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954(22篇)
目 录
【诗词歌赋】
词二首(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如梦令】四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诗词五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声声慢】来来去去(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故事回忆】
童年趣事15—17(安徽无为县竹峰希望小学 夏书银)
15、捆绑砸蛋 16、夏日荷塘 17、下棋
舌尖上的记忆(七篇)(中牟县荟萃路小学 李焕青)
(一)水煎包 (二)干饼 (三)烙饼 (四)葱花面
(五)炸瓜豆酱 (六)吃西瓜——我的最爱 (七)我爱吃凉皮儿
【诗词歌赋】
词二首(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蝶恋花】
小院寒梅关不住。雪亦迎之,一并纷纷絮。
忽似阿娘犹再顾,白头映带梢头处。
今岁花开人已故。冰冷卑枝,争奈横斜去。
伫立中庭唯影附,暗香依旧萦心路。
【忆江南】
嗟旧事,旧事再休提。
欲论古来多少恨,须知当下几愁眉。暮色正凄时。
【如梦令】四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班级文化评比
班级文化评比,一筹莫展生气。
迫在眉睫时,黄金搭档助力。
欢喜,欢喜,心中万般感激!
回家
晨起薄雾蒙蒙,赶车六七点钟。
纵然心似箭,还需安全行程。
放松,放松,
祝我一路顺风!
路见采藕
天寒伸不出手,等车瑟瑟发抖。
忽闻哒哒声,池内有人挖藕!
扭头,扭头,酸楚早涌心口!
感冒来袭
加班加点努力,未料感冒来袭。
喷嚏停不下,二三四五六七。
温低,温低,看来还得添衣!
诗词五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师者言师
不忘初心磨利剑,牢记使命育花朵。
身先士卒乐垂范,传道授业自解惑!
心情随笔
立冬乍到温骤低,凛风过后叶满溪。
感慨人生苦与短,转身欲语泪沾衣。
青山渐老水空流,月上枝头星更稀。
世道轮回有定数,浊酒一杯归无期!
兄弟情义
兄弟相聚格外亲,小酒凉菜话温馨。
都说故心人易变,我言情谊胜千金!
再见兄弟
结拜多年情义重,共聚一堂倍欢腾。
细雨蒙蒙虽不舍,背负行囊踏归程。
送别三词
今日临行前,抽得空闲跟多年兄弟姐妹聚首。聚散匆忙,但谈笑甚欢。兄弟三人随口吟诗作对,其乐融融,其情昭昭。
三弟:
一声兄弟十八年,深厚情谊驻心间。
企盼相聚又匆匆,诚祝兄嫂前程轩!
大哥:
一去十三年,情谊比桃源。
聚散皆匆匆,相逢前世缘。
十年同船渡,百年共枕眠。
君自奔前程,祝福系心间。
我亦附上:
久别重逢谈意欢,聚散匆匆心也甘。
兄弟祝福伴归程,精神愉悦不孤单!
【声声慢】来来去去(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张清风)
来来去去,出出入入,
分分秒秒步步。
快要放学时段,细雨又顾。
三个素包下肚,怎能解、饥肠辘辘?
牵小儿,忙寻觅,终见面馆小铺。
佳肴画册炫目。
眼看花,片刻踌躇作难!
兰州拉面,招牌怎能不选?
高汤加点香醋,配辣椒、热热乎乎!
这午餐,岂一个好字可述!
后记:早上有雨车未骑,中午路遥不想归。携小儿一路寻觅美食店铺,看到兰州拉面小铺干净温馨,于是驻足进屋。未料满墙佳肴图片,让人垂涎欲滴,一时选择迟疑。忆及初心,遂点拉面两碗。面美味鲜,一时难耐,小文记之。
【故事回忆】
童年趣事15—17(安徽无为县竹峰希望小学 夏书银)
15、捆绑砸蛋
小时候的老师有才有趣,还喜欢捉弄人。
公开的惩罚就五花八门,我们最怕的就是老师说的“发丝揭皮”。不过这种恐怖的惩罚老师从来没用过。
老师说谁如果管教不了,征得家长同意后就用这种惩罚——先用刀尖或者针尖轻轻的将腿肚画一条血痕,在血痕里放一根头发丝,头发丝很快就长在肉里了。据说是非常疼的!
老师说他有一个秘方——神奇百花露——是在100种花朵上提取的露水。只要用这种百花露涂在划痕上,头发就会自动脱落,皮肤完好如初。
老师问我们信不信,谁要是不信的话就试试。我们将信将疑,可谁都不敢试。
为什么呢?上次二犟子就是不相信老师的话,被老师整得够呛。
那是一天下午,老师带来一个鸡蛋和一根木棒,说是要做游戏。他对我们说:“如果蹲在地上,双手由后向前从胯下合并伸出,再捆绑住,这时给你一根木棒,你连鸡蛋都打不碎!”
我们蹲下来试了几下后,都喊着:“打得碎!”“打得碎!”……
老师说:“谁不信就试一试?”
二犟子性子最急,他第一个跑到老师跟前!
老师把他的手捆绑起来后,顺势一推,二犟子就在地上滚起来。
老师让他自己拿棍棒和鸡蛋。二犟子好不容易拿起了棍棒,鸡蛋又够不着。他想向鸡蛋前挪动,又被调皮捣蛋的学生推倒。
老师呢,只在那里看着笑。
学生们看老师笑,觉得好玩,这个推一下,那个拉一下。把个二犟子玩得团团转,吃尽了苦头!
那次试验只不过吃点苦而已,这次可是动刀子流血的事,谁还敢试啊?
发奋图强苦读书,丝分缕析巧领悟。
揭示主题抓根本,皮之不存毛焉附。
捆住手脚不自由,绑架夫妻难相处。
砸开锁链走大步,蛋破雏鸟飞出窝。
16、夏日荷塘
故乡最美的要数夏日的荷塘!
我们村处在河堤旁边,村里的田地也是沿河堤延伸的,在田地与河堤交
界处就是荷塘。
这荷塘绵延四五千米,平均宽度三十多米。荷塘里宝贝可多啦,除了莲
藕以外,当然就是鱼虾河蚌了,另外还有菱角、芡、茭白等。
这片荷塘为我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给我们小伙伴带来了无限的
乐趣。
每到夏天,粉红色的荷花点缀着碧绿的荷塘,景色美丽异常。从城里来
的客人无不赞叹不已!
对我们农村孩子而言,喜欢的则不是它的景色! 我们喜欢在塘中戏耍;
喜欢采莲藕,摘菱角;喜欢捉鱼摸虾。 最喜欢的是采藕,藕没成熟时一般是
不能采的,采了会影响藕的产量。我们就偷着采,钻进藕塘深处谁也发现不
了。有些大人也偷着去采。
一天中午,我和黑蛋准备去采藕,发现荷塘岸边有两个人的衣服。我俩
断定有人在采藕,便悄无声息的把衣服抱走藏在一个地方,跑到远处玩去
了。这一玩,把藏衣服这件事给忘了。
傍晚回到村子里,见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谈着笑着好不热闹。走近一
听,原来是说小叔和二秃子到塘里洗澡,衣服让人给偷走了,用荷叶遮羞回
家,被人笑死了!
哈哈哈……我和黑蛋笑得直不起腰。笑过以后,我自报奋勇帮小叔找。
小伙伴们七八个人一阵,不用说衣服很快就找到了,那是我有意把他们带到
藏衣服的地方。因为这件事,小叔和二秃子常被人们当成笑柄。
藕成熟了,就可以大张旗鼓的采了。边采边吃,好不快乐!
夏季菱藕甜又香,日新月盛生长旺。
荷莲结子煲清汤,塘鱼肥嫩供品尝。
充耳不闻无聊事,满心只赏好风光。
情感于景遂心愿,趣味横生神飞扬。
17、下棋
上海来的小李对我的人生影响太大了,我跟他学了很多东西,除了音乐以外,还有下棋。
小李把我们小伙伴们都教会了。教会以后,他和我下得最多。开始是饶我半边子——车马炮。下着下着,就只饶我一个车了。
由于常陪他下,我懂得了几步绝招。如:空心炮,卧槽马,抽车将军等。
一次,我和妈妈到姑奶奶家去,姑爹爹(姑爷爷)听说我会下棋,就叫我陪他下一盘,结果我赢了。
姑爹爹还要我陪他下,我则想和小朋友们玩,不愿和他下,但是推脱不了,就又下了一盘,还是我赢。
一连下了五盘,他都输了。和他下棋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可他老是下得没完没了。
在我出去小便时,妈妈告诉我:“你输几盘给姑爹爹,他就不会找你下了。”
回来再下时,我一连输了他三盘。这下,姑爹爹可开心了!他笑着说:“开始是没有摸到你的棋路,如果再下的话,你是一盘也赢不了的!”
我刚想反驳,看到妈妈正向我使眼色,就没说什么了!
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姑爹爹怎么会那样?输了总是要下,赢了就吹牛!”
妈妈告诉我:“大人是很要面子的,你以后记住,和人交往要多给别人面子!”
我当时不太懂这面子的重要,但我知道了遇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要多让着别人!
在后来的人生中,一般小事我都谦让。当我觉得不该让的时候,我会坚持到底,决不妥协!
学而能用真本领,习以为常肯用心。
下不为例是借口,棋逢对手巧比拼。
礼贤下士多合群,让人上策少纷争。
为有奉献咱自豪,先礼后兵他报应。
舌尖上的记忆(七篇)(中牟县荟萃路小学 李焕青)
(一)水煎包
早上,我去街上买早餐,早餐的种类还真不少,汤类有胡辣汤、八宝粥,豆浆、果茶等。主食类:油条、包子、菜角、糖糕、肉盒,还有水煎包。不知怎么回事,我想吃煎包了。我就问:“煎包咋卖的?”服务员说:“一块钱两个。”我买了一些水煎包和胡辣汤。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水煎包。
在我的童年,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平时饭菜伙食就是以吃饱为目的,至于吃的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买东西或者卖东西,都要到集上去。说到集,其实就是一个交易市场。那时我们乡有集市,集市是分时日进行的,好像是农历一、四、七是集市。每次父亲去赶集,回来时总会捎回来一些水煎包,让我们解解馋。煎包的外面还带有一层焦焦的似乎透明的锅巴,咬一口依旧是焦香的,里面的馅软软的,嘴角似乎有油益出。虽说煎包已经凉了,可是吃起来还是那么焦香味美。至于煎包是如何做的,我始终没见过。所以一听说大人要去赶集,又适逢星期天时,我就央求着跟去,究其原因恐怕只有我心知肚明。
这天,父亲要去集市上卖篮子和荆耙。那时生产队在地头、沙岗上都种上了荆条,说是起到防沙护沙的作用。临近冬天每家每户都分不少的荆条,父亲就用荆条编成篮子和荆耙,篮子在农村用途很广,割草搬东西都要用到篮子。荆耙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架子车必备的装备之一。因此这些东西拿到集市卖掉,就可以换些钱贴补家用。
一大早,我和父亲就把荆耙篮子装在架子车上出发了,到了集市,我们找了合适的位置停了下来。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当时卖篮子荆耙的还不少,眼看到了正午,我们的东西卖的还不到一半。我的肚子已饿的咕噜噜乱叫,坐到车把上地头不语。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饿了吧,那边有卖水煎包的,你去买几个吃吧。”说这就掏出五角钱。我一听要买水煎包,立刻有了劲头儿。
我拿着五角钱,走了大约一百多米就看到一个棚子,这个棚子是用四根木桩顶着,上面铺着荆条编成房耙,房耙上铺着一块塑料布。棚下是一张案板,上面放着面和调料,旁边有一口墩子火,火上放着煎锅,设施简简单单就成了煎包摊。
卖煎包的一看见我,就忙打招呼,嘴里喊着:“来来来,又软又香的煎包,保准你吃上一口嘴角流油。”一边的平盘里只剩下几个凉的,我站在那儿有点迟疑,因为我想吃热的。卖煎包的说:“没事,一会儿就会做好。”只见他把平底锅的锅底刷上一层油,把包好的像饺子形状的包子,一个个平放在平底锅中,整齐地排列着,盖上锅盖。大约过了十分钟,他掀开锅盖,在包子上浇上薄薄的一层稀面糊,在均匀的撒些油,又过了几分钟,把煎包翻了个个儿,又盖上锅盖。我等的有些着急,卖家说:“好了好了。”锅盖有打开了,一个个煎包,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煎包上面还覆盖着一层金黄透亮的锅巴,简直让人垂涎三尺。我递出五角钱,卖家用牛皮纸给我包了五个大煎包。我捧着煎包找父亲去了。
父亲看到我回来了就说:“赶紧趁热吃吧,凉了没有热的好吃。”我迫不及待打开纸,拿一个让父亲吃,他怎也不吃。煎包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馅里的粉条和肉末,又香又软还有嚼头,一面焦脆,三面软嫩,其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极致。
到了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终于把东西卖光了。我和父亲就拉着空空的架子车回家了。路上我还一直念叨这水煎包的味道真好吃,还不停地问父亲下次啥时候还来赶集。
“你买早餐了”门卫的大妈给我打了招呼。我回过神,寒暄了几句。回到家,我用筷子夹了一个水煎包,虽然外形与过去没什么两样,依旧金黄,外皮焦香。但吃到嘴里,总感觉不是那时候的味儿,也许是那时候的味道太记忆犹新了吧!
(二)干饼
记得小时候,小孩出生也都打疫苗,胳膊上都留有一个伤疤结。亲戚朋友都要在过罢年儿,阳春三月份草长莺飞的时节,给孩子“结咯着”,寓意是让孩子“发”的意思。说到“结咯着”,那时候拿的礼物别具特色:竟是一摞摞的干饼。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但是家里添丁是大事,除了要“摆酒”庆祝外,到了过年,还要招待来“结咯着”的宾客。一般是娘家人先结,之后其他的亲戚再结。“结咯着”不像“摆酒”那么隆重,也就是一些至近的亲戚才去的。到了这一天,亲戚都㧟着竹篮,竹篮里放着满满的干饼,上面还蒙着一块大花布。主家人摆宴盛情款待。
一次,下午放学,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去地里割草,一个小伙伴儿收里就拿了一张干饼,颜色金黄还带有鼓起的泡泡,薄薄的饼面上还有芝麻粒,我眼馋极了。同伴掰一块给我,我嚼在嘴里,脆脆的,又有嚼劲,淡淡面香里还伴着芝麻的独特香味,那味道令我至近难忘。
终于有一天,母亲说要去亲戚家“结咯着”,要提前擀一些干饼。我一听高兴极了,亲眼目睹了母亲做干饼的过程。吃过早饭,母亲就在一个大瓦盆里开始和面,边和面边加水,母亲说擀干饼必须要硬面,不能一次加太多的水。面絮絮在母亲的手下慢慢团在一起,最后成了一个圆圆的大面团,它表面光滑漂亮。母亲在案板上撒上一层面卟,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搓成小剂子。把小剂子按扁后,开始用擀面杖用力擀,擀的像纸一样薄时,撒上一层芝麻粒,在两边轻轻地擀一遍,避免芝麻粒掉下来。不一会儿,就做好了很多张干饼,把它们一张张地摊在秫尖儿做的锅排上,以防粘连。
开始生火了,母亲用的玉米杆和麦秸,没有用木柴。母亲说干饼太薄,用大火会焦糊的,影响干饼的口感。我就帮母亲烧火,只见母亲在大锅的表面抹上很薄的一层油,防止干饼站在锅上。双手托饼,“啪”的一声干饼就贴在锅上,这是母亲让我烧小火,小到活不熄灭为止。一会儿干饼上就起了一个个的小泡,表面已经干结。母亲稍稍在表面刷一些油,赶紧把干饼翻过来,原来背面就已经金黄,又过一会儿,另一面也金黄黄的,一张干饼就完美出锅了。母亲一连做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做好了三大摞干饼,三摞干饼大小均匀,就像三摞盘子那样整齐地摞在一起。母亲把串亲戚的干饼装好,剩下的给我们吃。为了防止受潮变软,等干饼晾凉后,母亲准备装在一个塑料袋子里,这时母亲拿一张递给我,我接过来感觉干饼还热乎着,我赶紧咬一口,那味道焦脆幽酥香,劲道耐嚼,还热的我嘴滋滋的,那滋味至今难忘。
那几张干饼就像我的零食,每天放学,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塑料袋,拿出干饼,用手掰下一块打打牙祭,虽说干饼凉了,可是依旧是那么焦脆、酥香。吃着还不时会掉下渣粒,还招来大群的蚂蚁来搬拾,可能是蚂蚁问到了干饼的香味了吧!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给小孩“结咯着”的风俗依然流传,但拿的礼物早已不是干饼了,干饼作为礼物已成为老黄历了,也许不少人早已对干饼没有了印象。但是我对干饼的味道却久久不能忘怀。
(三)烙饼
前几天,朋友在微信圈里发她做的烙饼,色泽金黄诱人,一层层的面皮叠在一起油噜噜的,样子十分勾人食欲。我立马回复,看到你的烙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烙饼。
我的童年虽然没有遭受过挨饿,但生活上仅仅是能穿的暖,饮食上是吃得饱而已。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平时也很少吃个净面馍。所以把孩子们说成“小馋猫” 一点也不为过。
夏天的午后,农村人都有乘凉的习惯。我们村子中央有一棵梧桐树,离我家不远。它高大魁梧,茂盛的枝叶向四周伸展着,挡住强烈的阳光,给大地带来一片阴凉。人们坐在树下能驱走酷热,感受丝丝的凉爽。人们相互问着中午吃的什么饭?不经意间听到人们说到烙饼,其中一个大人说:今天来了客人,家里也没有白面馍,我做了烙饼,家人都说好吃。接着烙饼的做法,烙饼的味道之美,听得我垂涎三尺。
“烙饼好吃”记到了我的心里。我几次都想让母亲做烙饼,但都是话到嘴边都咽了下去。
一天中午,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我就赶紧接过母亲的农具,给她端来一碗凉白开。母亲喝完水,要起身做饭了。我赶紧说:“妈,家里没有馍了,怎门办?那天乘凉时,人们都议论烙饼好吃,我还没吃过呢。”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爽快地说:“要不今天我们也来烙饼?”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我好想已经闻到了烙饼的香味。
说做就做,母亲找来面盆,刷洗干净。用面瓢挖了一瓢白面倒在面盆里,在面的中间挖一个小穴。在穴里倒小半碗水,然后用手快速地转圈搅动。白花花的面粉就慢慢地变成一团一团的小面絮絮,以后边和面边加少量的水。几番和制后,面絮絮在母亲的手下,变成了光滑漂亮大面团。母亲找来笼布盖住面团,停滞一段时间,让它充分发大,母亲说这是饧面。在这个饧面的时间里,母亲拿来一棵葱,用刀“咔咔咔”地切成了细细的葱花。母亲把葱花搓到小碗里,倒入盐、花椒、八角粉,还倒入芝麻香油,搅拌均匀,闻一闻香气清新浓郁。母亲把葱花放置一边腌制备用。这时,面也饧的差不多了。掀开笼布,面团好像比原先的面团大了许多,也光滑松软的了许多。母亲在案板上撒上面卟,把面团放上继续揉搓起来。最后把面团压扁,用擀面杖使劲檊,边檊边撒面卟,一直檊到三四毫米厚度。葱花也已腌好,只见母亲把葱花均匀地撒在薄薄的面饼上,又把葱花往下按按。开始卷面了,母亲捏着上面饼的边缘往下卷,卷成长长的面剂儿。母亲又在面剂儿上撒上面卟,从面剂儿的左端捋到右端。最后掘成小面剂儿,约有小孩拳头大小。母亲拿起一个面剂儿,两手在两端向相反方向拧成螺旋状。接着按扁“小螺旋”开始用小檊仗轻轻檊起来,母亲说用力过猛地话里面面葱花就会被檊出,影响美观。不一会儿,母亲就做好了几张面饼,整齐地摊在锅排上。
开始烙饼了,因为那时家里没有平底锅,用一般的地锅烙饼可是技术活。特别是火候要掌握好,要不然会烙糊的。母亲采用麦秸火,用火的时候它会很旺,不用是它又弱得濒临熄灭。母亲在锅里撒少许的油,用刷子抹匀,把面饼“啪”的一声也摊在锅里,盖上锅盖。不一会儿,满屋飘逸着烙饼的香味。过了几分钟,母亲在饼的上面再抹些油。把饼翻过来,背面已经有星星点点的金黄,盖上锅盖。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母亲掀开锅盖,饼的另一面烙的也差不多了,母亲用手掂起饼在空中一扔一拍,来回炖了几下,母亲说这样饼的层次多而分明,吃起来更劲道些。
我瞅着烙好的饼,嘴里咽着口水。母亲递给我一张饼,我拿在手里,饼热乎乎的,用手一撕里面一层一层的,还挺劲。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外皮酥香,里面软劲,还拌有葱花配料的香气,真是让我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现在,我偶尔也烙过饼,也试着用母亲的方法烙过饼,可是吃到嘴里,总是觉的不是小时候的味道。
(四)葱花面
当有人问你小时候喜欢什么?有的会说喜欢做游戏、捉迷藏,看小人书,到野地里摘果子,到小溪里捉蝌蚪,网小鱼……。总之,小时候的爱好很多,喜欢的也不少,却没有人喜欢得病的。但是我不同,我小时候喜欢有病的时候,因为得病了就可以喝上母亲做的葱花面。
小时候,刚步入七十年代,生活条件拮据,人们靠挣工分分粮食,我家劳动力少,自然挣的工分少。每季分的粮食都勉强糊口。分到的麦子更是少之又少。母亲每次都磨很少白面,装在一个木质的斗里,压上一个水泥盖,平时很少打开它。一日三餐都是窝窝头、黄糊糊,粗糙得吃起来拉嘴。偶而喝碗汤面吧,还是用高粱面稍加一些豆面,红褐色的面条,涩的都难以下咽。一年下来也吃不了几次白面做的食物。
有一次,我感冒了,没有一点力气,所以也没有去上学。母亲带我村上的诊所包了药。中午该做饭了,母亲先给家里做好黄糊糊,炒了萝卜丝。但是,妈妈却又拿出一个小白盆,用小面瓢从斗里挖出半瓢白面倒在盆里,加些水,先搅成面絮絮,随后,她一边和面一边加水,面絮絮在母亲的手下个头慢慢变大、数量慢慢变少,最后成为一个小碗似的面团,它光滑圆溜。哦!母亲要给我做葱花面了!我激动的走到跟前看着。母亲把面团在案板上按扁撒上面卟,用擀面杖用力擀起来,面饼越来越薄,母亲一会儿擀,一会摊开撒些干面卟,防止面皮粘连。这样的动作母亲不知反复多少遍,终于把面擀好了。薄薄的像一张紙,母亲把面皮像叠扇子似地均匀地叠成一摞,最后用刀飞快地切起来,快得我只听见咔咔的声音,却不见刀的拔出。切完后,母亲用手抓住面皮顶上面头,只见她轻轻一抖一提,细长的面条瞬间悬在半空,面就做好了。做好的面条摊在锅排上备用。母亲就把洗好的葱切碎,撒上盐,浇上几滴芝麻香油,搅拌均匀进行腌制。这时水开了,母亲把面均匀地下入锅中。盖上锅盖滚一会儿,再掀开锅盖,用筷子把面条拨开,又滚了一会儿,倒入腌好的葱花,用筷子来回一搅,葱花面就做好了。闻一闻,香气扑鼻,馋的得直流口水,我一口气吃了一大碗,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以后,我们姊妹几个不论谁有个头疼脑热啥的,母亲好像形成了定式,总是做上一碗葱花面,孩子们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好像母亲做的葱花面是一剂灵丹妙药似的。
现在,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美食佳肴名目繁多。除了中式的饺子、炒菜、面点等,还有西式汉堡,披萨,意大利面……。孩子们都不怎么喜欢吃汤面条,所以我不常做葱花面,有一次心血来潮,我想找回小时候的味道。就做了葱花面,只不过我总是买现成的湿面条,从来没有亲手擀过面条,葱花还是那么腌,芝麻香油放的还不少,吃到嘴里感觉并不像小时候那么美味,更谈不上灵丹妙药的神奇。我想并不是面条的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对食物的要求苛刻了吧。
(五)炸瓜豆酱
说起瓜豆酱,可以说是我家的最爱,每天的晚饭,我只要问家人做什么菜,他们总是那一句“炸瓜豆酱”。有时我回家晚了,自己做饭吃,就是馏一个馒头,炸一小碗瓜豆酱。炸瓜豆酱就是我们家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差,蔬菜贫乏。每年的夏天,各家都要做一些瓜豆酱做为备菜。母亲也不例外,我家每年都做满满一大罐的瓜豆酱。入冬了,人们买一些萝卜白菜储藏在地窖里,就要吃上几个月。白菜用来招待客人或春节做饺子馅啥的。平时除了炒萝卜丝,就是炸瓜豆酱。特别是过了年后的二三月份,虽然萝卜白菜已失去了蔬菜的脆生和汁水,变得糠瘪丝缕,但地窖也早已被掏空。这时瓜豆酱就填补了蔬菜的空缺。
早上,天蒙蒙亮,母亲就起床了,开始和面蒸馍,我的任务就是烧火。母亲用地锅蒸一锅花窝窝,说是花窝窝,其实就是少量的白面皮,裹着厚厚的高梁面。母亲把花窝窝蒸到锅里后,我就继续烧火。母亲就剥一棵葱,从辣椒串上揪下几个红红的干辣椒,再拿一小块姜。母亲把这些食材用井水洗干净后,放在筐里控水。等到花窝窝快蒸好的的时候,母亲就把食材放在案板上,“咔咔咔”菜刀在手中飞起,不一会儿它们就变了样:葱变成了细小葱花,辣椒变成了辣椒圈,姜块变成了细姜丝。母亲支起小炒锅,刷洗干净后,用抹布擦去余水。母亲开始点火,不一会儿,小锅烧热了,母亲用锅铲从油罐里舀一些花生油,沿着锅壁“刺啦”转一圈,油就沿着锅壁慢慢流入锅底。稍微停滞一下,油温升高,母亲就抓一撮花椒,丢在油里,用铲刀来回翻动,“啪啪”花椒裂开了小嘴,辛香味也随之迸发出来。母亲把葱花、姜丝、辣椒撮进锅中,来回翻炒几下。最后倒入两勺瓜豆酱继续翻炒,葱姜的清香味,花椒的椒香味、辣椒的辣味儿、加上瓜豆酱的酱香味儿,五味交织充斥着整个厨房。这时,花窝窝也已蒸好,掀开过得那一刹那,尽管白面很少,可是小麦的面特有香味还是扑鼻而来。拿一个花窝窝,在小窝里放上炸好的瓜豆酱,掰一块馍,粘上一些红红的瓜豆酱,咸香味美,辛辣爽口,还真不失一种美味佳肴。现在想想还不禁滋滋咽着口水。
后来,我去郑州上学了,每次回家,我都会要母亲给我现炸一瓶瓜豆酱。虽然学校有各种各样的饭菜,可我还是要带上一瓶炸瓜豆酱。同学们都特别爱吃,有时一瓶炸瓜豆酱两三天就吃个精光。同学们还风趣地说,你家炸的瓜豆酱咋比肉都好吃呢。有时候学习紧没有时间,我就让同学给我带个馒头。把松软的慢头一掰两半,用勺子抿上瓜豆酱,三下两下一个馒头就下肚,就好像现在的三明治,好吃极了。
我家的孩子喜欢吃炸瓜豆酱,每次蒸出新馍,儿子总要我炸瓜豆酱。尽管餐桌上还有其它炒菜,他拿着馒头净是蘸着瓜豆酱吃,好像对其它菜都不感兴趣。看着他吃的津津有味,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吃瓜豆酱的样子。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有各种各样蔬菜、鸡鸭鱼肉。可是炸瓜豆酱始终没有离开我家的餐桌。有时吃腻了新鲜蔬菜、大鱼大肉,不防炸上一盘瓜豆酱,吃着白白的馒头,蘸着鲜香辣的瓜豆酱;喝着幸福的八宝粥,蘸点鲜香辣的瓜豆酱,品味享受着现代生活之美,岂不惬意哉!
(六)吃西瓜——我的最爱
前几天,乡下老舅家大会,我们去赶会,饭后老舅让我们带回来几个大西瓜。西瓜很大,每个足足有十几斤。这么大的西瓜一次能吃完吗。这天,天气很热,我抱来一个西瓜,洗干净后放在案板上,我刚一下刀,“砰”的一声西瓜就趔开了。鲜红的瓤,里面点缀着很少的小瓜子。我尝了一口,瓤沙沙的,甜津津的,口感特别好。我就招呼孩子们吃西瓜,可是每人只吃了一块就放下,因为西瓜太大,我又切了很多块,时间长了就会变味。西瓜的放置成了问题。我嘴里叨叨着孩子们,这么好的西瓜都不喜欢吃,真是无语了。看着案板上那么多块西瓜,不由的想起小时候的事。
童年的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和弟弟都上学,只有两个姐姐和母亲在家里干活。家里没有男劳力,种西瓜又很是缠手,晚上要看夜,还要去郑州卖瓜,因此我家就没有种过西瓜。再说,村子上种瓜的确实很少。所以,要想吃瓜就要买瓜或者换瓜。一到暑假,很多外地瓜商就拉着大车的西瓜,在村里走街串巷地叫卖,有时可以用麦子换西瓜。那时农村人挣钱难,钱很金贵,一般都是换瓜吃。一听到叫卖声,我就央求母亲换瓜。母亲就背着半袋麦子,我就紧跟她的后面。到了卖瓜摊那儿,母亲先讨价还价,我蹲在一旁心急火燎,总怕母亲不换,吃不上西瓜。不一会儿,换瓜的人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把西瓜摊围了起来。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卖家一看换瓜的人很多,就会适当降低价格,最终都会取个折中的价格。价格定下后,就开始挑选西瓜。这时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母亲把换的瓜装在袋子里扛在肩上,我也会抱上一个,高兴地满载而归。
换来的西瓜,不是说随便就可以吃的,要首先预留出几个又大又好的西瓜做瓜豆酱用。剩下的西瓜放在那儿,啥时候吃,一半要看天气,一半还要看干活的劳累程度。
这天,天气特别热,母亲和姐姐下地回来,我就张罗着吃西瓜,从压井里打来一桶井拔凉,把西瓜放进去泡一会。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摸摸西瓜凉凉的。就拘出来放在小桌上,切成很多尖尖的西瓜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在又热又渴又饿的情况下,只觉的西瓜凉凉的、脆脆的、甜甜的,吃到嘴里满口的汁水,就像喝冰镇果汁一样。美得我总是吃了一块又一块,好像还是不过瘾,瓜皮也被肯得几乎透亮。
最美不过是下瓜豆酱了。选一个天气好而又炎热的正午,母亲就搬出下酱的材料,当然少不了西瓜。我总是在一旁看着。母亲挖出了西瓜的瓜心最甜的地方给我,我就接过来边吃西瓜边驱赶飞虫。最后下完瓜豆酱,我还会用勺子把西瓜挖一遍,我吃了瓜瓤,还要把西瓜水喝个精光。那真是吃得尽兴,吃得过瘾。
那时候家家都有养羊的习惯,我们孩子的任务主要就是割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去割草,伙伴说,北地邻村的瓜田拔园了,可能还有小西瓜,咱们去那儿看看,说不定还会留几个西瓜。一听说有西瓜吃,我们甚是欢喜,就挎着篮子去了邻村的瓜园。我们到了瓜园,就跳到瓜地里边割草边找西瓜。我们也找到了几个西瓜,虽然个头很小,但已经成熟,我们就用铲削去西瓜的外皮,便露出鲜红的瓜瓤,吃到嘴里依旧汁水饱满、甘甜爽口,真是惬意至极!正在我们得意忘形之际,瓜园的主人怒气冲冲来了,硬说我们偷吃了他的西瓜,非要夺走我们的铲。我们好说歹说,终于保住了割草的铲。最后背着草篮灰溜溜地回家了,当然这件事没有告知大人,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的种类很多,除了常见的,还有奇异的。产地也越来越广,不光有北方的,还南方的,不光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可在酷暑连天的夏季,我还是热衷于吃西瓜,这是我的最爱!
(七)我爱吃凉皮儿
凉皮儿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大街小巷有很多的凉皮儿店,还有不少的流动摊位。大热的天吃上一碗凉皮儿,那感觉真是:面皮劲道软滑,黄瓜丝的清脆,汁水酸辣爽口,还有浓浓的芝麻酱的香味。一碗下肚,解决饥饿的同时还有点凉爽降温之功效。
我对凉皮那真是情有独钟,爱吃凉皮儿可以说有年头了。
那是八九年,我从一个偏远的农村来到郑州上学,虽说那是的郑州没有现在繁华,楼房没有现在的高耸,霓虹灯也没有现在的异彩纷呈、妙趣横生,更没有高架环城、地铁穿越。但对与我来说,就像《红楼梦》里面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我眼花缭乱,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颖靓丽。没事的时候,我就会踏出校园,走在都市的大道上,欣赏郑州的美景,偶尔也品尝都市的小吃。
校园的门口有一些小吃店,卖凉皮儿的有几家,我当时还没有吃过凉皮儿,自然不知道凉皮儿的味道。那时候上学吃的是商品粮,国家每月有补助,学校就每月发粮票、饭票还有菜票。听别的同学说吃一碗凉皮儿五角钱,还可以一斤饭票换一碗。不要小看五角钱,因为我家在农村,还有弟弟要上学,光靠几亩地的收入,日子相当拮据。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二十元钱,就包含了所有的开销,怎敢吃上凉皮儿。但又听说可以用一斤饭票换,我不免有些心动。终于,一个周日的中午,我下定决心用一斤饭票换一碗凉皮儿吃。当我跨进小吃店的门口,看到里面吃凉皮儿的还真不少,闹嚷嚷的,看起来大多是学生的模样。店里摆了几张简单的桌子,上面还铺着格格餐布,四周围放四把椅子,干净整洁。我去橱窗观看,里面的桌子上摆满了调料盆,有蒜汁、盐水、醋汁、辣椒油、芝麻酱等,一旁堆着厚厚的一摞凉皮儿和黄瓜丝。卖凉皮儿的很热情,看到我就问:“吃凉皮儿的?”我嗯了一声,就递出了手心里握着的饭票,她接过饭票随手放到抽屉里。她接着就问:“要辣椒吗?”“多放点辣椒和芝麻酱,”我嘴里应合着,并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不一会儿,凉皮端了上来,浅浅小碗里面凉皮儿磊得老高,上面还趴着青青的黄瓜丝。油滋滋黏糊糊芝麻酱、红色的辣椒油还夹杂着芝麻颗粒,从上面淋浇到下面,色泽搭配十分诱人食欲。我用筷子搅拌均匀,原来下面还垫着面筋块呢!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面皮儿软劲滑爽,黄瓜丝清脆可口,面筋吸满了汁水,蒜香味儿、辣椒的辣香味儿、芝麻酱浓香味儿混合在一起,我吃得真是乐不思蜀。
从那以后,“凉皮儿好吃”就记道我的心里。由于自己的条件所限,显然不能天天品尝它,可是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用一斤饭票去换一碗凉皮儿解解馋。周末,别的同学都回家了,我无聊时就去外出找同学聊天,午饭时同学问我吃什么,我就说吃凉皮儿。同学来学校找我,我招待同学也是凉皮儿。好像除了凉皮儿就没有别的东西可吃。同学朋友都说我,你成了凉皮儿的忠实粉丝了。粉丝不粉丝的尚且不说,但我爱吃凉皮儿却是真的。
后来工作了,有了工资,一有空就跑到街上吃凉皮儿。上班时,有时天气不好,我就会在校们口吃午饭,当然是吃一碗凉皮儿。天气好,我还会买上几碗回家与家人共享。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街上的美食小吃名目繁多的今天,我的口味始终未变,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数九寒天的冬季,我对凉皮儿的酷爱丝毫不减当年。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