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教师作品之109(专辑)
小议雷锋精神之一(教体局
人人知雷锋,人人讲雷锋,
人人做雷锋的时代确实感人。
我们这一代,
对雷锋精神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个普通的战士因公殉职,
跨过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
人们还清楚地记住他的名字,
记住他的事迹,
记住他的精神。
岁月更迭,
许多红极一时的东西都成了过眼烟云,
唯有雷锋精神还在激励着无数的中国人。
我们今天学习雷锋,
要从雷锋感人的事迹中,
总结出符合新时代的特征。
今天学习雷锋爱岗敬业,
也不必在一个岗位死守终身;
今天学习雷锋无私奉献,
也不必不计报酬顽强打拼;
雷锋艰苦朴素的精神要学,
但不必学他一双袜子穿几个冬春;
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要学,
也不用非得找个老大娘送回家中。
如果雷锋没有牺牲,
我想他也会与时俱进,
成为新时代的标兵。
他同样会爱岗敬业,
但不排除去寻找一个适合他的职业;
他同样会无私奉献,为灾区捐款,
但不排除去争取更高的薪金。
关于雷锋精神的含义,
有许多种解释。
周恩来总理45年前把雷锋精神概括为: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现在看来有些笼统,
明显带有时代烙印。
但细细品味,
从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憎爱分明”、“言行一致”,
“公而忘私”、“奋不顾身”。
“憎爱分明”体现的是信仰,
“言行一致”体现的是忠诚,
“公而忘私”体现的是奉献,
“奋不顾身”体现的是牺牲。
这些囊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我觉得,
应该看到,
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炉火通红的钢厂,
在挥汗如雨的田间,
在青年自愿者的队伍里,
到处都可以看到雷锋的身影。
实践证明,
雷锋精神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渗透到人们的心中。
小议雷锋精神之二(教体局
三月五日,
一个学雷锋的日子,
而在四月、五月、六月乃至更久之后,
当我们再提起雷锋,
你是否觉得有些陌生?
今年三月份,
某市一家媒体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
询问雷锋纪念日是哪一天。
对于这个看似常识性的问题,
二十七位受访者中,
仅有两位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市民答案适中。
之后这家媒体再就雷锋问题采访中发现,
百名小学生中没有一个读过《雷锋日记》,
无法正确回答有关雷锋的题词的学生超过九成,
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雷锋。
每年的三月五日
都是宣传学习雷锋的日子,
但对于曾经一度将雷锋精神引以为荣的中国人来说,
雷锋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有报道说,中国首个雷锋个人网站开通不久,
就有网友留言,
对当今社会还宣传雷锋精神表示不懂。
而更多的人则是想知道,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雷锋。
很多人认为,
“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
但在实际生活中,
助人为乐似乎越来越无踪影。
一方面是常常遭遇助人不讨好的尴尬,
做了好事不但会被讥为“傻冒”,
甚至还会被怀疑是另有所图。
许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
也让许多人收回了助人之心、之情。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少的人,
舍得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没有经济回报的事情之中,
“时间就是金钱”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即便有人做了好事,
也会成为一种炒作,一种交易,
某些人甚至骗钱把人坑。
信任的缺失、私欲的膨胀,
使得雷锋精神难以继承。
那么这个时代到底需不需要雷锋精神?
需要什么样的雷锋精神?
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是一滴水,
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
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
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
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如果要告诉我们什么理想,
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你既然活着,
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
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
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在生活的仓库里,
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在这一段发人深思的问句中,
你是否找到了答案?
其实,说到底,
“雷锋精神”就是从平常小事做起,
说实话、做实事,踏踏实实,真心待人,
并且持之以恒。
当工人的,认真制作每个产品;
当教师的,为每一堂课下苦功;
经商的,多抓商品质量,少搭“花架子”;
当领导的,多想群众利益,全心考虑民生。
这,就是雷锋精神。
下雨的时候,
送没带伞的同学回家;
遇到有人问路时,
指点对方要热情;
在公交车上,
给老大爷让个座;
这,也是雷锋精神。
然而,就是这些平常的举动,
有人看了会把眼瞪。
而“学雷锋”也就渐渐变成
每年三月匆匆上演,又匆匆落幕的,
喧闹而热烈的舞台旋风。
也许有一天,
当我们不再对“义务劳动”“奉献爱心”这样的标志感到新鲜时,
雷锋精神才真正在我们心中扎根。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