围困了两年多,给国人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严重压力和折损。赵孝成王此时,刚刚三十出头,所以太子死的时候年纪不会大了,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还是一个少年或儿童。
第一位太子死后,赵孝成王并没有立即册立新的太子。据《战国策》记载,春平君在赵孝成王时期的封爵号应该是春平侯。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列国公子们的封爵号一般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说明他在国内地位不一般。
至于春平侯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找不到确切的史籍记载,但是应不晚于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据《战国策》记载,在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时候,春平侯已经是赵国的相邦了,这年他大致二十岁。赵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记》),同时,延陵钧带领赵军进攻燕国。赵国避免两面作战,便与秦国议和,互派质子,身为太子的春平侯到了秦国,紧随其后去的,还有一个赵国王室宗亲平国君。
三年后,即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崩殂,赵国太子春平侯远在秦国回不来,也有可能是赵偃、郭开等人从中作梗,买通了吕不韦,不放春平侯回国继位。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就这样,身为赵国太子的春平侯,从此与国君大位擦肩而过、彻底无缘。而他此后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二、国家闲人
至于春平侯是如何回国、何时回国的,《史记》与《战国策》记载的不一致。《战国策》说是赵悼襄王赵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两国关系缓和,在赵悼襄王二年(前243),都将对方的质子放回去了,春平侯回到了阔别五年的赵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赵世家》中说是赵悼襄王二年,吕不韦将春平君从赵国招过去,扣押为人质,对赵国进行要挟,后在泄钧的劝说下,放回了春平君;但又在《六国年表第三》中说:“(赵悼襄王二年)太子从质秦归。”这里所说的太子,显然指的是春平侯。
春平侯从秦国做了五年质子,回到赵国后,成了春平君,爵位降了级。重要的是,出国时他是太子、相邦,是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回国后却只是一个王室宗亲、公子。身份地位的落差之大,让他颇感失落和颓废。
更要命的是,身为国王的赵偃对春平君这位久别重逢的兄弟并不热乎,因为他的王位实际上是从春平君手上夺走的,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儿,对于春平君,他无法热乎,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他也做不到。
春平君回到赵国后,在赵悼襄王时期的所作所为,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闲人,被高高的供养起来了,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贵族公子哥,可以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就是不能参政入朝。
对于此,春平君应该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也只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早年的春平侯,作为赵孝成王指定的国家接班人,年纪轻轻的就担任着相邦,又有父王的宠信和器重,肯定是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在秦国的五年,他最初还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因为只要父王还在,他的太子之位就会稳固,因为父王爱他、信他、器重他。后来,父王崩殂、兄弟赵偃登位,感觉他的天轰然间塌了,人生跌入低谷。
待又回到自己久违的祖国,他被供养起来了,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闲人,甚至与囚徒无异,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对于未来,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过一日算一日、少一日,得过且过吧。他在心里说:这不是我的赵国了,我是一个多余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三、国家罪人
春平君的苦逼日子过了七年之后,发生了变化。赵悼襄王九年(前236),碌碌无为、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的赵悼襄王赵偃崩殂了,活了应该有三十多岁吧。
作为赵偃兄弟的春平君,此时应该也只有三十多岁,因为赵国朝堂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有用之臣了,他得以重新被人们记起,又回到了朝堂上。
他往上一看,朝上坐着的是比兄弟赵悼襄王还混蛋的侄儿赵迁。这位少年君王自幼生活在脂粉堆里,拜郭开为师,能学到什么好,是声色犬马样样精通,治国理政狗屁不懂,一个标标准准的纨绔子弟、十足的膏梁子弟。国家社稷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还谈何中兴?
这时主持赵国朝政的相邦是郭开,春平君从赵幽缪王元年(前235)开始,也做起了相邦,直至赵幽缪王六年(前230)结束,他做了五年多的相邦。
那时列国的相邦,并不局限于一个,有时出征的大将也挂相邦印,像秦国设立的丞相也有左右之分,目的是避免为相者擅权。在赵国与郭开、春平君几乎同时为相的还有一个人叫司空马,是从秦国去的,原本与吕不韦相善,吕不韦失势后,来到了赵国,后成为相邦。
也许是报复心作祟,也许是心理变态,春平君重新掌权后,竟然与郭开、韩仓、赵悼倡后一道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对内,他们不顾民众死活,横征暴敛、拼死搜刮、鱼肉百姓,导致怨声载道、民生凋敝;对外,他们讨好秦国,接受秦国重宝贿赂,甘于被敌人摆布,充当卖国贼,害死了李牧等人,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更令人不齿的是,春平君竟然自甘堕落,与娼妓出身的赵悼倡后搭在了一块儿,做了地下夫妻。他们的“好事”在赵国闹得是满城风雨,成为公开的秘密,臣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他们俩,男的是落魄公子,对人世充满了愤恨和不满,自甘堕落;女的是出身秦楼,惯于迎来送往,阅人无数,饱暖后更加不甘寡居清寂,二人是各取所需。
后人推测,春平君应该比赵悼襄王年长,是赵悼倡后的孩子伯父,赵悼倡后是春平君的兄弟媳妇,二人虽无血缘关系,但是发生这种关系,也属于乱伦行为。
这些人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是真正的倒行逆施,导致民众倒悬、国家危难,后来出现国破家亡的事儿,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了。
赵幽缪王六年(前230),去相后的春平君应该是无官一身轻了。此后,找不到他的踪迹,可能是已经死了。
如果他这个时候死了,对他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他看不到国家灭亡的惨象,不用去感受那亡国奴的锥心之痛了。而且,他还能葬在赵国,比起姘头赵悼倡后亡国后被国人乱刀砍死、侄子赵幽缪王受尽屈辱被饿死、同僚郭开卖国求荣被人刺死,他的结局确实好太多了。
只是,春平君死的早是幸运了,国家灭亡、臣民沦为亡国奴,又怎能幸运得了?这亡国的责任,该谁来负呀?这一切,都是谁的错?该怪谁呢?估计,他不能拍着胸膛自信满满、问心无愧地说:“与我何干!”
一阵刺骨的凌厉寒风猛然间铺天卷地而来,暴雪撕绵扯絮般越下越紧,将偌大的邯郸城撼动了,风雪中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咒骂声、恸哭声、马蹄声、杀戮声,还有一声重似一声的悠长太息……
那是谁的心在痛绞、在滴血吗?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