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9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36(11篇)
发布时间:2019/11/29  阅读次数:895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3611篇)

  

【诗词歌赋】

秋天的雨(汝南师范附属小学   尹春锋)

拾棉花的妹妹(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偶感(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陈琼疆)

商丘“国培”有感(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陈琼疆)

【时代散文】

我心中的花没有谢(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故事回忆】

从大链盒到小汽车(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难忘那年丰收季(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生活随笔】

在江苏这几年(江苏泗阳育才双语初中部   党文锦)

谈早婚(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中学   陈清风)

剪刀与人生(内蒙古赤峰市第一高级中学   肖亦然)

【原创小说】

大记者和小记者(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诗词歌赋】

秋天的雨(汝南师范附属小学   尹春锋)

秋天的雨

悄悄地湿润了小城

人们撑起了收藏多日的小花伞

在街上慢慢地向前蠕动

  

每一个人又似乎行色匆匆

一下子想冲进姗姗来迟的冬

扣紧了厚棉衣的所有纽扣

还是觉得有些冷

  

鸟儿大概第一个收到天气预报

冬月的开篇,有雨也有风

它们一大早就捡了竹叶

把温暖的巢,又铺垫了几层

  

两只鸟儿,出入相友

把家搭建在尖尖的杉树顶

高兴的时候,在树桠上唱起歌儿

树下的人   都是它们的听众

  

拾棉花的妹妹(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妹妹的个头不高

但能干很多很重的农活

为了照顾父母

找的婆家很近

过着与娘家一样

贫穷的日子

妹妹拼命干活

种了好多庄稼

靠着地里的收入

养活一家老小

年年秋收过后

为了补贴家用

妹妹扛起包裹

奔赴遥远的新疆

做了辛苦的拾棉工

妹妹穿得破旧

更没有金银首饰

被花壳扎得流血的双手

麻利地采摘着棉朵

干燥的旷野一片渺茫

喉咙难受得呼吸困难

舌头舔舔干裂的嘴唇

继续弯腰移步向前

歇息片刻啃口干馍

再就几口凉水下咽

猛然给自己下个命令

又伏身白花花的棉垄之间

浑身疲乏腰疼腿软

膝盖上绑上破布

跪在地上慢慢爬行

把一团团棉花塞进棉包

一直塞得很夸张的庞大

身上只盼着沉重的感觉

棉花的重量是真正的心愿

晚上躺下一阵阵呻吟

心酸酸地想起了家人

泪水悄悄湿了枕巾

拿起手机写下短信

大哥,我很好

请放心

——2019.11.26日夜

  

偶感(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陈琼疆)

烈日炎炎消夏,溪边、浓荫、凉茶。

但见荷叶轻摇,送来凉风一夏。

  

难得半日闲暇,诵诗、品茶、赏花。

不觉周公来寻,醒来满头插花。

  

原来小女无它,为父妆扮脸颊。

其母一旁偷乐,收拾东西回家。

  

商丘“国培”有感(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陈琼疆)

国培计划真好,专家因材施教。

虽然参差不齐,定能让你吃饱。

  

今晨起个大早,远赴徐州取宝。

上下齐心协力,一路顺风小跑。

  

【时代散文】

我心中的花没有谢(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秋天来了,稚嫩的你们含苞未放,在街头的花架上等待,等待今秋的归宿,期盼今秋的情缘。

一盆菊花,两盆菊花,三盆菊花……你们陆续被我从花店带回,成为我办公室桌上客,成为我今秋的朋友,我今秋的情缘。花苞中的点点白、点点黄、点点粉,点点绿,点点红,欲抢秋天,争炫我的办公室。

推开门,一帘朝霞洒在你身上,你用满目的生机等待我。伫立凝眸,视线不忍离开。双手轻轻捧起,像捧起孩子娇嫩的脸。我送你深情一吻,你天真回我一笑。你太小了,像刚出生的孩子,单纯的心灵经不起一点污染。

你像握紧的拳头,攒聚全身的力量,酝酿激情,等待释放。你牵着我的心,怕你不能得到阳光的照耀,怕你不能及时得到清水的滋润,怕秋的凉冷着你。

半晌,太阳升高了了,我小心翼翼抱你在走廊上,让你舒舒服服享受太阳的温暖,像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唯恐半点闪失。给你浇水时,唯恐噎着你,双手捧水,一点一滴地淋在你身上,让你慢慢品尝水的甘甜。太阳缓缓落下,我轻轻把你抱回书桌,把窗户关上,以防夜的寒让你着凉。

秋浓了,你开始舒展了,羞涩地打量着我,像美少年,青春靓丽,柔美细绚。阳光里,你时而抖擞自己,时而闭目遐思,时而随风摇曳。你吮吸阳光清水,聆听鸟鸣书声,欣赏墨香画彩,沐浴欢歌笑语。夜晚,在想你中,恋着你的初香,我甜甜入睡,像少年贪恋父母的味道。

秋深了,你绽放了,激情地绽放,绽放成我心中最美的秋天,绽放成心中最美的新娘。白,像在澄蓝天上的流云,飘逸洒脱;黄,像金秋成熟的玉米,流光溢彩;粉,像依偎夕阳的霞,娇艳欲滴;绿,像深山沟壑中的潭,入目入心;红,像荒野燃起的篝火,生机盎然。我满怀疲惫时,你用细香明艳抚慰我心,神清气爽;我伏案作诗,你用美丽柔情激发灵感,跃动的文字流淌在你我心间;我弹琴时,你是我知心知音的听众,随音符优雅舞动。我望你一眼,你回我一笑。

立冬了,你褪了色彩,头不在高昂,是初冬的寒冷让你着凉了吗?每当夜幕降临,我轻轻给你们盖上衣服;是渴了吗?我认真捧起水,用手的温度提升水的温度;是孤独了吗?我用舒缓的琴声陪伴你。

你不肯接受我的呵护,头也不回地枯萎,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下我一个人,深情注视着你,回忆我们走过地点点滴滴,深情怀念我们走过的这个秋天,这个有你有我有爱的秋天。

我用剪刀轻轻剪下枯萎的你,不忍香消玉损,精心收藏,收藏带给我诗情画意的你,收藏曾经爱过的你。用颤巍巍的双手捧着你,轻轻地问:我心中的花谢了吗?

我心中的花没有谢,犹如日月落之再升,犹如草之枯萎春风吹又发,犹如每一个人走过之人生路,生命在延续,生命在传承,生命之歌在传唱!生命之河永不停歇。

根在,来年会再开,来年再相逢。

我心中的花没有谢,永远不会谢。爱在,根在,生命之花就在。

  

【故事回忆】

从大链盒到小汽车(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昨天大清早,老家的弟弟就给我打电话,说,哥,你寄存在这儿那个宝贝“大链盒”还要不?刚才有个专门买老物件的,说办博物馆用。我一听,一下子醒了,马上说,要,他给再多钱也不能卖呀。弟弟的话,勾起我内心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南农村。儿时的印象,农村几乎都是土路,曲曲弯弯,凹凸不平,蜿蜒瘦长的身体,安静地躺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形成一道道淳朴而真实的风景。黄昏时分,扛锄头的老农、牛马拉着农具、成群的猪羊等等,挤满窄窄的路面。每年秋冬农闲时节,公社组织社员,在坑洼不平的路面垫些新土,再平整一下,马拉着胶轮大车走在上面,显得格外顺畅。

一段时间后,土路中间就又出现两道车辙,车辙越轧越深,赶车的把式,叫它“车道沟”。乡村土路最怕夏天的大雨,土路没有路基,有时比两旁的庄稼地还要低。一旦赶上连阴雨,土路就成了泥泞一片。

那时农村没有什么车辆,父亲从部队复员回乡务农,成为生产队唯一赶大马车的车把式,经常外出帮队里拉运物资,可神气了。有一次进城,我和姐姐坐在马车上,颠颠的面对面坐着,路面高高低低,马蹄声细碎不停。父亲常和母亲说,赶车出门,别人看着你神气,其实整天提心吊胆,如果车把式看不清车道沟,大车走上去,陷进去,那就寸步难行了。要是大水把土路冲垮,麻烦就更大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我小时候,自行车这种重要生活物资,买什么都要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自行车则是要“工业券”。农村根本没有,就是谁家在城里亲戚有工业券,农民也买不起。所以,在那时候的农村里,自行车并不常见。我家邻居在汝南县酒厂当工人,也不知道他们家攒了多久,从县城买了一辆半旧的“白山牌”自行车,那可是我们村第一辆。虽说是二手车,买回村的当天,全村老少都去看新鲜。不久,这家小伙相亲,那家媳妇回娘家……都去他家借用自行车,有的不会骑,推着走个来回也觉得风光。由于经常会被左邻右舍借,全村人多,得排队预约,借车时,主人还会一再叮嘱对方,一定要爱惜点儿。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家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渐渐有了些积蓄。我家花152元买一辆安阳产“飞鹰牌”自行车。车子推回来,平时节俭的父亲又特地在车店花了一点钱,买了彩色塑料胶带,把自行车三角架和叉梁缠绕了一遍。因为这样,即可防止车漆被碰掉,也可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母亲又为自行车座做了一个布套,一来保护车座,二来人骑上更舒服些。进城赶集走亲戚,父亲骑车带着我们,弟弟坐前面横梁,我坐后面车座,那辆自行车的后座,留下我和弟弟儿时美好的记忆。

自行车是父亲的宝贝,他从来不允许我们几个孩子碰它。趁父亲不在家,我赶紧求大姐来教我。大姐熬不过我软磨,偷偷把自行车推到打麦场,先帮我扶上了车,叫我两只手握住车把,告诉我怎么刹车,怎么脚踩踏板,怎么把握好重心。随后,她在后面扶着车,叫我骑着走。大姐对我说:“你不用怕,我在你后面扶着呢。眼睛要往前面看,不要老是盯着脚踏板。”我克制住自己紧张情绪,摔了好几跤,终于不用大姐扶走直线了,一停下来,不是摔跤就是碰着腿。她又对我说:“你要学会用刹车让自行车停下来,不要老是用脚站在地上停车。还要学会转弯。”在付出流血又流泪的辛苦努力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虽然我学会骑自行车,父亲却不让我骑车上路。因为村外路都土路,坑坑洼洼的非常危险,一不小心摔下去,磕个头破血流是常事。还有的是砖渣路,骑车走上面,蹦蹦跳跳,一上一下,就像踩着高跷跳舞。

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乡下教书。为了出行方便,我用攒了两年的钱,买了一辆有护链盒的“凤凰牌”28式轻便自行车。因为它的链条被一层铁壳完全包裹着,所以大家习惯叫它“大链盒”。至今,我仍想起了我第一次买回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时,小城汝南县凤凰牌“大链盒”还比较少,我利用放暑假,特地到二百多公里外平顶山市,请在那里工作的姨夫帮助挑选,再把自行车托运回去。我小心翼翼地搬下车,生怕掉一块漆,进入房内,拿起了毛巾,给我那“宝贝”擦拭身体,晾干后,特别的炫耀。第二天上课,我就骑了出去,那种感觉只有享受过的人才知道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乡间修起了小水泥路,摩托车也多了起来,富裕户、年轻人都加入了购买摩托车的行列,不管是上地还是去城里,“突突突”,一溜烟就到了。年轻人结婚,不管是男方准备还是女方陪嫁,摩托车也成了结婚标配大件之一,你买辆嘉陵100,我就买辆五羊125,口袋已经鼓起来的村民,似有一股小小的“攀比风”。

希望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是那几年我们这些工薪族的真实梦想。记得刚买洛阳大阳90摩托车那天,我不很熟练地将它开回在乡下学校的家里,拍拍坐垫,按按喇叭,抚摸闪亮的金属镀件表面,足足在它身前身后转了半个小时。第二天破例起了个大早,骑上摩托在学校操场练几圈,“突突突”往汝南城风一样飚去。一路上汽车很少。我目不斜视,偶尔看见个把熟人在跑步。跑步者向我挥手:买摩托啦!我紧张驾驶,不敢招手回应,只是自豪地点一下头就飞掠而过。骑在摩托车上飞驰的体验,与骑自行车赶路完全不同。有点紧张,有点惶恐,更多的是激情和豪迈涌满心间。

这样去汝南县城,我就懒得骑自行车了,一脚发动摩托,一加油门,就去城里,找同学玩,买东西。有时也充当驾驶员,带着母亲、岳母去走亲戚、赶会。

参加工作后,一般每个周回家一次,而每次回老家都能看见乡村一些可喜的变化。小水泥路拓宽,变成了柏油马路。进入新世纪,农村迎来了又一次交通“大提速”,驻马店市“村村通公交车”工程的实施,把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老百姓要出门,就提前在家门口等公交车,招手即停,方便又实惠,夏天不怕晒着淋着,冬天不怕冻着。

2017年我费尽差不多一年的功夫,终于拿到了“驾照本”。看着周围的同事好多都买了车,我也心痒痒。记得那天一到汽车市场,各式各样的车看得眼花缭乱:宝马、奔驰、奥迪,应有尽有。一开始,有些心疼钱的妻子说先买便宜一点的车,可是女儿说:“买贵一点的比较安全。我还要求带有天窗。”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花近15万元买了一辆家用上海大众小汽车。

我打开车门,钻进车内,这部车外观银白色,里面的主色调是棕色与黄色,让人感觉搭配非常协调雅致。方向盘旁边还有歌曲调节按钮,按了一下键,音乐宛转悠扬。站在座椅上,天窗一开,呀!空气多么清新!看着这辆汽车,我不禁想入非非,以前没有小车时,大家出行只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摩托车,远路只能挤汽车了。有了小汽车很方便,从学校回老家十几分钟就到了。现在,我估算村里也有几十来辆私家车。村道由街道负责安上了路灯,现在又换成了太阳能路灯,村外由国家负责修成了国道328,新修的柏油路,比高速路还平坦,可以这样说,从汝南县城到驻马店市,二十多分钟就到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世界知名品牌的进驻,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涌上了街头,路是越修越好,车是越换越好,越跑越快。

自从有了小汽车之后,我就很少骑摩托车了,那辆凤凰牌28式“大链盒”就暂存在老家阁楼上。这两年,哪知电动小轿车开始风靡流行,一辆辆电动小汽车款式新颖大方,物美价廉,俺们单位老王、小赵都架不住诱惑,率先买了电动小汽车,成了我单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 建国70年,乡村发展太快了,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找到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坐标。也许,我们已经飞得太高,再也不会停下来了;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了。就让所有温暖的记忆都留在时光里吧,当一代又一代人渐次老去,我们还能在记忆里找寻到过去曾经的模样。

2019715

  

难忘那年丰收季(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周末回老家,见乡亲们已经开始收秋了。站在田野里,望着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嗅着久违的乡土气息,倍感亲切,想着这满眼的绿意即将在联合收割机的作业中化为劳动成果,我的思绪被拽进了悠悠往事中……

童年时,对于丰收季,说实话,我是有些怕的。尚在拂晓,几声鸡啼将残夜赶走,大人们除了奶奶在家做饭外,其他的就顶着浓浓的露水踏上了收割庄稼的征程。奶奶做好饭,把我和妹妹喊起来,胡乱扒拉几口,就掂着一个小塑料桶和一个蛇皮袋子上地里送饭去了。

来到地里,看着大人们脸上、身上都黑乎乎、脏兮兮的,望着被割倒的庄稼伏在地上,尚未收割的还在趾高气扬地挺立着,我心里说:这收庄稼真辛苦!要是让我干这活,不知道能不能干好。

这种担心很快成了现实。在我十岁那年,父亲让我和他们一起下地收庄稼。那年麦季子来的很快,感觉好像才期中考试结束了没几天,就开始了。清早四五点,我就被从床上拉起来,拿着头一天磨好的镰刀,来到了地里。因为露水重,麦割起来很不顺,不如在响晴的日头下,镰刀一挥一声脆响,“呼啦、呼啦”的,很快。我低下身子握着一把麦秆,挥刀便割,割了几下才割断,然后将其码齐摆放在身后。虽然露水不小,但是麦芒还那么硬挺,不一会儿就在我胳膊上扎出几条“红袖章”来。更讨厌的是麦锈,很快就将我的身上、衣服上锈满了,随手一摸都是黑乎乎的,就连鼻孔里也塞进了不少,呼吸已经受到了影响。

活儿干到太阳出来,奶奶来送饭时,我的眼睛几乎被汗水和麦锈黏住睁不开了。饭后,又干了一会儿,父亲就让我回家歇着了。

那时收麦,首先得造场,提前收割一块儿麦,腾出地来,用石磙将地碾压实,以便于将收上来的麦子晾晒。麦收上来,摊放在场地里,晾晒干后,爷爷牵着黄牛,后边带着石磙、石磱不停地转圈碾压。转了不知多少圈,才将黄牛拴在树上歇歇,大人们又开始忙活了。大人们拿起铁杈起场,将麦秸挑到一边儿,而后将麦粒拢到一起,就开始趁风扬场了。我最喜欢扬场了,只见大人们用木锨将掺杂着麦糠、泥土等杂物的麦粒呈一个弧形向上抛出,经风一刮,杂物被刮跑,麦粒落下,发出“沙沙”的声音,很是悦耳动听。有一回,我趁大人不注意,也拿起木锨去扬场,结果因为没经验,扬出的东西从上边全砸到了我头上,吃了一嘴麦糠不说,眼还被迷了睁不开,被大家笑话了好久。

那时砍玉米也很费劲。清早起来,拉着木架车,伴着残星来到地里,抓住一棵玉米秆,抡起镢头朝根部砍一下,它应声而倒,再去砍下一棵。母亲却不是砍,而是拿起镰刀割玉米,一揽一大把好几棵。只见她挥起镰刀划线一般便“咔咔”将玉米从根部割断了。

割完以后,还得一棵一棵将玉米从秆上掰下来,剥去皮,装进化肥袋子里扎好口,然后抱到架车上,拉回家。大家有的割,有的掰,有的装,装完先拉回家一趟再折回来接着拉,基本上每天都能将收的玉米全拉回去。地有近有远的,近的几乎在家门口,最远的离家有四五里,庄稼收起来很辛苦。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机械化已经在老家显现出了不凡的威力。那以后,家里收麦基本上都是靠机械了。通常是一辆手扶拖拉机或四轮拖拉机,前头安装一台小型收割机,开下地后就能直接收割了。虽然这种收割机揽的面积不大,跑一趟最多也就收割一米宽左右的几垄麦子,一亩地得反复跑好几个来回才能收完,但毕竟比起人工收割要省时、省劲、省力多了。收割完毕,还得将麦装上车拉到场地里,如果天好的话,麦干不潮,就用脱粒机直接脱了;倘若是遇上天阴麦潮,就得等等了,瞅个好天在场地里晾晒一下再脱。

脱粒机一开,得多喊些亲戚邻居来帮忙,因为它“吃”的快,“吐”的也快,仅靠一家几个人,根本供不上。大家分工明确,有挑麦的、送麦的、脱麦的、拢麦的,还有拿着扫帚扫麦的,拿着木锨扬麦的,很是火热。脱麦后,就是晒麦了,晒干后才能颗粒归仓。

之前,一个麦季子得过半个多月,自从农业机械化后就短了,一般不会超过十天,地里就清寂了,该收的收了,该种的也种了。

2000年以来,由于联合收割机的加入,收庄稼的时间就更短了,一个麦季子三五天就基本结束了。2010年后,收秋也用上了联合收割机,老家遍野的青纱帐,不出三天就销声匿迹了。种地又有了升级版的旋耕耙、播种机,三五十亩地,不到一天就能全部播种完毕,之前让人有些望而生畏的农活儿,现在是越来越容易干了。

走在老家新农村道路上,看着乡亲们那洋溢着丰收欢喜的笑脸,我深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里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的伟大国度里,有伟大的党带领我们在康庄大道上阔步直前,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幸福已经实现,民族复兴正在实现,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获得感越来越浓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不好好生活呢?

看,更加幸福的明天,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呢!

2019922

  

【生活随笔】

在江苏这几年(江苏泗阳育才双语初中部   党文锦)

不知不觉中,我已来江苏有四、五年了。很多人会问我这里和老家有哪些不同?我一直感觉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仔细想一想,还是有些的。

首先是环境,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干净又美丽。它的干净不仅仅来自于雨水和城市绿化,还有每天勤奋的洒水车和除尘车,更有环卫工人每天辛勤的付出。在城市的街道上,很少看到垃圾,空气中也很少会有灰尘,即便是大风的天气。它的美丽是城建方面的舍得,印象最深的就是离家不远道路两旁的四座花坛。椭圆形的,每个花坛长10米左右,宽2米,高约80公分。一年四季,花色皆不同。春天,一小盆一小盆的迎春花绽放美丽的笑脸,再辅以其他品种的花,最后培上土壤。五颜六色的花开放在道路两旁,煞是好看;夏天,一簇又一簇的喇叭花色彩缤纷;秋天,是一盆又一盆的小雏菊;冬天,中间是紫色,边缘是青白色,类似于花菜形状的植物。每到季节就会全部更换,年年如此。

人人都说江苏是教育大省,果不其然。这里的人民普遍重视教育,哪怕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会骄傲和自豪的说:“我们江苏的教育是全国最好的。”也曾经遇到到一些老头和老太太们到售楼处选房子,他们总会询问学区是什么?小学是什么?中学是什么?然后再是其他。在他们眼中,能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连老年人都能如此,年轻人更不用说。一个地方的教育,不仅带动了经济,而且还带给了人们生活中的幸福感。我还是很喜欢这种自由又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的。

有人问我,能不能适应。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至少我觉得驻马店和宿迁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喜欢江苏,更喜欢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感觉很舒心。我难忘河南,因为那是我的家乡,是我永远回望的地方。

  

谈早婚(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中学   陈清风)

观当今世上之事,正应了本地俗语“顺情好说话,溜须不挨骂”。凡未真正伤及自身,大多都是“今天的天气哈哈哈”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不再为世道之不平而直言,见义勇为者寥寥无几。也许是世道教化所致,也许是人们总结了太多的经验教训……

前几日,参加了一个远房亲戚的婚礼,因其又是邻居,所以便前前后后谋划操心,众人眼里闪动的尽是感激和谢意。虽如此,但有一事始终困扰我心,如鲠在喉——因为亲戚家迎娶女未满十八岁!

《铃音又响起》一文就是毕业的一名女生的无助引起我的无奈,这一次我又饱尝着无奈。之前我曾试图劝阻过,但最终未奏效,这我也理解:这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彻底扭转的局面,这是一种习俗,一种“大气候”所致!凡未上大学参加工作的男孩女孩过了这个婚嫁期,将有可能成为本地的“剩男剩女”,尤以女孩为甚。

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根本上革除这一陈腐陋俗!

婚礼那天,随着送亲车队浩浩荡荡地开进,花车里走出了“新人”—— 一个稚气未脱,口角间似乎还弥满着奶味儿的单瘦女孩儿被人簇拥进了新房……

按照婚礼程序,大宴宾客,尤以送亲队伍中教长(阿訇)为最贵。“老师,你就负责招待阿訇!”我获得了最大的荣幸。席间,宾主互让,谈论中人们涉及到了关于婚姻问题,我顺势不失时机的向阿訇谈及学生的求助、早婚诱发的问题,与教长探讨有关呼吁之事。

宴席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令我惊诧不已:送亲队伍中有人指点目示,低声耳语,亲戚家人更是白眼冷对,我始醒悟:无意间,我与阿訇的话语伤及了他们的名利!

以后的几日,亲戚及家人避我远之,连最起码的风俗——“认亲”都少了我的份,更谈不上前来对我前后的操心说句谢意。我不由得长叹:唉!说实话,咋就这么难,想说爱你真的很不易!

  

剪刀与人生(内蒙古赤峰市第一高级中学   肖亦然)

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锋芒,这就犹如每根火柴都蕴涵着自己的火焰。它们唯一的区别仅在于火焰的强弱而已。

活在世上,要好好的展示自己的锋芒,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种展示做得恰倒好处。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就在于为了显示自己的锋芒,而将他人的锋芒斫伤,这就恰似两把菜刀,锋芒相碰的时候,必然卷刃。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一个民间的剪纸艺人,面对众多观众,她表现得随意而从容,我注意到她手中的那把磨得锃亮的剪子,只见剪口在与纸张接触的刹那,两片剪锋轻轻一剪,几只活灵活现的小猫、小狗、小兔子就跃然于手上了。剪纸中两片剪锋总是紧密相衣互相配合,却又能恰倒好处地避开对方的锋芒。试想:如果两片剪锋针锋相对,那么任何东西都将“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剪子那样既能展示自己的锋芒,又相容配合,那么,即使生活再苍白成一页薄纸,我们也能把它剪出友谊、爱情、幸福的图案,也能剪出自己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原创小说】

大记者和小记者(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刘小毛的爸爸是县报的大记者。

刘小毛是班里黑板报的小记者。

暑假前夕,五一班的学生张三患感冒请假。班主任林老师让班干部到张三家里慰问,刘小毛作为黑板报的小记者当然是一起随同前往喽。第二天,五一班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登出一篇新闻,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刘小毛)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张三同学家里人头攒动,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新华小学五一班班长李四、副班长××、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等一行十人,不远三里,来到患感冒不能上课的张三同学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李四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张三家的大客厅和张三自己的小天地,饶有兴趣地玩了几盘电脑游戏,与张三同乐。接着,李四一行又与张三同学的家长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李四还愉快地回忆起张三患病前和自己打赌的往事。在交谈中,李四多次提醒张三:“你是病人,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张三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一定要尽快养好病,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早日回到温暖的班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中间!”

接着,李四一行又在张三家门口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午,张三的爸爸买来名牌火腿和冰镇饮料,宴请李四一行。席间,宾主愉快地就小学生连喝两瓶冷冰是否会闹肚子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林老师看完这条新闻,差点笑破了肚皮。

下课之后,林老师强忍住笑,把刘小毛叫到办公室,问:“刘小毛,黑板上的新闻是你写的吗?”

刘小毛一脸得意地点点头:“是我写的呀!”

“谁教你这样写的呀?”林老师一说话就想笑,可还是忍住了。

“我爸呀!”刘小毛还是一脸自豪地回答。

“你爸爸是怎样教你的呀?”林老师奇怪地问。

“林老师,这是我爸发在县报上的新闻。”刘小毛说着,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了一张报纸。只见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新闻:

本报讯(记者刘大毛)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王五同志家里人头攒动,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县委书记赵六、县长××、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等一行十人,不远几十里,来到患病不能上班的王五同志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六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王五家的新居。接着,赵六一行又与王五同志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赵六还愉快地回忆起王五患病前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往事。在交谈中,赵六多次提醒王五:“你是病人,就不要操心工作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王五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一定要尽快养好病,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早日回到温暖的集体中,回到亲爱的领导和同志们中间!”

……

林老师看完这篇新闻,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刚想说点什么,刘小毛又掏出一张报纸,“呶,林老师,这是市报上的一篇文章。您看看,这样的新闻都是这样写的嘛!”

林老师接过报纸,只见上面写着:

本报讯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郑七同志家里人头攒动,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市委书记周武、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等一行十人,不远几十里,来到患病不能上班的郑七同志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周武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郑七家的新居。接着,周武一行又与郑七同志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周武还愉快地回忆起郑七患病前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往事。在交谈中,周武多次提醒郑七:“你是病人,就不要操心工作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郑七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一定要尽快养好病,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早日回到温暖的集体中,回到亲爱的领导和同志们中间!”

……

看完这条新闻,林老师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他想对刘小毛说点儿什么,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林老师,为了写好这篇新闻,我可费了老鼻子的劲了。您瞧,我还找了一张省报,上面有一篇也是这样写的。”刘小毛说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又掏出了一张报纸……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