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58(李慧芬)
发布时间:2020/1/16  阅读次数:945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58(李慧芬专辑)

(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李慧芬 专辑 8篇)

  

袁绍的性格悲剧给人们的启示

情到真处意方切

祢衡之死的启示

家国天下情怀

魏延是真的谋反了吗?

孔融与荀彧

探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郭嘉何许人也?

  

袁绍的性格悲剧给人们的启示

——电视剧《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观后感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发生在古中牟的官渡,为我县人民所熟悉并津津乐道。袁绍兴兵七十万以奉“衣带诏,讨伐汉贼,清君侧”为名,大军向许昌进发,曹操被迫起兵七万应敌,战时开端,曹操接连败仗,加之粮草供应不足,军心涣散,胶着战时不利于曹军。但是战争的发展最后却以袁绍大败结束,究其原因窃以为主要在于袁绍的性格所决定的。

大军出发前,谋士田丰上书陈述不可出兵的几条原因,句句在情在理,袁绍不听逆耳忠言将田丰下狱;随军谋士沮授几次进言不为刚愎自用的袁绍所听,还将沮授带枷随军监禁,尤其是在被曹军截过一次粮草后本应高度重视粮草辎重中心——乌巢的防守,却草率的派遣嗜酒如命的淳于越把守,无异于将粮草辎重拱手让与曹操,特别是被监禁的沮授指出这一点时,袁绍根本就不在意,不说及时补救,反而将看守沮授的士兵斩首;许攸发现曹操派往许昌催粮草的信件,给袁绍献计派一支军队偷袭许昌,这是非常厉害毒辣的计策,奈袁绍怀疑其曾与曹操交好设计赚自己,不用其计还训斥一顿。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赤足迎接许攸,对许攸奇袭乌巢之计尽管众将领有异议,曹操力排众议当晚执行。火烧乌巢一役使官渡之战发生重大转折,最后,袁绍只带八百骑逃回冀州,后急火攻心一命呜呼。

袁绍乃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天下,据河北有利之地,为了自己私利而征兵天下,对百姓不加体恤而横征暴敛,致使民心尽失;身边谋士猛将众多却人心不齐、相互攻讦;育有三子为争权夺利而反目成仇。

通过袁绍的做人做事失败的经历启示我们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比如当听到乌巢火起的消息时,大将张郃、高览说引重兵急救之;谋士郭图献“围魏救赵”计——遣重兵猛攻官渡曹操大营。袁绍认为两者都有道理,犹豫不决,最后派张郃、高览率领五千人马攻官渡,蒋奇领一万人马救乌巢。张高二将内心先已不服,加之兵败和郭图的谗言所害,致使二将最后降曹。在生活中,对于那些提供我们的建议,我们要多方面分析,要能够采取正确的建议,执行正确的决策,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点,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利益。

其次,要把握好时机和机遇。当许攸提出派有一支军队奇袭许昌的计谋时,这其实是三国中尤其是官渡之战中的一个重要的机遇,曹操其实也担心袁军偷袭许昌,无奈分兵不出,正有退回许昌之意。袁绍性格多疑,对于天赐良机不用,坐失良机,致使许攸认为主公不明,于是投奔曹操,同样多疑的曹操在非常时机抓住了机会,从而扭转了战绩。如果袁绍采取了许攸的计策,那么三国就肯定得改写了。但是,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更何况历史不容假设。

再次,要培养宽容之心和宽广胸怀。生活之中与我们意见相左的时候很多,我们需要有容人之量和宽广胸怀。大军出动之时囚禁反对出师的田丰;战斗之中贬意见正确的沮授,沮授的正确意见多次不采纳;许攸献计,袁绍怀疑其与曹操里外勾结,心眼小的比针孔都小;偏听郭图谗言欲害张郃、高览两位大将。最后是众叛亲离,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却一败涂地。正如曹操所言“河北义士何其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最后,要教育自己的部下和子女懂得团结的重要意义。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朝中谋士各为自己私利互不相容,比如,审配在冀州利用机会设计陷害许攸家属;郭图为维护自己谗言害张郃、高览;袁谭、袁熙和袁尚兄弟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其实,这些都是袁绍在一开始所不重视或者是故意为之而最终酿成的祸患。他如果每次大小会议上都强调将相和、兄弟情;为人做事不能只考虑个人私利而要以大局为重;在立嗣问题上要出以公心而不能出以偏心就会好很多。

通过历史剧中一个重要人物的性格悲剧,我们得到的一些启示,可能会使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中少走一些弯路,能够把握住机会,团结身边的大多数人,争取早日成功。

  

情到真处意方切

——电视剧《三国演义·卧龙吊孝》观后感

话说周瑜帅重兵将借西取西川为名实为图刘备,不料此计为诸葛亮识破,困于巴丘。周瑜怒气填胸,口吐鲜血,坠于马下,竟一病不起,自知病重,修表上书吴候,告诫众将善事吴候。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

诸葛亮力排众议执意冒险到江东为周瑜吊孝。东吴上下都认为周瑜之死罪魁祸首乃诸葛亮也,孙权、鲁肃为国家大事计派诸葛瑾星夜去拦截其弟入吴,而程普、甘宁等一班武将感周瑜生前知遇之恩,决计先斩后奏杀诸葛亮于灵前。诸葛亮为解众人之惑,加之其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性格,现身周瑜灵前。

虽有程普等人拔剑相向,然赵云时刻保护周全。诸葛亮带泪高呼“公瑾慢走,亮来迟矣。”扑到灵前,一番哭诉,情真意切。将周瑜一生之丰功伟绩、卓著战勋、得意往事,尤其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三足鼎立,然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亮从此再无知音等等,洋洋洒洒一篇祭文,随着诸葛亮的哭诉祭拜,使一个年轻俊伟、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周瑜光辉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连程普等一班武将聆听到疼处,无不放声大哭,使周瑜丧礼达到高潮。连吴候孙权暗忖“人言孔明周瑜不睦,今观诸葛亮行为,乃知人言不实也,唯公瑾心胸狭窄耳。”(看到此处,我的泪也是哗哗的往下流。实乃一场令人动容的祭拜。)

祭拜罢,诸葛亮扶棺痛哭,以头击棺,被鲁肃拦下。至此,诸葛亮吊孝顺利完成。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又猫哭老鼠——假慈悲的来吊孝,实为凤雏(庞统)而来,我认为此不可取也。

诸葛亮江东为周瑜吊孝,既有为国家大计——时曹操派兵三十万欲报赤壁失败之仇,孙刘两家俱危矣,孙刘联盟不能破;也有英雄惺惺相惜、再来送最后一程之意。

当年周瑜三十六岁,诸葛亮三十五岁,年纪相仿,都是相貌甚伟的年轻英豪,周瑜是东吴三军统帅——大都督,诸葛亮为西蜀的军事中郎将,两人地位一般,在借荆州、赤壁之战中等战斗战役中,两人既并肩做过战,又共同划过谋,对于火烧赤壁两人心照不宣。周瑜一直想招诸葛亮为东吴所用而不成,于是起了杀心。诸葛亮处处事事时时提防,后施巧计脱身。二人对比,周瑜的气量、心胸、格局不如诸葛亮。但这不影响他们是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尽管战场上各为其主,内心深处早已敬佩不已。周瑜临死,其言也善,力主两家相和共抗曹魏。

所以说,诸葛亮在周瑜的丧礼上的一番哭诉表白,我认为恰恰是诸葛亮情到了深处意更切的真实流露。

无情未必真豪杰,只因情未到深处。

诸葛亮吊孝恰恰展示了他的真情与豪爽,以及对周郎的情谊。

  

祢衡之死的启示

三国时一代名士祢衡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身有傲骨,常在背后说曹操的坏话,因此,不为曹魏所容。祢衡会击鼓,曹操令祢衡于众人面前击鼓,鼓声激越感动众人,鼓吏斥之未穿鼓衣,祢衡当众一丝不挂换上鼓衣,续从容击鼓。后孔融说之,欲见曹操,曹公待之久未至。后祢衡身穿单布衣、着布头巾,柱木棍到曹操门前,破口大骂。曹操周围众将欲杀之,曹操虑其名声,便以公务为名派祢衡到荆州刘表处。刘表待之厚,祢衡虽颂德、实讥讽,轻慢表周围文武众将,又难留。刘表送祢衡到江夏黄祖处,祢衡在酒宴上大骂黄祖,被黄祖杀害,享年二十六岁。(《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祢衡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志,其学业有成只身一人阴怀名刺(片)前往许都谋职未果,祢衡狂悖地开始骂曹操心胸狭窄、不能识才用人。于是陷入到处碰壁、看不起人、到处骂人的恶性循环之中,到处骂当局、骂领导人、骂社会一切等。《三国志》记载“时人憎之”。

祢衡之死后世之人多同情之,认为其身有傲骨罪不当死。以今天观之,祢衡之死罪在自己。启示时人以下几点:

一、为人不可太轻狂

孔融推荐弥衡初见曹操,操以身边众文武炫耀之,祢衡讽之曰:“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当曹操问之何能,答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从此答对之中不难发现弥衡为人处世之轻狂,目空一切、目中无人,普天之下舍我其谁。

诸葛亮隐居隆中静待明主,每自比管仲、乐毅。天天读书、修身郊游实践。诸葛亮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官二代,在荆州有着极深的官场背景,出世之后,为人谨慎谦虚,辅佐刘备建功立业,三分天下,终成一段佳话。而纵观祢衡短暂的一生,除了到处留下他的骂声和大话,未有尺寸之功建立。当然,也给后世之人留下深刻教训:为人莫轻狂,轻狂无知者必败。

二、说话要三思,不要打击一大片。

祢衡每每说话不计后果,总是打击一大片,因此,时常惹众怒。在曹操身边时众将就想杀之,无奈曹操不想背负杀贤的恶名。派出使荆州时,会众人十里长亭送行。众人厌恶之,故意在祢衡到来时或卧或坐以试探。不料,祢衡嚎啕大哭,众不解故问之,答曰:“躺着的是尸体,坐着的是坟丘,我在尸体和坟丘之间当然要大哭了。”言毕,自鸣得意。众人则怒一哄而散。在刘表处,讥讽周围谋士武将,众人皆怒;在黄祖处也是不是反省自己,处处讥讽谩骂众人,于是,半醉的大军阀黄祖一声“推出去斩了。”身边人马上立即执行,正在破口大骂的弥衡被一刀就人头落地。连黄祖的儿子骑快马赶来阻止都来不及,可见,周围之人不喜欢祢衡到何种程度。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们样的情况,或喜或悲,均不要快人快语不计后果,更不可,一句话打击一大片。人际关系的和谐,就从管好自己的嘴开始。

三、才华施展不得时,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审视天下群雄,未见明主,静心在南阳隆中过耕读的隐居生活;庞统因相貌不被孙权所用,也隐居在东吴用功读书。时人称之为“卧龙”、“凤雏”。祢衡则不然,未见其经天纬地、安邦济民之才华展现,只闻其骂声一片。祢衡的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社会、自绝于时代”。

当一个暂时施展不开自己的才能时,要安安静静的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提升自己的德能修养。要能够反思自己碰壁失败的主观因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祢衡,三国时一儒生,因骂获罪致死,给后人留下深厚的启示和教训,做人还是实际点、谨慎点、虚心点、文明点好。

  

家国天下情怀

——《三国演义》中谯周的国家观

从曹魏决定伐蜀,派邓艾、钟会大军出动,到刘禅出城投降,时间不足两个月。很多人都认为蜀国灭亡原因在蜀国大臣谯周对刘禅的游说劝说有关,那么,谯周的国家观念是什么呢?

三国中的国家观念和今天的国家观念不同,魏蜀吴三足鼎立,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小国家范围,虽行事说话都各为其主,但在不同的人心中,因其抱负学识经历的不同,许多人的家国概念和天下情怀也不相同。比如谯周,谯周的国家观使其在魏兵兵临城下时主动劝说蜀主刘禅出城投降于魏,从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尽管前线将士还在浴血奋战。

谯周官居光禄大夫,“昔先帝在日,谯周未尝干预国政;今妄议大事,辄起乱言甚非礼也。”(《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后主第五子刘谌)。刘谌主张继续抵抗,但后主还是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尽管当时吴蜀还是联盟,部分官员建议投奔东吴。谯周分析形势,向南逃跑必受其害;认为将来魏必吞吴,如投奔吴国将会受辱两次,不如投降于魏国,“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后主“遂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赍玉玺来雒城请降。”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敝,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三国志》谯周传)可见谯周是一个能够以人民疾苦为念、反对连年穷兵黩武的国家战略。当邓艾提兵入川谯周敏锐的看到天下将要大一统,魏灭蜀后必要灭吴,于是积极劝说后主刘禅降魏,不失为明智之举。“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三国志·谯周传》)正史里对谯周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野史和民间对谯周的“卖主求荣”“汉奸”等所不齿,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谯周以自己的家国天下情怀任后人评说,终将瑕不掩瑜。

从小我们就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理念,在完善自我,家庭和谐幸福的前提下,投身社会,为国建建设出谋划策、建言献策,还要能够胸怀天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和谐世界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谯周的国家观以民众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时至今日,对我们仍还有重要的启迪。

  

魏延是真的谋反了吗?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第一百五回中详尽的介绍了在诸葛亮不幸病逝于五丈原后魏延的言行举止,魏延不服丞相遗命断后以当司马懿之兵,魏延有两句话摘录于此,“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候,安肯与长史断后!”

话说诸葛亮死前已知魏延在其死后必将谋反,已留下锦囊妙计。杨仪令其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一声未毕,被马岱一刀斩于马下。加之魏延第一次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加之不听命令,提前撤退,烧绝栈道。故此,魏延谋反一案坐实。甚至后人的诗句也录入《三国演义》佐证魏延谋反一事:“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那么,真实的三国中魏延是被逼谋反的吗?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演义的成分过大,许多描写的人物、事件皆不足信。而《三国志》则以正史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对魏延谋反一事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由此可见,在北伐曹魏的进军路线上魏延与诸葛亮有分歧,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路线过于冒险激进,属于险棋,而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敢兵走险着,所以不许魏延所请。而魏延平时骄傲自大,人人避让之,杨仪却敢于同他针锋相对,但是,杨仪怎是魏延对手,每一次见面的争斗都是以杨仪的失败告终,但是二人的关系已经是水火难容之势。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诸葛亮病逝后,长史杨仪代行丞相职权,魏延不肯替杨仪断后,率先撤兵,且烧毁道路桥梁。“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原本的打算是只杀杨仪,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宿怨,熟料最后竟演变成魏延谋反。“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做恶不?’遂夷延三族。”杨仪派遣马岱领兵追击魏延,魏延所将士兵大多逃亡,魏延被马岱所斩杀。马岱把魏延首级送给杨仪,杨仪跳起来用脚猛踩魏延被斩掉的脑袋,并大骂魏延,杀了魏延三族。人们据此多推测这是杨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表现,这可能是杨仪魏延斗争中杨仪唯一的一次获胜局面,是完胜的局面。不过整个蜀国,丞相病逝、大将魏延被杀,稍后杨仪被黜,大好的形势急转直下。

从魏延领军南归而不是北上投降曹魏来看,魏延反的可能性不大,魏延官职比杨仪大,魏延一心的伐魏,是强势的主战派,其骄傲自满的心理优势导致他不肯为杨仪断后,这是魏延不明智的地方,诸葛亮尸体还在杨仪军中,你又岂是在给杨仪断后吗?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中已经无人能制衡魏延,导致魏延思想麻痹,一心只想和杨仪争斗。按照当时将士们的想法,代替诸葛亮的应该是魏延,不料,却是杨仪,所以魏延不服。“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没有想过要投降、要谋反,只是想挣个说法和应得的权利,采取的方式不当,终被以谋反诛杀。

如此说来,所谓的“魏延谋反”一案就是当时蜀国的一件冤假错案,只是当时蜀国无史官,许多资料无从考证,尤其是诸葛亮和魏延都死了,死无对证,杨仪说什么就是什么。

今给魏延翻案,诸位意下如何?

  

孔融与荀彧

建安三年,曹操大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这是官渡之战前夕孔融对大谋士荀彧的战况分析,但是,荀彧的看法则恰恰相反。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而最后,战事的发展真的就像荀彧说的一样: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荀彧所策。

对于袁绍军事集团的情况,孔融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荀彧却能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且,两人的眼光看事情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孔融预测强大的袁绍是难以战胜的,而荀彧却认为任何事情都会发展变化的,要善于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操因军中粮草方尽,议欲撤兵回许昌,待兵强马壮准备充足之后再来讨伐袁绍,荀彧制止了曹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也,不可失也。”正是荀彧的劝说和出谋划策,才有了曹操奇袭袁绍屯军粮重镇乌巢,又接连用计赚取袁绍兵将,一役使战争发生根本性转变,此都是荀彧之功也。

孔融依仗祖宗功德无论在朝中还是生活中,对曹操多次讽刺挖苦毫不留情面,终于被曹操以不孝为名诛杀,以至于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被立传。建安十七年,曹操自己想封国公,以彰殊勋,万事齐备,曹操密以咨荀彧。荀彧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那就是兴复汉室,让曹操还政于献帝,史书记载,“彧以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明确表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被曹操所冷落,抑郁不得志,因病死于寿春,时年五十。这也难保不是曹操暗中指示人杀害了荀彧。

孔融和荀彧的人生悲剧启示我们不要总是依赖祖先的功德,要善于学习知识,看问题要全面而不是片面,不要和老板较劲,万事争个高低,要选对老板,当和领导政见不合时要善于隐忍,保护自己。

  

探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忽报马谡、王平、魏延、高翔至……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马谡亡年三十九岁。(《三国演义》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街亭失守,后果很是严重,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的大好形势。那么,马谡之罪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让我们从《三国志》里来找寻答案吧。

在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动不动就诛杀大将,又会有多少将军可用呢?所以,多是让败军之将戴罪立功,这样既给了处分又保存了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马谡之罪可杀可不杀。《三国演义》里写道蒋琬等曾为马谡求情。“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诸葛亮答之军法无情。马谡被斩之后,“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足见马谡在军中人缘之好、影响较大。

在蜀汉后期,诸葛亮治国治军都是重视法律,可以说,诸葛亮是依法治国的鼻祖。在法律面前,没有人可以例外,而且是真正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斩马谡之后,将首级传示三军。针对街亭之败,诸葛亮承担了主要责任,向后主上书“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在总结街亭战役功过上诸葛亮做到了贬己、斩谡、奖平、撤军,其做法无人不服。

马谡临死时对诸葛亮说“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三国志·马良传》中说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二人关系是相当好,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的嫡系、是自己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岂不是自断臂膀?这里边是否另有隐情?《三国志》中谈到刘备曾经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亮犹谓不然”。当时讨论先锋人选时,众人都认为魏延和吴壹比较合适,“而亮违众拔谡,统大军在前……”再加上诸葛亮一直以来都主张依法治军,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了。

究竟诸葛亮有没有斩马谡呢,《三国志》里两种记载。在马良传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马谡在监狱里面因病去世了,诸葛亮悲伤的流泪。而王平传中则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候。”在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杀了三个将军:马谡、张休和李盛,撤了黄袭的职务,加封了王平。从这看诸葛亮是斩了马谡。如果说在监狱里病故,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也可能马谡没有死,而是神秘的失踪,因为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都主张联吴抗曹,诸葛亮派遣马良作为使臣到东吴,“权敬待之”,受到了孙权的热情接待。

历史上总是迷雾重重,我们无法知晓事情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历史也无法假设,只能是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常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带着质疑的精神去读书,才会读出精彩之处,才会写出精华文章来。

  

郭嘉何许人也?

毛泽东曾评价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这个人便是三国里的郭嘉。《三国志》里有此人的专栏——《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今河南省禹州)阳翟人氏,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汉末天下大乱,从十八岁就有意识隐藏名声,暗中交接好爽俊杰,不同乡里俗人接触,因此当时人多不知有其人,只有认识他的认为郭嘉必将大有出息。

郭嘉曾经到北方面见袁绍,然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有志之士善于审量主公,所以事事得心应手功名可建立了。袁绍只空想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而不能把握识人用人的时机。头绪太多不得要领,喜用计谋却不果断,想和他一起拯救天下、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太难了。”于是,郭嘉选择了离开,并隐居读书不出。

颖川人戏志才,为人多谋略,曹操十分器重,不幸早卒。曹操写信问荀彧“自从戏志才死后,没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的人了,你们颍川有很多有名的人才,那么谁能够继任啊?”荀彧于是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了郭嘉,两人纵论天下大事,相见恨晚。曹操说:“能够帮助我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就是郭嘉啊。”会见之后,郭嘉出来,也高兴的说:“这真是我的主公啊。”曹操举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征讨吕布,几场战役下来,吕布退兵选择了防守。这是曹军士卒疲倦,曹操就想要撤军,郭嘉劝曹操急攻吕布,于是曹操擒获了吕布。孙策东拼西战终于得到了整个江东地区,孙策知道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对峙,便想渡江偷袭许昌,众人都很害怕,郭嘉猜想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戮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豪杰都会有人为之效死力的,然而,孙策从来豪杰轻视无防备,他虽然拥有百万之众,却像是一个人在中原行走一般。如果有刺客埋伏突然发难,一个人就可制服他。依我看来,孙策必将死于小人物之手。”孙策到江边巡视,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郭嘉跟随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后,又跟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于黎阳,接连打了多场胜仗。各位将领都想乘胜追击之,郭嘉说:“袁绍喜欢这两个儿子,不知道该立谁来继承自己的事业。有郭图、逢纪作为他们的谋臣,必将兄弟反目成仇互相争斗,还需要离间他弟兄二人。我们攻击的太急了,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外,进攻缓慢了二人就会因争王位而分裂。我们不如向南边征讨荆州刘表,以等待北方之变;发生变故后再出击可一举而定。”曹操思考良久答曰“这主意很好”。于是,曹操引领大军南征。大军走到西平的时候,袁谭和袁尚为争冀州大打出手,袁谭军被袁尚打败走投无路,派遣辛毗前来投降。曹操回军来救袁谭,郭嘉跟随曹操平定邺城,又跟随曹操进攻袁谭于南皮,平定了冀州。曹操于是上表封郭嘉为洧阳亭候爵。

建安十二年(公园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尚等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危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曹操手下很多人出主意说害怕刘表会派遣刘备突袭许昌挟天子以讨伐曹操。郭嘉说到:“曹公您现在虽说是已经威名震天下,蛮胡依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设防备。因为他们没有防备,突然出击攻之,可以攻破而后消灭他们。并且袁绍曾经有恩于乌桓,而袁尚袁熙兄弟还活着。现在的四州人民,只是因为我军威而服从与我,没有恩德惠及百姓。我们南征还因为乌桓缺乏军资,招引死了主人的臣子,胡人一旦行动,兵马粮草俱应,使蹋顿产生对青州和冀州的觊觎之心。刘表就是一个说大话的人,他自己清楚自己的才能控制不了刘备,重用刘备害怕将来控制不住,给刘备的官职太小了又怕刘备不出真力。虽然远征国内空虚,曹公不必担忧啊。”曹操于是率领大军出发,走到易这个地方,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千里奔袭突袭人家,辎重装备太多难以走快,而且一旦对方发觉,必将有所防备。我们不如将辎重留下来,用轻骑兵走小路进军,突袭其不知不觉中。”曹操带领轻骑兵偷偷的从卢龙塞出发,直指单于的老窝。胡人突然听到曹军杀到,惊慌失措非常害怕,到处乱窜,死伤惨重,斩杀蹋顿及许多有名气的将领。袁尚和袁熙逃跑到辽东郡去了。

郭嘉十分精通战术,有谋略,看事情看得比较远。曹操曾说:“只有奉孝能够明白我的心意。”在郭嘉三十八岁那年,跟随曹操从柳城战场回来,郭嘉的病情很重,曹操派来问候郭嘉病情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郭嘉死后,曹操亲自来到葬礼现场,显得非常悲哀,曹操对荀攸等人说到:“诸君年龄都和我差不多呀,只有奉孝年龄最小。天下战事结束了,准备把后事交代给他,但他却英年早逝,这就是命啊!”于是就上表朝廷,“军事祭酒郭嘉,自从跟随我征战以来已经十一年了。每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两军对垒把握战机变化上,其他大臣的对策还没有想好,郭嘉的计谋就已经形成了。在平定天下的功劳中,国家的功劳是最高的。不行的天妒英才,短命早亡,事业未成。追思郭嘉的功勋,实实在在不能忘啊。可以再增加郭嘉封邑八百户,还有以前的一千户。”追谥贞侯,由他的儿子郭奕继承。

后来曹操在征战荆州返回时,在巴丘遇上了流行疾病,烧掉了船只,曹操叹息说:“郭奉孝如果还健在,不会让我落到这个地步。”当初,陈群曾经批评郭嘉行为不检点,几次在太祖面前诉说郭嘉的不是,郭嘉不以为然,神情自若。曹操于是更加器重他,但同时因为陈群能够秉持公正,对陈群也很欣赏。郭奕后来任太子文学,早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郭深继承。郭深死后,由他的儿子郭猎继承。

  

上一篇:笔会作品集757 下一篇:笔会作品集759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