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761(18篇)
目 录
【诗词歌赋】
你和家只隔一张车票(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老树(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心的距离(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五绝】做佳肴(五首)(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沁园春】雪(营口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唐家英)
【五律】大寒(营口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唐家英)
梅花落(河南省鲁山县琴台第一小学 曹秋惠)
睡觉(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时代散文】
迷人的三座白塔(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听听余先生笔下的雨声(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 马卫东)
【故事回忆】
记忆(三)关于过小年的记忆(汝南县第九小学 邓海燕)
呼唤“工匠精神” (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 张江曼)
【生活随笔】
平淡是福(河南省漯河市第三初级中学 赵宇青)
【原创小说】
并非关于苹果的故事(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诗词歌赋】
你和家只隔一张车票(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回忆是一把锋利的刻刀
年轻人都成了候鸟
把爱和期待装进背包
行囊中的牵挂
韶华易逝的烦恼
在慢长的迁徙中煎熬
没完没了的袅袅炊烟
寒夜里思念中的寂寥
是孩子雪藏的嬉戏打闹
是相聚后灿烂的微笑
你和家只隔一张车票
不管钱挣多挣少
家永远会敞开怀抱
父母身体是否安好
他们的头发又花白多少
回去看看我们的父母吧
也看看家乡的新貌
做一只快乐鸟
委屈也只让自己知道
相信明天,一切又是新的美好
2020年1月21日
老树(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一次次花开花又落,
一回回叶黄雪又飘,
一年年南归的鸟寻窝,
密密麻麻的年轮有气无力告诉我:
“你老了!”
夏天的日,
冬天的风,
在我脸上刻下疲惫龟裂的皱纹。
虫蚁一点点啃食咀嚼我羸弱的骨肉,
我吭都不吭一声,
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任流年的风吹打,
任狂暴的雷电伸出爪牙,
大地深深拽住我的根,
我紧紧抓住大地,
竭尽全力保护小鸟的家。
加满柴油明晃晃的电锯,
满嘴猥亵的笑,
从我伤痕累累流着眼泪的根一划而过,
我轰然坍塌,
我的根,
我的干,
我的枝,
四处分家。
我的眼泪不为自己而流,
我担心彩霞找不到满树繁花,
我担心春归的小鸟找不到往日的家,
我担心一群孩子挨不过没有绿荫的夏。
心的距离(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你在天的那边,
我在天的这边。
你望穿月光寻找我,
我望穿时空找寻你。
我燃烧的眼中有你,
你柔情的眼中有我。
我住在你开满鲜花的心中,
你住在我流淌思念的心中。
你站在我面前,
我站在你面前。
你陌生地看着我,
我陌生地看着你。
冰冷的沉默像南极洲的冰山横亘在你我中间,
岁月的改变化为僵尸般的无言。
我劳累的眼里写满寂寞,
你嬗变的眼里写满冷寞。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的距离,
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
我们永远在一起。
心冷了,
我们彼此拥抱的只是熄灭爱火的肉体。
【五绝】做佳肴(五首)(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炒凉粉
葱蒜煸油香,凉粉热爆炝。
谁解此中味?红椒轻点装。
炒萝卜
拔得人参王,炝来弥清香。
日行餐一盘,冬日应无恙。
羊肉汤
浓郁白玉汤,葱芫点清香。
呷啜细细品,不负喉与腔。
羊杂汤
绿浓香谁家?琼脂润羊杂。
平日多素淡,今狂啖肉花。
菠菜
秋忙十月天,苍翠卸冬寒。
收取一把青,佳肴口中餐。
【沁园春】雪(营口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唐家英)
万树梨花,笑绽山村,仙境谁成?
望田间毡被,禽踪隐匿;苍穹雾笼,玉屑狂倾。
袅袅炊烟,与风尽兴,又见豪车路上行。
原来是,贺寿辰之喜,大宴宾朋。
天涯犹话温馨,饮白昼近宵雪渐停。
感六旬有六,儿孙绕膝;半生还半,邻里同荣。
两鬓霜花,痴心不改,滴水之恩与日增。
人长久,愿身康体健,福寿双星。
【五律】大寒(营口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唐家英)
漫野冰花舞,须臾变玉宫。
小年寒愈彻,老叟韵犹丰。
佳节时时向,欢歌处处同。
梅香添鹊语,醉里话春融。
梅花落(河南省鲁山县琴台第一小学 曹秋惠)
庭前一树梅,晚来春风飞。
雀鸣惊晨梦,声声啼花归。
睡觉(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昨天,廿三,小年,
结束那场典礼,已近五点。
婉拒了几位朋友的邀约,
只为快些回到母亲身边。
繁华落幕音渐消,
家有老母待儿还。
欲欲驱车来狂奔,
奈何堵途尤为艰。
从省城到小城,
从天色将晚到华灯通明,
回到乡村的家,
回到母亲身旁,
已是晚上七点。
对于小城的亲人们来说,
基本都吃过晚饭。
这一天,是小年,
俺们那的规矩,
是吃灶糖(省城的人叫麻糖),喝汤面条。
还没进家门,
一股浓郁的熟悉的馨香,
已在空气中蔓延。
进了家,母亲刚好做好菠菜肉丝汤面,
每人一碗,三下五去二,吃了个底朝天。
再来卷烙馍卷灶糖,甜……
与母亲唠了会儿闲嗑,
连日来的奔波,
连日来是没有午休,
(不好意思,俺有午休的习惯)
不觉困意来袭,
匆匆别过母亲,
回到小城的家,
九点半左右倒床就睡……
哇,好舒服,
醒来已早晨五六点……
【时代散文】
迷人的三座白塔(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在云南大理古城,美丽的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矗立着三座白色的古塔,虽然历经千年沧桑的风雨侵蚀,却依然巍然屹立,吸引着全世界无数游客,不远千里万里而来,一睹它们迷人的风采。
大理三塔又叫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据《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城西北应乐峰下,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可惜,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被一场大火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著名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河北的赵州桥、西安的大雁塔一样,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珍品。崇圣寺与三塔约修建于南诏国后期,是南诏国第十代王晟丰祐时(824~859)所建。
坐上公交车,出大理城,行走在苍山洱海之间,老远就能看见挺立在苍山脚下的那三座白塔。远望去,在雄伟的苍山映衬下,三塔纤细玲珑,夺人眼球,可当我们站在三塔跟前时,感觉它们集伟岸与俊秀于一体的神奇魅力。尤其是那座据说是仿西安小雁塔的主塔,外形非常秀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60多米的高耸塔身让你在慨叹它的美丽身材的同时,不禁被它的宏伟气魄所折服。后面的两座小塔从外形上稍逊一些,但古旧而略略倾斜的塔体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沧桑。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立了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纳贡于唐。当时,吐蕃势力正向云南扩展,进入了洱海湖区北部地区。在吐蕃的强大攻势面前,南诏以外的五诏都归附了吐蕃,只有南诏由于距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所以始终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抵御吐蕃,也大力扶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唐玄宗时,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逻阁又修筑了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作为南诏的政治中心,从此建立了南诏国。在唐王朝先进文化的影响下,统一后的南诏,仿照唐制,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政权组织,农业、畜牧业、纺织业、制毡业、冶铸业也有了很大进步,社会经济从此迅速发展起来。为后来修建塔寺准备了条件。
进了崇圣寺大门,一切都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青砖红瓦,金色的条幅,让人立刻感觉到这里是佛香圣地。
最前面的是雨铜观音殿,据导游讲,传说人们在铸造观音像时,铸到一半铜用完了,正在人们着急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铜雨,人们就收齐了铜,铸成了观音像。因此这尊观音像称为雨铜观音。这话真假无处考证,不过我想,这既渲染了一种天人感应的思想,也表现了佛教中观音乐善好施普度百姓的习惯。
往里走,就会看到一百零八棵菩提树,据说它们代表着一百零八位高僧。这些菩提树一棵棵笔直矗立,真是如同一百零八位高僧在此守护着神圣的寺院。
再走一段路,便到了佛门。佛门耸立在三塔后方,中间大门紧闭,侧门敞开,这佛门高大宽阔,令人望而生畏。听说中间的佛门只开过十次,前九次是为大理国历届国王而开,第十次是为近几年的几位佛教专家敞开。
再往前走,穿过几幢佛寺,便来到了一幢巨大的寺庙,抬头仰望,一条金龙盘旋于寺顶上,它是由纯金制成的,闪闪发光。
进了天王殿,就有四大天王站在两旁,非常威武。游览了弥勒殿,玩了转金桶,来到了十一面观音殿,中间的观音又高又大,有十一面脸,十分有趣。后面就是罗汉堂,五百罗汉分布四周,形态各异,都有名有姓。这些罗汉,有的站,有的坐,有的骑在动物身上;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扬眉微笑,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最后,来到了大雄宝殿,宝殿门口有哼、哈二将把守,一个张嘴,一个闭嘴,威风无比。风景最好的是望海楼,站在高处往下看,全大理城的风景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难忘!
从佛门旁边的小路折回,便到了三塔。这三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如同三把利剑,刺入蓝天白云之间。据说,三塔平建于地面,没有地基,却经久不倒,其中的奥妙,至今无人能解。
三塔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历经多次地震,都没有倒下,真是太神奇了。
塔边,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同一面镜子。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湖水里,显得天更蓝了;祥云倒映在这清清的湖水里,显得更白了。中间的主塔又高又大,据说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左右两边的塔较矮,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三塔下的湖水清澈见底,湖水和三塔被茂密的树木包围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个字高达1.7米,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1925年大理地震时,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毁坏,现在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阶所书勾勒补刻的。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层,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
三塔不远处就是大理古城,一座颇有韵味的古城,外雄内秀。城为方形,城墙敦厚,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显得古朴大方。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一律的大理白族建筑,青瓦白墙,尤为别致。苍山的雪泉流过古城,走街串巷,清可照人,流水叮咚,顿时给整条街道增添了几分雅致意趣。走在古城里,有一种清新明亮、一尘不染的感觉,让人舒适得不愿离去。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登上崇圣寺新建的塔楼极目远眺,三塔像三柄古朴的宝剑直插蓝天,又像三根茁壮生长的春笋试与天比高。背景就是苍山洱海,苍山逶迤,洱海蜿蜒,苍山上云烟氤氲,变幻多姿,洱海像一块长形碧玉紧紧镶嵌在苍山脚下,波光闪闪。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 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 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三塔映月”的绝佳美景是世人难见的奇观。三塔倒影已是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的绝佳美景,成为大理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画报、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
崇圣寺三塔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千余年来,三塔几经沧桑,经历风雨的剥蚀和多次强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四A级旅游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观。
2020年1月15日
听听余先生笔下的雨声(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 马卫东)
记得初中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初次听到余光中先生的大名。老师说:这篇课文背后有许多人的评价,其中有一条评价是对这篇课文作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而写这条评价的人正是余光中。
当时我学识浅薄,并不知道余先生写下了著名的诗歌《乡愁》,反而在心里纳闷,他的文笔有朱自清好吗?居然作出如此批评,我对余先生的文章多了好几分的期待。不久,我读到了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将雨中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好雨知时节”是大诗人杜甫笔下贵如油的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秦观笔下的思乡雨。“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杨万里笔下伤感的雨。
而在余先生的笔下雨是感性的。丝丝润物却并不无声。这些天籁之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他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但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写出了乡愁的诗意。
人们总说:下雨是睡觉天。但我认为这是浪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我不喜欢在屋中观雨,而是喜欢走入自然中,任纷飞细雨打在脸上、身上。树上、天空已看不到鸟儿的踪迹。路上的汽车渐渐少了起来。路上的行人的脚步也加快了。天地一片寂静,只剩下这美妙的“嘀嗒”雨声。来到田野中,听,那雨滴打在泥土里,打在荷叶上,打在草丛中,再加上池塘里的蛙鸣声,雨声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听听,余先生那笔下雨的声音,那声音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更洗去了天地间每一位游子身上的灰尘。
【故事回忆】
记忆(三)关于过小年的记忆(汝南县第九小学 邓海燕)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吃过早饭去街上逛了一圈,除了看到批发街和步行街有三三两两卖年画的摊点,感受不到一丝年味,和我小时候过小年的氛围简直是天壤之别。
记忆最深处,过小年那天最忙的是大人们。一大早,奶奶就赶快起床做饭。爷爷在堂屋里准备一挂鞭炮和一些烧纸,整整齐齐地放在篮子里。奶奶做饭的时间,爷爷就挎起篮子去大门口坑塘边那棵最大的杨树下,先放炮,然后跪下烧纸。我偷偷站在爷爷身后听,爷爷每年说的都是一样的话:“老祖宗、老太,爷奶、爹娘,今儿个是小年,都回来过年吧,吃的喝的都准备好了,等着孝敬你们呢!”爷爷请完祖宗,回来吃过饭就和爸爸一起去赶年集,买年画,买瓜子、灶糖……一早上,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家家户户都在请逝去的先人们回来过年。
奶奶洗刷完毕,开始祭灶王爷,在灶屋正门口放三个炮,烧纸。然后和妈妈一起开始扫灶。扫灶时,奶奶是有讲究的。先和妈妈洗净双手,扎上头巾,拿出事先缝好的胶单(用洗干净的化肥袋子一个个对接在一起)和妈妈一人扯一头,把灶屋里所有的东西都遮盖起来。先扫房梁上的灰尘,再扫窗户,最后把灶台上上下下擦的干干净净。
扫完灶,把胶单折起来拿到水塘边清洗干净,晾晒在门口的绳上。接下来,奶奶和妈妈就会把灶屋里所有的厨具和瓶瓶罐罐都搬到压井周围,一样样的刷洗干净。有时我和弟弟也会跑过去帮忙给她们递东西,不过奶奶告诉我们在她祭灶、打扫的时候,我和弟弟是不能进灶屋的,说是怕我们吓到灶神会惹灶神不高兴,我们只能在院子里玩。奶奶和妈妈不停的压水、洗刷,这样的忙碌会一直持续到晌午爷爷和爸爸赶集回来。
一看到爷爷回来,我和弟弟就欢天喜地的飞扑上去,爷爷把架子车在院里停稳。先给我和弟弟从一个竹篮里拿出一大堆好吃的有老果子、米果、瓜子、米花团子……爷爷坐在灶屋门口的小矮凳上看我们吃着,笑着,爷爷脸上的皱纹就像绽开了一朵花,不停的给我们讲赶集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年货,还说下次赶集一定带我们去看热闹。
中午吃饭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喜欢端着碗,到大路上一边吃,一边喷空唠家常。这天,更多的话题是谈论赶集办年货的各种逸闻趣事,说着说着有时一群人就会端着碗,去别人家里看人家置办的年货,特别有意思。
下午,爸爸就会把堂屋的吃饭桌搬到院子里,开始裁红纸、先写堂屋正墙神龛上贴的祖宗牌位,然后写春联。左邻右舍就有人陆陆续续的也拿着红纸找爸爸帮忙写。院子里人来人往,热闹极了。我要不停的给他们搬凳子,让座。人人都在夸爸爸春联写得好,爸爸是村里少有的老牌高中生,识文断字。不过有时也会夸我懂事,我听了又自豪又开心。
奶奶还在忙着收拾堂屋和走廊,妈妈打扫里屋,把所有的桌椅板凳都擦的铮亮,等着春节后好待客。大扫除完毕,奶奶就紧接着发上两大盆面,准备第二天蒸年馍。爷爷照例劈材,一层层在墙角码好。我们和村里的小伙伴在门前的大路上捉迷藏、跳格子。家家户户,大人孩子,都各忙各的事,还有调皮的男孩子在放小炮,村子里热闹非凡。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围着灶屋中央烧的旺旺的大树根高高兴兴地吃饺子,这一天很快就在忙碌中结束了。
呼唤“工匠精神” (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 张江曼)
2006年,我东挪西借买了一套房子,经过六年的省吃俭用,终于在2011年还清了欠款并小有余钱将房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说实在的,要不是因为交房时是毛坯墙,没门窗,以当时的经济窘况,是不敢奢谈装修的。
既然决定装修,每一样原材料我当时选的都是市场上最贵的,因为我觉得,一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二是装修房子是百年大计,应该是宁缺毋滥,唯一的要求是装上去的东西一定要耐用,省得短时间坏了,还得维修,我最不想折腾。
接下来,经过多方打听,精挑细选,我终于找到一家据说县级一流的油漆品牌店,精心挑选上好的墙漆、腻子粉等刷墙的材料。后来,店老板热情地给我推荐一位据说手艺高超的粉刷师傅。经过一周时间的抹腻子,三遍刷漆,工程结束了,老板喊我去收工。
来到新家,我眼看着雪白平整的墙面,耳边听着刷墙师傅的表白,他说:“咱是庄稼人出身,讲究个实在,就咱刷这漆,你叫那懂行的人来看看,他都不能说个不字!”这话说的,仿佛我挑出毛病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似的,再说,我也确实不懂!
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雪白的墙壁上开始出现细小的裂纹,慢慢地,房顶上也开始出现一个个鼓包,鼓包慢慢从中心的地方裂口,裂口向周围蔓延,形成交错的裂纹……鼓包在不间断地增加着,裂口也慢慢扩大着,那些张开的裂口仿佛一个个魔鬼在嘲笑着我的无知。
寒来暑往,一晃全家在这里居住已经接近六年了。就在这期间,偶然这里掉一块,那里掉一块的,我都轻轻打扫起来,心想等有时间了,将房子整修一下。就在女儿高考前夕,晚自习放学回家的女儿惊叫着说“妈,你还是不是俺亲妈了,你看俺床上是啥!”循着女儿的声音跑去,看见她枕头边上赫然有两块巴掌大的墙皮!真是一场虚惊啊,如果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掉下来呢?后果不堪设想!
我赶忙拿起笤帚把,在天花板掉皮的周围一通猛捅,把那些快要掉下来,还没掉下来的墙皮提前捅掉,我怎能容忍孩子在家里祸从天降呢?
这毕竟不是根治的办法。终于盼到了暑假,我准备彻底再来一次装修。可是,实施起来还真不那么简单。我必须先找房子落脚,把家搬出去,然后再整修旧房,然后再搬回来。天啊,这个暑假就这样即将被消耗殆尽,这几年的积蓄就这样即将付之东流。
由此,我强烈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
我想,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更应该具备这种工匠精神。墙坏了,可以重新粉刷整修,如果一个孩子在受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他都将没有机会重新再受一遍教育,那我们岂不是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了!
【生活随笔】
平淡是福(河南省漯河市第三初级中学 赵宇青)
时光匆匆,光阴瞬息,在岁月的长河中,生命之短暂,似昙花一现。
朝迎金乌,暮接玉兔,一天一天转瞬即逝,有多少日子可以让我们挥霍,多少岁月可以蹉跎,多少机遇已错过,多少转折一瞬沉落,人生短促,青春易逝,在每一个辗转反侧中,我们在思绪什么?追寻什么?又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执著的追求,无悔的寻觅。聚散匆匆,爱恨无穷,我们总是徘徊在春意正浓之时,费尽心机,却忘记是为他人作嫁衣,繁华似梦,生命如烟,浮华后的苍凉,又有几人能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谁又能看清尘世的真真假假,去了终需去,留又如何留,一把辛酸泪,满眼的荒唐。强颜的欢笑,踉跄的步履,可以抓入手心的日子,那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屈指可数,短暂的温柔有几人愿珍惜,失去的又有几人能找回。叹世事难算,去留无意,恨生命有涯,爱恨无涯,点点滴滴幻若梦,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丝丝痕迹情若风,一枕黄梁梦,惆怅风瑟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花的日子已凋谢,岁月的苍桑悄悄爬满额头,时间催人老,错过了就已错过,何必再回头,相遇的即然难以执手,不必苦苦再追求,疲惫的心遍历人生悲欢离合,苍桑的容颜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耗尽一生,博得个白发赏残红。
生命如烟,人生如梦,今生无悔过,不必去奢求天长地久,地老天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珍惜现在的拥有,平淡过一生,应是一种幸福。
【原创小说】
并非关于苹果的故事(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要过年了,各单位都忙着分发年货。丈夫分回五十斤苹果,妻子也领回五十斤苹果。这么多苹果,吃是吃不完的。丈夫想起了曾热情关怀、培养过他们的母校的老师们。
丈夫摸出一支烟,点燃了,然后铺开稿纸,提笔问妻子:“你看都送给谁好呢?”
“校长必须得送!”妻子想也没想地说。 “对!”丈夫欣然同意。吐出一口烟雾。写上:“校长二十斤。”
“还有咱们班的班主任——马老师!”妻子想了想说。
“嗯,”丈夫埋下头,稿纸上又出现了一行字:“马老师二十斤。”
妻子又想了想:“还有胡老师!”
“对!丈夫头也不抬,刷刷写上个“胡”字,又停住了,“哪个胡老师,我怎么记不得了?”
“你当然记不得了,那时你和我不在一个班。胡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对我蛮好的!”
“噢,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丈夫刷刷刷,一路写下去:“……老师,二十斤。”
“对了,还有黄老师,虽说只教了我们两个月,可也是老师呀!再者,他们几个在一幢楼里住着,厚此薄彼的,让黄老师知道了……”
“对,对。写上,写上了。”
“还有,还有……”妻子闭着眼睛想了想,最后说:“我想不起来了!”
“我倒想起来一个,”丈夫看了看妻子:“教物理的陈老师,你可能忘了,他没教过你!”
妻子点点头:“写上,写上吧!”
丈夫埋下头,笔尖沙沙响起。
“写完了吗”
“写完了。”
“数一数,看多少人了?”
“一、二、三、四、五。五个。”
“一个人送二十斤苹果,五个人不就是一百斤吗?都送完了,咱们吃什么?”改成十五斤吧!”
“十五斤就十五斤!”丈夫的笔尖动了动。
“唉呀,我刚刚想起,那幢楼里还住着张老师,李老师,赵老师……虽说没教过咱,可也是母校的老师呀!保不准以后还要教咱们的孩子呢!不送苹果,会不会得罪他们?”
“那就一人五斤?”
“五斤?大过年的,五斤你拿得出手?”
“那就,那就——不送!”
“不送?”妻子皱了皱眉,“不送就不送,那就谁也得罪不了啦!”
过了年,天气转暖,苹果眼看要烂了……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