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52
发布时间:2020/1/5  阅读次数:1033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5214篇)

  

【诗词歌赋】

诗两首(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腊八粥(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腊八粥的传说(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学院   丁凯阳)

腊八粥(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王春发)

冬日诗词五首(二)(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落叶情思(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时代散文】

腊八的传说(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王春发)

人生如水(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中心校      雪)

【故事回忆】

一件灰西装(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我的吃货老爸(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教育随笔】

一封警世之言的信(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      梦)

趣说亡羊补牢的“牢”字(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生活随笔】

咳嗽的鹦鹉(内蒙古赤峰市第一高级中学   肖亦然)

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广西田阳县第六小学   黄娇荣)

  

【诗词歌赋】

诗两首(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元旦感怀

欢歌今日不堪听,枉自追增一岁龄。

三十六年弹指去,漫寻小字道温馨。

归乡(新韵)

天涯路远志难酬,寂寞熬成五味粥。

今日归乡君莫问,半觉惆怅半觉羞。

  

腊八粥(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腊八粥味香又甜,尝一口啊情绵绵。

满屋人都喜洋洋,柔和灯光添温暖。

  

满面风光乐融融,全家老少聚桌前。

笑喝香甜腊八粥,无比喜悦迎新年。

  

腊八粥啊好滋味,香香甜甜留心间。

幸福味道传处处,相伴我们到永远。

  

腊八粥的传说(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学院   丁凯阳)

神农氏的蜡祭

是一锅粥的虔诚

是黍、稷、稻、梁、禾、麻、菽、麦

腊八日对天子的敬奉

  

佛教五味粥的记载

秦皇汉武腊祭祈求的内容

还有母亲在炉火旁给孩子们讲述的故事

演绎了腊八粥的激情

  

我也在 腊月初八这天播种

那些传说故事在锅中沸腾

似乎看到妈妈又在操劳

耳边响起爱抚孩子的歌声

  

腊八粥(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王春发)

一碗快乐粥,烦恼见你绕道走;

一碗好运粥,中个大奖开笑口;

一碗平安粥,东西南北任你游;

一碗健康粥,身体强壮必高寿;

一碗成功粥,加薪升职不用愁;

一碗友情粥,到处都有好朋友;

一碗爱情粥,有情人儿到白头;

一碗幸福粥,合家团圆乐悠悠!

  

冬日诗词五首(二)(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一剪梅】冬至

此去经年冬来候,娴闲悠居,烟火相守。

谁寄相思上眉首?日挽天短,夜伸思留。

长相回忆几多事,薄皮馅多,水饺香秀。

应是莲萝韭芹饱,今吃不够,明吃不够。

元旦快乐

一觉醒来,别过2019,来到了2020

昨天还是二O一几年,

今天就该说是二O二几年,

仿佛,

一下子从上一个年代,

进入了下一个年代。

用匆匆形容过去的一年,

或者说是十年,

完全不能表达逝去的这些时光,

用太匆匆,似乎算是差强人意。

在这二O二几年的第一天,

让我用一颗虔诚的心,

祝亲朋好友同事同仁:

幸福安康!阖家欢乐!

愿自己,

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

不负时光,砥砺前行。

致伊人20200101

亲爱的,

2020年的钟声悄然响过,

我不敢,

在零点零刻送上最暖心的祝福,

怕惊走了你的美梦。

此刻,天已大亮,

让我轻语一声:

2020,在新的一年里,

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冬月夜

月高风寒夜,湖岸静寂休。

冬来尽凄枯,惟有蒹葭守。

冬听雨

冬雨轩窗轻倚栏,滴答声声琵琶弹。

我本乐盲不相识,却得仙音频频传。

  

落叶情思(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落叶,

它始终是默默无闻,

没有花朵一样让人称赞。

但落叶并不是无情之物,

它牺牲自己,化作泥土,

做“护花使者”是它的心愿,

自古被人称赞。

  

春天,

树叶露出了嫩绿的新芽,

展露出勃勃的生机,

它是春的使者,

告诉人们已到春天。

  

夏天,

树叶由儿童长成了壮年,

树叶上已长出几条明显的叶脉,

显示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长出的肌肉强健,

编织成茂密的纳凉伞,

给人们在夏日里带来了丝丝清感。

  

秋天,

是落叶的季节,

曾经带给人们一夏绿荫的秋叶,

由绿变黄、变红、变紫,

最妩媚动人的本色已经彰显。

它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将秋季的田野、森林燃烧,

为大地撒上了金色一片。

为了给母体留存过冬的养分,

为明年春暖花开再度叶茂枝繁,

满载着收获的喜庆,甘愿把生命奉献。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仍然随风轻轻飘舞,

婀娜多姿再一次向人们示展。

  

冬天,

寒流来了,

鹅毛般的大雪飞舞漫天,

整个世界把白色的外衣来穿。

树梢秃了,

一片片无私的树叶,

不向大树争养料,

不给母亲把烦恼增添,

与泥土融合于一体,

自己的肉体地慢慢腐烂,

为了明年的生长积蓄养分,

最后一次把自己的身体为大树贡献。

  

树叶,

一年四季,

时时刻刻都在付出,

却没有一点抱怨。

它的生命虽然短暂,

却富有生命的意义,极不平凡。

当它落到地面的那一瞬间,

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心甘情愿。

它的生命是精彩的,是有价值的,

与碌碌无为相比,

它将美丽到永远!

  

无私的落叶,

多么高尚的品格呀!

这就是生命的内涵。

2020.1.5.

  

【时代散文】

腊八的传说(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王春发)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

  

人生如水(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中心校      雪)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状?”

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智者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

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所触摸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

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惟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多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

  

【故事回忆】

一件灰西装(汝南县第四小学   董立伟)

娘和新中国同岁,今年七十岁了。娘曾结结实实病了一场,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了。娘的目光一如既往地坚定、坚强,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

娘出院后的第一件事,是让我陪着她回老家一趟。我知道,娘离不开老家的老宅和老屋,离不开爹当年植下的竹子,离不开老院子那满墙的丝瓜,离不开老屋门口随风摇曳的芭蕉,离不开院墙下火红的鸡冠花……

娘满目深情,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我牵着她的手走进老屋,就像小时候娘牵着我的手走进当初新建的屋。娘在我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东间老床前面停下来。这张床,是爹和娘当年的婚床。爹是木匠,当年为迎娶娘,亲自伐木做床。娘双目凝视床头的大板箱,像在寻找遥远的记忆,那是爹和娘结婚时娘唯一的嫁妆,娘平常不让我们碰它。大板箱上的黑漆已经斑驳,虫腐蚀的木屑黏在一起。与其说是一件家具,不如说是一件历经沧桑的老古董。

娘指了指床头的大板箱,让我打开,把里面的东西晾晒一下。这件是爹结婚时穿过的衣服,那件是大姐出生时穿过的衣服,那个是二姐刚上小学时背过的书包,这条是哥哥小时候戴过的围脖……在板箱最下面,我看到一件叠得整整齐齐旧得泛白的灰西装,我的双手一颤,娘扯布,裁衣,缝衣,穿衣,触电一般的往事历历在目……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做新衣服从来没我的事,只有穿姐姐和哥哥穿不上的衣服,看上去不男不女的。小伙伴们给我起个绰号“小老婆”。小学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我和一位男同学发生矛盾,他指着我身上带红花的衣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戏谑说:“不男不女,假妮子,小老婆,小老婆,假妮子,不男不女……”

在全班同学的哄笑声中,我夺门而逃,怒气冲冲跑回家,把书包重重一摔,扯下姐姐穿旧的衣服扔得远远地,睁大眼睛向爹娘怒吼道:“我要新衣服,不给我买,我不上学了!”往被窝里一钻,撒起泼来,用不吃饭表示抗议,向爹娘亮出要新衣服的决心。

爹和娘怎样唤我,我就是不起床,就是不吃饭。天黑了下来,娘点起煤油灯,和爹坐在床头商量说:“孩他大,伟长大了,知道好歹了,不能让孩再穿大红和小美的衣服了,明个星期了,我带着伟到集上扯回来三尺布,给孩做件新衣服吧!”

爹干咳了两声,半晌说出一个字:“中!”

爹声音不大,对我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爹颤巍巍地从床铺的席下面拿出一个小布袋,认认真真打开一个节,掏出一张邹邹巴巴的十元钱,小心翼翼地递给娘。

“去吧,买好看的。”爹倒头睡了。我的身子紧紧贴着爹和娘,满怀期待,甜甜地进入梦乡。

娘牵着我的手,朝集市上走去。好一个唯美的春天!油菜花恣意开放,朵朵碎花像孩子心目中的童话,在阳光下闪啊闪,流光溢彩。花香随风飘荡,像娘厨房里飘出的饭香,沁人心脾。麦子攒集全身的力量像拔河比赛中的孩子拔节,比高低,像树一样高昂。麦叶的绿就像初春的河水任性地流淌,奔放。南归的小鸟歌声嘹亮,展翅飞翔,划过美丽的弧线融进太阳的明亮。路边池塘的青蛙传来

对丰收的渴望。一路上,娘给我讲娘小时候的故事,讲三年自然灾害,讲大集体,讲文化大革命,讲联产承包……

一块银灰色的布从集市上扯回来了。娘在村子里是个出名的裁缝,远近邻居裁剪衣服都找娘。家里唯一一件当代家具缝纫机承载一家人的穿戴。娘一手拿着尺子,一手拿着粉笔头,在我身上量上量下,量前量后,量左量右。一把剪子在布料上飞舞,一块块带有身体形状的布料叠放在缝纫机上。娘穿针引线,左手转动缝纫机的轮,右手按住线脚,双脚不停踩踏。一道道线密密麻麻出现在布料上,一块块布慢慢汇合成一个整体。

天慢慢黑了,娘破例点了两盏煤油灯,加工加点赶做衣服。春天的月光像娘的爱一样富有诗意,碎银般地透过窗户洒在缝纫机上,洒在娘一丝不苟的脸上。夜风吹来,煤油灯的黑烟随风曼舞,风止烟直。我双手托腮,凝眸情视洒满月光娘的脸。我深深吸着气,把春天的味道,月光的味道,煤油的清香,布料的味道,娘的味道深深吸进。

星期一,我穿着娘做的新衣服——一件时髦的银灰色西装,顾不得欣赏春天早晨的美景,游云般来到学校,自信地在同学面前走来走去。在女生面前,我甩着浓黑稠密的头发,高昂着头,与生俱来第一次找到了尊严。这件灰西装装饰了我童年的梦想。

每个星期一,每次发奖的日子,我就穿着这件灰西装。这件衣服像岁月的诗歌,陪我走过朝朝暮暮,春夏秋冬,伴我取得一次次优异成绩,陪我走过两年幸福时光。

慢慢地,这件衣服像生命一样老了,旧了,瘦了,小了。更可悲地是上体育课,不小心划破一个长口子。娘穿针引线,在太阳下,

认真缝补起来。我始终没有接受这件面目全非的灰西装,再美好的事物对一个孩子来说就像失去的感情最终湮没在时光里。

每当割草,铡草,喂牛,收割庄稼,准备过年油炸肉,烧肉,扫灶的时候,娘都穿着它,一直穿到褪色……

娘的呼唤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我集全身之情,集全身之力注视着面前这位身高一米五,身体孱弱的古稀老人。娘和新中国同岁,和新中国一样历经苦难。一辈子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善良和辛苦给孩子们铺就成长之路,为自己和孩子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我捧着灰西装,把娘轻轻搂在肩头,忍住泪水说:“娘,今天,儿给你唱首最‘流行’的歌曲,‘ 我和我的母亲,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娘,您若安好,岁月静好,儿的心中永远都是春天!

  

我的吃货老爸(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过两天我就回广州了,票已经订好了,后天晚上咱们再聚聚,都来颐和山庄吃饭,我请客!”一大早,老爸就在我们家人群里@到了所有人。没过多久,家人们纷纷回应:

“哥,我给你买几斤健民牛肉,你回头当下酒菜。”

“哥,你外甥从泌阳带回来的驴肉,真空包装的,我给你送去。”

“哥,你不是说咱街上的麻辣羊蹄儿好吃吗?你刚回来时我就买好了,在冰箱里冻着,就等着给你带走呢!”

“大舅,我妈给你买了几十个毛蛋,都卤好了,还给你炸了一兜爆米花,我明天就送我姥爷那,你别忘了带!”

“叔叔,俺爸让你回来炸鱼哩,他说你早就让准备了!”

……

我把手机举到老爸眼前:“爸,你看看,你看看,你都差拿着个大喇叭吆喝了,我都无语啦!”“你无语啥,还不赶快给你爹准备东西去!还有别忘了给你弟打个电话,让他把那个最大的皮箱拉过来!”

这就是我的老爸,当我第一次看到“吃货”这个词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爸。

老爸喜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奶奶说,打小,他就不能缺嘴儿。那时候家里不富裕,孩子们又挺多,爸爸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可老祖母就是特别疼爱他。一般情况下,过了初一,白面馍就放起来了,留着待客,其他人都不吃,但我爸每天必须吃一个。麦子新打下来时,家里也会蒸上一大锅白面馍,全家人吃一顿之后,剩下的是要给干活的人留着。我大姑对我奶奶告状,说爸爸每天上学的路上都吃一个白面馍,奶奶赶紧去缸里一看,都快没啦!她气得抄起擀面杖就要揍爸爸,老祖母慌忙拉住:“这娃正长哩,能吃,让他吃吧,我都知道,是我叫他拿的!”第二天,我爸一边吃着白面馍一边冲我大姑做鬼脸。

这些都是奶奶讲给我听的。后来,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我的亲身经历很成功地在我心目中竖立了一代“吃货”的光辉形象。

有一年夏天,我都记不得我当时多大,却对事情的每一个细节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犹如发生在昨天,并且会一直清晰下去。我奶奶把中午吃剩的捞面条用凉水过滤,再把葱花牙碎爆炒,然后倒入面条,小火慢炒,那时候,物质生活还不是很丰富,但奶奶却很舍得地倒了一回又一回的菜籽油,直到院子里都飘满了香味才出锅。俗话说“剩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这还真不是瞎吹,炒过的面条,尤其是粘锅的部分,真的是好吃到无法形容。这么好吃的东西,当然少不了给爸爸一些,一大碗饭,爸爸大半碗,我小半碗。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顺理成章,那生活真的是少了很多的惊奇和趣味。我那让全家人都吃惊的老爸,在飞快地吃完他的之后,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我的碗抢了过去,等我回过神来,我的碗里就剩下几口了。我当然要有所反应,于是,尖利的、很委屈的、很有理的、毫无畏惧的并故意要让大家听到的干嚎声成功地把全家人都叫了过来。一瞬间,奶奶很无奈的训斥声,妈妈很生气的吵吵声,还有老祖母很开心的大笑声以及我爸爸得意的、没有一丁点悔意的窃笑声交织在一起,为那个原本平常的夏日傍晚谱写了一首十分动听的,让人无法记的美好乐曲。

我上学之后,爸爸和妈妈起去广州做生意。从那时起,爸爸的每一次回来,就变成了一个南北吃物大转移。不管是比较轻便的饼干、糖果,还是不便携带的水果、生鲜,在我爸的眼里都不在话下。托爸爸的福,我可以让小伙伴们用羡慕的眼光盼着我分给他们一粒粒包装极其精美的糖块,还可以在老师讲到某种大家都没有见过的南方水果时自豪地站起来告诉大家是什么味道的。最让我惊讶的是,很早以前的有一年春节,爸爸拉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大纸箱,让我们全家人知道了什么叫做榴莲。要知道,那个时候,别说榴莲了,就连荔枝和桂圆都不多见,大家对水果的印象可都停留在苹果桔子梨的年代啊!

而当我爸回广州时,就更有意思了。爆米花必带,广州没有,有钱也买不到;焦米果、甜角、麻叶儿,这几个可以装一块儿;烧鸡、猪蹄,自家做的好像比南方好吃;还要装一些奶奶亲手包的包子和硬面馒头,我爸说,广州那边的馒头都是甜的!还有有一年,我爸竟背了几个大萝卜!对了,还有一样,小磨香油,年年都要!

奶奶说,在外地的爸爸想的都是家里的吃物!

上小学四年级,我已经可以独自坐火车了。寒暑假,我去爸爸那里,我那可爱的老爸,他竟夸下海口,说要带我吃遍广州!早上,他老早地叫我起床去喝茶,我当然不愿意去了,爸爸说:“你不喝早茶,等于没来广州,茶楼里的早点可是最好吃的。”妈妈说在家里熬粥喝也挺好的,我爸眉头一皱:“她回去可以天天喝!”

广州的早茶果然名不虚传,坐在茶楼里的老爸俨然一幅老板的派头,啪啪啪点了一桌子。凤爪、排骨、烧卖、流沙包等等,爸爸轻轻夹起一块看起来蒸得很完整的小排骨放入口中,一脸满足地轻嚼了几下,随后,一根小骨头干干净净地从嘴里吐了出来。我惊奇地看着爸爸,也有样学样地吃排骨,可是,却怎么也吃不干净,妈妈哈哈一笑:“你想像你爸那样,没个年儿半载根本不可能!”不光排骨,爸爸吃凤爪也很在行,完全不用手,哪像我,手上,嘴上全是酱汁,还浪费了很多。爸爸说,有些东西,吃的时候不能紧嘴,就像你的学习,只要有耐心,就没有困难事儿!还别说,有点儿道理!

老爸极其喜欢吃宵夜。他常常工作到很晚很晚,妈妈说他有很多是时候是故意不吃晚饭,就为了吃宵夜。爸爸说他是夜猫子型,他说只有把一天的工作全部干完,才能安心吃饭,要不然吃完饭再工作,就断片儿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父母的陪伴,我也不例外。我一天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刻就是晚上爸妈都不工作的时候了。我会很开心地一趟趟去东跑西奔地买这家的烧烤,那家的炒粉,或者是更远一些但很好喝冰冻奶茶。爸爸冲完澡,洗去了一天的疲惫,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他会慢慢地倒上一杯小酒,悠哉悠哉地一边细品慢嚼,一边和我们说这讲那。我和妈妈也在这个尝一点那个吃一口中觉得生活是如此地美好。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铁路运输的便捷,地区差异慢慢地越来越小。我爸爸对物流和快递的支持功不可没。每隔一断时间,他就会打电话来让我们寄一些吃物,大头菜,鸡肉丸子,馓子麻花,芝麻叶,还有一般人不喜欢的毛鸡蛋。

爸爸喜吃,懂吃,也会吃,一说起各地的美食,他懂的最多。有时候兴致来了,也会挽起袖子给我们来个惊喜,还别说,见的多吃的多的老爸做出来的东西真的很值得称赞。

和爸爸一起去吃自助餐,两个小时的时限,他能从头吃到尾,并且不吃撑。他嘲笑我们吃饱不吃精,不会吃,我们无言以对。的确,饥肠辘辘的我们一进来,看到那么多很有卖相的食物,立马就迷失了自己,等到一尝才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味,可又不能扔掉或送回,结果,三下五除二,饱了,还有很多没吃过没见过的呢!只好在心里后悔着。爸爸不一样,他先是巡视一圈,心里有了谱,再去选自己想吃的,没吃过的,比较金贵的,餐厅里面限量供应的,并且每样都只要一点点,当我们都瞪着眼睛看老爸吃海鲜和鹅肠时,突然醒悟:老爸和我们不在一个层次上啊!

祝福我的吃货老爸,祝愿所有的爸爸们都有一个好胃口!

  

【教育随笔】

一封警世之言的信(河南省南阳市第八中学      梦)

一位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这位新来的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会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绩吗?是为了让每个学子们都有一个好的前途吗?我们的教育一直呼吁的就是素质啊,全面发展啊,可是真正能完全实现的有多少呢?这些口号几乎成了形式,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不说,更多的却是素质差极了。在校园里,你可以看得到你没教过的学生对师长的蛮横无礼,你可以看得到有些学生张口骂人已经是家常便饭,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结伙打架,动拳头甚至动刀子的,更有甚者出现了人命。我们都在感叹着,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殊不知家长、老师在这方面都有责任,重视他们学习的同时,更多应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教育。想想以前的大学生马加爵事件,清华学子用硫酸泼熊事件,真是让人震惊!

这位校长的信,应该说是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我想,做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趣说亡羊补牢的“牢”字(郑州市管城区教研室   邱成立)

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中,有一则审寓言的名字是《亡羊补牢》。看到“牢”字,你一定会说:“牢”是关押犯人的地方。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牢”其实是养牛、马、羊等牲畜的地方。甲骨文的“牢”字外部是牲畜圈周围的护栏形状,中间的“牛”代表各种牲畜。

由于“牢”十分牢固,“牛”无法从圈中跑出来,后来“牢”便引申出“牢固”、“坚固”的意思。

又因为“牢”是关牲畜,主要是关牛、羊、猪的地方,所以古代用来祭祀的牛、羊、猪也称作“牢”。如果祭品用的是牛、羊、猪各一只,则称“太牢”;如果祭品用的是羊、猪各一只,没有牛,就称为“少牢”。

趣说汉子

古代关牲畜的地方,后来也常用来关犯人,所以“牢”又引申为“监牢”、“监狱”。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意思是说,所以读书人面对着在地上画一个圈作为牢狱,按情势也是不可进入的。

“牢”到后来专指监狱,关牲畜的地方则称为“圈”。“牢”从关牲畜到关犯人的变化,也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者将“犯人”视为牛马的行径。

  

【生活随笔】

咳嗽的鹦鹉(内蒙古赤峰市第一高级中学   肖亦然)

在美国华盛顿有位女士养了一只非常珍贵的鹦鹉,聪明伶俐,非常可爱。但这只鹦鹉有个怪毛病,就是经常咳嗽,并且声音重浊难听。女主人十分着急,带着它到处去看兽医。

看了多少兽医,检查结果都表明鹦鹉完全健康,没有任何毛病。经过多次查证,后来终于弄清楚了,问题恰恰出在这位女主人身上。因为她烟瘾特别大,引起经常咳嗽,这只鹦鹉只是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主人的声音。女主人知道以后,立即戒了烟。

通过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人通常的毛病,就是总觉得错误在别人身上。自己肯定是对的,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自我中心”,是许多争端发生的主要原因。好在女主人立即戒烟改正了,否则鹦鹉就冤死了。

  

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广西田阳县第六小学   黄娇荣)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美国一位前总统小时候的事。这位仁兄小时候沉默寡言,有些呆呆傻傻。于是,周围的邻居经常取笑捉弄他。他们的方法是,见到这位小仁兄时,会扔些一元和二元的钱在他面前,我们的这位小仁兄也真是天赋异禀,异于常人,不按常理出牌,毫不含乎的拣起了一元钱,对二元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的“傻名”竟也远扬乡里了。戏弄他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一如既往的去拣那一元钱。每当这时候,围观的人们便说:“唉,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瓜啊!”

有一位善良的老妈妈,实在看不过眼,于是对这位小仁兄说:“孩子,难道你不知道2元钱比1元钱多吗?为什么你总是去拣那1元钱而遭受别人的讥笑呢?”这位看似木讷的小孩抬起头,用他那大智若愚的眼光凝视着慈祥的老妈妈,然后一字一顿的说道:“我当然知道2元钱比1元多,但问题是,假如我去拣2元钱,他们以后还会丢钱给我吗?”

是啊,这位小仁兄看似呆傻蠢笨,不可救药,而那些围观戏弄他的人表面上又何尝不是聪明且精明呢?只不过是自诩且有一些自以为是罢了。

在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犯着这样一个错误:在我们自以为聪明绝顶,将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肆意嘲讽捉弄的时候,其实真正被嘲讽捉弄的往往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聪明人!

  

上一篇:笔会作品集751 下一篇:笔会作品集753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