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杂诗组诗158
百位两汉风云人物纪略(七律230首)(一)
《七律230首·百位两汉风云人物纪略》序
盖闻麟笔纪年,史传未央之阙;骚魂铸鼎,诗承楚些之风。有草上飞先生者,胸罗星斗,手掣云雷,效子长纪传之体,承少陵格律之精。爰以七律二百余章,熔两汉四百载英杰于诗鼎,今将付梓,嘱余为弁言。
观其运斤成风:高祖斩蛇,赤霄腾芒于泗水;武帝策骏,金戈耀日于祁连。留侯帷幄,算尽昆阳劫火;班笔峥嵘,气吞绝域狼烟。至若贾生涕泪,悬屈子孤忠;苏武节旄,立苍茫大纛。或剖心以证日,或裂眦而扶天,皆化先生笔底虬龙,字字皆带霜锷。
尤奇者熔史入律:未央宫月,照见韩彭血痕;铜雀台云,暗度文姬笳拍。赋阿房之焦土,杜宇啼春;描上林之羽猎,雕弓啸月。更以“谗浪吞舟”“白虹贯日”状邹阳之肝胆,“云台烟冷”“麟阁苔深”悲勋烈之尘封。使读者如听未央钟吕,如抚汉墓砖纹。
昔曹子建辩云“文章经国”,陆士衡叹曰“诗缘情绮靡”。先生独辟蹊径:以史为骨撑起嶙峋赋体,以诗为血灌注不朽精魂。二百章星列长河,百余人剑指苍穹。非特平仄协律,实乃以七言铸汉魂丰碑,用八句凿时空隧道。后之览者,当见霍嫖姚箭啸处,犹带先生墨香;马伏波柱立时,尚闻先生吟啸。
时维辛丑春正,后学云上散人谨拜撰于观史庐。
《七律230首·百位两汉风云人物纪略》自序
余本荆楚寒士,耕读传家。幼承庭训,每览《史》《汉》,未尝不掩卷长思,神驰千载。两汉四百春秋,英杰迭起:或帷幄运谋,决胜千里;或裹尸马革,效命疆场;或直笔如铁,青史流芳,皆足为后世楷范。然史册浩渺,今人难穷其奥,遂萌以诗存史之念。
庚子孟春,始构此集。日课一诗,寒暑不辍。每成新章,必稽核于迁固,钩沉于班马。至若霍嫖姚横槊而啸“匈奴未灭”,苏属国啮雪而守汉节孤悬,每吟辄情不能已。盖英雄气骨,乃民族之脊梁;志士风标,实千秋之圭臬。
创作之艰,如涉溟波。论王莽改制,需辨其伪诈与革新;咏子长受刑,既叹其蒙冤之痛,复敬其著述之韧。始悟作史之难,难在直书;咏史之难,难在持平。惟秉中正之心,方可窥其万一。
初稿甫成,瑕疵频现:或韵违典律,或字累句冗;更兼四平头、三字尾之病,杂沓其间。遂逐字研核,数易其稿,虽未能尽善,然推敲之诚,不敢稍懈。
今辑录终成,得诗二百余首。非敢妄称“诗史”,惟冀以七律之体,存两汉英魂。倘读者能因诗溯史,由史见人,继而感怀精神传承,则吾愿足矣。
遥想大江东逝,淘尽千古风流,而浩然正气,亘古不磨。此编本意,岂止为古人传神写照?实欲借先贤风骨,照鉴今人之志也。
主要人物排名顺序
帝王宗室
1.刘邦 2.刘恒 3.刘启 4.刘彻 5.刘盈 6.刘秀 7.刘备 8.刘禅 9.王莽 10.项羽
开国功臣
11.萧何 12.张良 13.韩信 14.陈平 15.曹参 16.樊哙 17.周勃 18.彭越 19.英布 20.郦食其
文武重臣
21.周亚夫 22.卫青 23.霍去病 24.李广 25.李陵 26.赵充国 27.陈汤 28.马援 29.班超 30.耿恭 31.董仲舒 32.公孙弘 33.主父偃 34.桑弘羊 35.晁错 36.魏相 37.陆贾 38.霍光 39.窦婴 40.冯异
后宫女性
41.吕雉 42.戚夫人 43.窦漪房 44.卫子夫 45.陈阿娇 46.赵飞燕 47.赵合德 48.邓绥 49.王昭君 50.马皇后
文化英杰
51.司马迁 52.班固 53.班昭 54.司马相如 55.贾谊 56.枚乘 57.扬雄 58.许慎 59.刘向 60.蔡邕 61.蔡琰 62.张衡 63.王充 64.孔安国 65.马融 66.郑玄 67.东方朔 68.终军 69.邹阳
科技医者
70.蔡伦 71.华佗 72.张仲景 73.淳于意(仓公) 74.郭玉 75.苏耽
名士侠烈
76.苏武 77.张骞 78.黄石公 79.范增 80.虞姬 81.钟离眜 82.龙且 83.朱云 84.冯唐 85.董宣 86.梁鸿孟光 87.丙吉 88.匡衡 89.卓文君 90.陈咸 91.项庄
特殊群体
92.邓通 93.李少君 94.栾大 95.朱买臣 96.淳于缇萦 97.毛延寿 98.韩棱 99.灌夫 100.董贤 101.梁冀 102.张角 103.吕文
序
夫以七律裁两汉人物,非深于诗、精于史者不能为也。荆沙草上飞先生此集,撷取四百载间百位英杰,成诗二百余章,诚可谓“以诗证史,以史铸诗”之双美。今择其精要,详析诗艺与史笔之交融。
一、帝王篇:雄浑与婉约并存
高祖刘邦三首,皆以“斩蛇”起兴,而各具神采。其“卯金刀斩蛇开路”(第6首)以兵器意象串联一生功业,“赤帝斩蛇芒砀中”(第7首)则突显天命所归,“约章立制收秦鼎”(第8首)尤重制度建设。三诗结句“灵犀一点万家通”“民心归处即真龙”“山河重整作皇纲”,由具象而抽象,渐次升华。
武帝刘彻“建元新制破鸿蒙”(第15首)一联,以“剑指山河”对“楼船荡尽”,刚柔相济;“推恩制令藩权解”(第16首)用“解”字精准点破政治手腕;“独奉儒风尊六艺”(第17首)则见文化眼光。其句法多变,或倒装(“剑指山河万里穹”),或递进(“罢黜诸家崇正典”),尽显雄主气象。
二、将相篇:史笔与诗心交融
韩信“胯下曾蒙市井哓”(第32首)用《史记》本传典故;“明修栈道迷秦寇”(第33首)化用《资治通鉴》记载。两诗结句“从来勋业等烟消”“千古英魂恨未休”,前者冷峻,后者悲怆,同题异趣。
霍去病三首皆重边塞意象:“祁连勒石铭功远”(第86首)实写战功,“踏破焉支收劲骑”(第87首)虚写兵锋,“登胥勒石烽烟靖”(第88首)时空交错。其“廿四韶华惊羽化”以道教语汇写早逝,尤见匠心。
三、文士篇:典实与性情相生
司马迁“铁笔蒙冤著汗青”(第125首),“蚕室血凝”用《报任安书》典;“九丘探赜穷天道”(同前)化用《左传》语。结句“万古人寰仰德馨”突破个人悲剧,升华为文化象征。
班昭“汉帙功成倚妙娟”(第130首),“六宫懿范”对应《女诫》内容,“绛帐传经”暗用马融典故。女性学者形象,于“烛影摇红”之温馨场景中跃然纸上。
四、女性篇:柔婉与刚烈交织
王昭君“自请和亲出远疆”(第118首),“青冢”意象承杜甫《咏怀古迹》;“琵琶声咽胡尘远”(第119首)则取《琴操》传说。两诗结句“琵琶声里靖边荒”“长留大义在匈奴”,一重事功,一重精神。
吕雉“铁腕临朝十五年”(第107首),“人彘”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萧规犹守抚民田”(同前)则据《汉书·高后纪》。结句“至今高后庙依然”,以冷峻物象作结,余味悠长。
五、技法举隅
时空压缩:如项羽“鸿门宴主先机误”(第28首),将“宴主”(空间)与“钓誉”(时间)并置,强化悲剧感。
感官通联:蔡琰“胡笳声咽玉门关”(第137首),听觉(笳声)与视觉(玉门)交织,倍增凄凉。
虚实相生:张骞“葡萄初染未央露”(第162首),实写物种引进,虚写文化交融。
史论互见:主父偃“裂土削藩销霸业”(第64首),既叙推恩令史实,又含“狡兔死”之喻。
此集之妙,尤在“诗史互证”:如晁错“七藩兵甲风云变”(第37首)对应《汉书·晁错传》;“东市衔冤”(第38首)暗引《史记·袁盎传》。草上飞先生熟稔《史记》《汉书》,又能以诗家语重构史事,如霍光“废立敢当天子怒”(第89首),将《汉书·霍光传》中复杂政争,凝练为七字警句。
至若用韵之谨严,如卫青“七荡龙城虏阵湮”(第83首)押真韵,暗合“漠南无王庭”之史实;对仗之精工,如董仲舒“火德符应龙易代”(第62首)之天文对政治;用典之恰切,如陈平“盗嫂受金遭诟病”(第61首)引《史记·陈丞相世家》而翻出新意——皆可见作者淬字炼句之功。
云梦散人评曰:昔元遗山【金元文宗元好问】作《论诗绝句》,以诗论诗;今草上飞以诗论史,熔《史》《汉》于七律,陶风雅于寸笺。其诗有少陵之沉郁,义山之精工,更兼梅村【清末吴伟业】之史笔。一卷在手,不惟可览两汉人物之盛,尤得见诗史交融之妙。七律一体,最见功力,而能成此体系完备之史诗,实近岁诗坛罕见之创制。
岁次辛丑仲夏 云梦散人谨识
两汉简介
前汉:前汉,亦称西汉,高祖刘邦起布衣,五年定天下,都长安。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渐盛。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威加四海,儒学独尊,国势臻于极盛。昭宣中兴,继其遗烈,汉室再振。然元成后,朝政渐衰,外戚专权,终为王莽篡位,新莽代汉,然民心向汉,光武中兴,汉祚复延,史称后汉。
后汉:后汉,亦称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重建汉室,都洛阳。明章之治,政局稳定,经济复苏。和帝时,外戚宦官始争权,朝政渐乱。桓灵之世,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起,天下大乱。董卓乱政,群雄并起,汉室名存实亡。至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终亡于曹丕篡位,三国鼎立。
百位两汉风云人物纪略七律230首
1.《王霸赋》并序
盖闻天枢斡运,分两极以垂象;人道经纬,殊王霸而彰名。昔刘项逐鹿,鸿沟划野,岂惟刀兵竞锐?实乃政术殊途。谨铺陈史鉴,比类玄黄,作赋明之。
第一章 仁德之治(阳韵)
泗水亭长,斩蛇肇祥。约法三章,秋毫无戕。咸阳既入,封府库以俟贤良;霸上屯兵,辞秦娥而安黔苍。萧曹运策,非贪金帛之藏;张良借箸,唯冀稷黍之昌。是以收九鼎若拾芥,岂止凭三尺锋芒?
第二章 暴戾之政(陌韵)
楚虽三户,戾气冲坼。阿房炬燃,非为除逆;齐地城屠,实逞凶慝。亚父玉斗,碎于匹夫之扼;虞姬珠簪,染透乌江之魄。八千子弟,尽作异乡之客;廿万降卒,空闻垓下之笛。
第三章 民心向背(真韵)
长安父老,箪食争迎汉旄;彭城子弟,弦歌早怨楚尘。韩侯拜将,岂缘胯下勇身;陈平施计,实察项王寡仁。故知九鼎之重,非恃扛鼎之勣;万方所归,终属解悬之民。
第四章 制度宏规(御韵)
项氏分封,犹循七国故步;汉皇建制,已开百代新矩。叔孙制礼,非饰冕旒之翥;陆贾著书,为明马上之惧。暴政速亡,周室可谕;宽刑久治,尧舜可慕。
终章 大道之辨(东韵)
观夫沛公入关,如月映千瞳;霸王临阵,似雷惊九穹。王业润物,霸功震空;王道养民,霸道恃雄。故炎汉四百,基在除秦苛政;楚祚三秋,祸起恃勇矜功。嗟乎!斩蛇剑可断昆山玉,难及德音一诺;乌骓蹄能踏函谷险,怎敌楚歌千重?
《王霸赋》先韵
龙战玄黄岂问天,鼎移在德不凭鞭。
未央夜火彤云散,犹照鸿门玉斗篇。
2.《王霸辨》
昔者秦失其鹿,群雄竞逐,天下汹汹,黎民荼毒。当是时也,沛公起于草莽,项王兴于江东。一为王道,一为霸道,终以汉兴楚亡,岂偶然哉?观其成败,察其得失,可为万世鉴也。
夫刘邦者,布衣之身,起于微末。入关中,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此其得民心也。萧何、张良、韩信,皆人杰也,而能用之;陈平、周勃,皆奇士也,而能任之。此其得人才也。鸿门宴上,能屈能伸;荥阳对峙,能忍能让。此其得谋略也。三者备矣,故能转弱为强,化败为胜。
项羽者,世为楚将,力能扛鼎。钜鹿一战,威震诸侯;彭城之役,势如破竹。然其刚愎自用,不能容人;暴虐无道,大失民心。范增之谋不用,韩信之才不留。此其失人才也。火烧咸阳,三月不绝;坑杀降卒,二十余万。此其失民心也。鸿门宴上,优柔寡断;荥阳对峙,意气用事。此其失谋略也。三者失矣,故虽强而终弱,虽胜而终败。
嗟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为政者当以民为本,以才为用,以谋为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才为政要,任贤使能;谋为事枢,运筹帷幄。三者兼备,则国可治,业可成。若夫刚愎自用,暴虐无道,虽有强兵猛将,终不免于败亡。此楚汉之故事,足为万世之明鉴也。
《王霸辨》尤韵
逐鹿群雄势未休,王图霸业各绸缪。
但凭英略收民意,方解乌江万古愁。
3.《王霸赋・人心攸系兴亡》阳韵
人心向背定兴亡,约法三章显圣光。暴虐无端焚帝阙,仁慈有度抚民伤。
鸿门宴上机谋远,钜鹿城头血气刚。得失之间天意现,千秋霸业付苍茫。
4.《王霸赋・人才攸关成败》阳韵
卯金斩蟒集贤良,三杰无伦佐汉王。亚父谏言抛血泪,淮阴抱志奉肝肠。
鸿沟划界谋深远,垓下围城计短长。自古英雄多寂寞,唯留青史话凄凉。
5.《王霸赋・人谋决胜兴衰》新韵
运筹帷幄定乾坤,妙算神机御万军。忍耻含羞图伟业,恃才傲物损前勋。
乌江浪卷英雄泪,汉水波扬盛世音。胜败由天亦由己,千秋功罪后人吟。
《汉高帝百字铭》
沛县布衣,隆准龙颜。斩蛇芒砀,赤帜入关。约法三章,秦民乃安。鸿门宴险,霸上师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垓下楚歌,乌江戟残。白登解围,和亲暂安。功人功狗,诛戮韩彭。大风起兮,威加海内。病拒扁鹊,崩逝长乐。庙号高祖,汉祚肇端。
6.《刘邦》东韵
卯金刀斩蛇开路,三约法安邦首功。纳谏堪施绕朝策,任能广聚射雕弓。
鸿门转捩王猷始,垓下围歼霸道终。炎汉洪庥谁与匹?灵犀一点万家通。
7.《刘邦》东韵【孤雁入群】
暴秦失鹿庶民攻,赤帝斩蛇芒砀中。约法三章开汉祚,陈兵十面困重瞳。
未央竟折擎天柱,垓下终销射日弓。莫讶布衣承大宝,民心归处即真龙。
8.《刘邦》东韵
暴敛横征怨望中,芒砀仗剑啸西风。约章立制收秦鼎,陷阵摧锋困楚雄。
鸟尽弓藏悲信殒,歌残宴散叹途穷。庶黎拥戴真天子,炎汉千秋一沛公。
9.《刘邦》阳韵
斩蛇开道卷云扬,赤帝兴兵白水彰。破楚歌残垓下月,安邦策定殿中香。
雄才岂止鸿门遁,大略终教汉室昌。空版投筵泗亭客,山河重整作天纲。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高祖中子,以仁孝闻于天下。继大统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劝课农桑,与民休息。罢肉刑以彰仁德,除连坐而显宽仁。其恭俭爱民,海内晏然,开 “文景之治” 之先河,为汉室盛世奠基,堪称守成贤主。
10.《汉文帝刘恒》阳韵
代邸潜龙德远扬,霸陵虎踞候明昌。缇萦上诉更秦法,窦后垂裳复禹疆。
律去烦苛民戴舜,赋蠲厚重吏循黄。莫疑守业逊开创,治定功成胜武皇。
11.《汉文帝刘恒》庚韵
代国初膺大统惊,宽和仁厚著英名。除刑废肉民安乐,纳谏轻徭国阜盈。
孝感缇萦陈至恳,德施黎庶沐清平。鸿基开创昭青史,万载犹闻赞颂声。
12.《汉文帝刘恒》真韵
韦编布被见淳仁,恭俭温良化兆民。废止肉刑轻罚众,少征田税慰烝人。
亲尝汤药彰纯孝,手诏求言纳谏臣。廿载升平开治世,汉家气象此为新。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承文帝之业,守成而图治。削藩以强中央,平七国之乱;重农桑以固根本,轻徭役赋税。虽用法稍严,然终能守文之德。与文帝共治,海内殷富,黎民醇厚,史称 “文景之治”,为汉武盛世筑牢根基。
13.《汉景帝刘启》支韵
踵武明君守业基,削藩靖乱展雄姿。七王祸起烟尘急,一策谋成鼎鼐持。
重本劝农兴岁稔,轻徭薄赋解民危。文翁化蜀遗风在,更筑汉家全盛时。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爆发七王之乱。汉初,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历经数代,诸侯势力膨胀,与中央矛盾激化。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建言削藩,景帝纳之,先后削夺楚、赵等国部分封地 。
七王祸
吴王刘濞早有反意,借此串通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刘濞征发封国内14至62岁男子,得兵30余万,又与匈奴等勾结。
景帝先杀晁错,望叛军退兵,未果。遂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等率军平叛。周亚夫采用坚壁清野、断敌粮道之策,使叛军疲惫。三月间,叛乱被平定,刘濞被杀,其余六王或自杀或伏诛。经此一役,诸侯国势力大损,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
14.《汉景帝刘启》支韵
七国烽烟裂地时,庙堂独运削藩棋。亚夫细柳军容肃,晁错朝衣血诏悲。
已见文翁兴蜀学,犹闻卜式助边资。景钟未歇承平曲,又报轮台战鼓移。
文翁兴学
文翁,汉景帝时蜀守。见蜀地僻陋,乃选郡县吏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又于成都立学官,招县邑子弟为弟子,免其徭役,学优者补吏。蜀人争入学,文教大兴,蜀地学风比肩齐鲁。
卜式助边
卜式,河南人,以畜牧为业。汉击匈奴,式上书愿捐半数家财助边。帝问其所欲,对曰:“贤者死节,富者输财,匈奴可灭。” 帝嘉之,拜中郎,赐爵田,布告天下。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英武睿智。内强皇权,颁推恩之令;外攘夷狄,遣卫霍征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通西域,凿空丝路。虽穷兵黩武,然拓疆万里,威震四夷,铸就大汉天威,功过千秋,留名青史。
15.《汉武帝刘彻》东韵
建元新制破鸿蒙,剑指山河万里穹。骠骑踏平胡虏帐,楼船荡尽越夷宫。
推恩令下藩权解,对策堂中儒术崇。罪己轮台垂史册,休兵罢战岁时丰。
推恩令简介
武帝时,主父偃献策行推恩令。令诸侯得推私恩,分地封子弟为列侯,归郡统辖。如此,大国渐分,地不过数县,力愈弱;侯国林立,尽隶于郡,归中央。此策不削而藩自弱,消弭诸侯坐大之患,强干弱枝,巩固汉室一统,为千古善政。
16.《汉武帝刘彻》东韵
霸业煌煌贯宇穹,雄韬伟略驭天风。推恩制令藩权解,遣将征胡漠塞空。
罢黜诸家遵正典,凿通丝路拓西戎。纵因黩武留青史,汉鼎威扬四海同。
罢黜诸家,凿通丝路简介
汉武帝刘彻,承文景之治,志在四方。颁推恩令,化强藩为弱邑,巩固中央;遣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拓疆土,使漠南无王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奠定千年思想根基;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贯通东西,远播汉威。虽因连年征战致民力疲惫,然其开疆拓土、宏扬汉威之功,足耀千古。
17.《汉武帝刘彻》阳韵
雄才大略御穹苍,拓土安边定八荒。独奉儒风尊六艺,重开商路接天疆。
祁连雪照将军剑,瀚海尘飞汉使裳。莫道轮台迟暮诏,千秋青史自昭彰。
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高祖嫡子,性宽仁温厚。践祚之初,受制于母吕,虽有治国之志,难展其才。然遵父遗策,萧规曹随,与民休息;除挟书律,开文化复兴之象。惜英年早逝,未竟其业,然守成之德,亦足称也。
18.《汉惠帝刘盈》灰韵
少年践祚运偏哀,虎步难伸困隽才。解禁诗书弘礼乐,曾从商皓避喧豗。
曹参谨守萧何法,吕后潜移刘氏槐。怅望未央秋月冷,桐花凤影没蒿莱。
喧豗huī,纷乱吵闹的声音。
商山四皓简介
商山四皓,乃秦末汉初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隐者。四人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故得名。因避秦乱,隐于商山。高祖屡征不至。后惠帝即位危机四伏,张良献计,惠帝卑辞厚礼,邀四皓出山。四皓辅弼惠帝,助其稳固储位,遂传为千古佳话,亦成隐士参政之典范。
19.《汉惠帝刘盈》冬韵
嫡出承祧践九重,仁柔秉性本谦恭。权倾母后难施政,策守先皇且务农。
解禁书文开气象,依从萧律息兵烽。奈何天不假年寿,未竟宏图付晚钟。
外一则:晋惠帝司马衷简介
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嫡次子。性昏愚,尝闻蛙鸣,问为官为私;及百姓饥馑,言 “何不食肉糜” 。泰始三年立为太子,太熙元年即位。贾后专权,引发八王之乱,他沦为傀儡,被诸王辗转挟持。永兴元年,或为东海王越鸩杀,时年四十八,谥惠,在位十七载,西晋由盛转衰,致五胡乱华之局 。
20.外一首《晋惠帝司马衷》元真韵【进退格】
蛙辨官私乱假真,肉糜惊破帝居昏。九重不恤烝民苦,五鼎空传德政湮。
贾后弄权倾洛邑,愍怀饮鸩丧金门。可怜天质原痴钝,留作千年暗主论。
贾后弄权,愍怀饮鸩简介
贾后即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性酷妒且贪权。惠帝暗弱,贾后趁机专政,诛杀外戚杨氏、太傅杨骏等,独揽朝纲,干预废立。愍怀太子司马遹,非贾后所出,渐成其心腹大患。贾后设计诬太子谋反,幽禁于许昌宫,后遣黄门孙虑以鸩酒毒杀之,引发西晋朝堂动荡,加剧八王之乱,致西晋统治根基动摇 。
光武帝刘秀简介
南阳宗室,性勤稼穑。王莽乱政,舂陵起兵。昆阳之战,陨石助威。持节河北,铜马帝立。诛王郎,收赤眉,平陇蜀。偃武修文,退功臣而进文吏。建武中兴,三雍肇建。察吏治,抑豪强。三十三载,再造汉鼎。
21.《刘秀》尤韵
莽乱倾天汉鼎忧,舂陵龙起复炎刘。昆阳雷动山河势,铜马归心帝业收。
偃甲崇文安社稷,轻徭薄赋解民愁。云台廿八垂青简,光武中兴四百秋。
刘秀简介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随兄刘縯起兵,号曰“舂陵军”。后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光武中兴”。
22.《刘秀》微支韵【辘轳格】
舂陵义举复刘基,四海归心众望依。战阵摧锋平乱世,云台绘像显英威。
中兴光武垂裳治,善政仁风九域熙。一统山河昭日月,千秋德泽沐晴曦。
23.《刘秀》真韵
白水真人起宛洛,南阳旗卷莽军翻。云台将相山河定,铜马归心日月奔。
芜蒌亭前温麦饭,璇玑阁上正星垣。史官漫解赤符谶,犹带舂陵旧战痕。
24.外一首《刘备》支韵
结庐贩履起雄姿,三顾隆中鱼水知。赤壁焰腾曹舰没,益州鼎峙蜀旌持。
永安榻上托孤泪,白帝城头坠曜时。若使孙吴无背约,遐疆终复汉刘基。
25.外一首《刘禅》元韵
乐不思蜀误乾坤,嗣位昏庸负圣言。北伐空遗丞相策,东迁尽丧汉家魂。
锦城歌舞销英气,洛邑笙箫黯国尊。若继先皇兴复志,何教降帜竖谯门。
谯门,城門上用以望远的高楼,亦称“樵门。”
26.《圯桥纳履》新韵
踏破铁鞋机遇逢,忽闻耳畔唤声隆。桥头叟指抛摔履,圯下郎呈敬慎容。
数度淬磨心静定,一编付授语由衷。天书洞悟成良弼,汉祚千秋肇此功。
“圯下” 有二义。其一,读 yí xià,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闲步下邳圯桥,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后世遂以 “圯下” 代指张良,喻贤士际遇。其二,“圮下” 读 pǐ xià,“圮” 训毁坏,“圮下” 指坍塌之处,如屋舍圮下、堤岸圮陷,取其本义。一为用典代称,一为实指崩坏,音义皆殊,不可不辨。
27.《黄石授书》支韵
五日平明桥畔期,皤翁屡试费神思。生徒蚤至诚堪许,黄石真传信岂疑。
三略化裁枰上子,九成筹策笔端时。谷城山觅天书迹,惟有子房天下知。
张良简介
张良,韩相之后,因秦灭韩,于博浪沙椎击始皇。遁居下邳,得黄石公授《太公兵法》。佐刘邦西进咸阳,智脱鸿门。楚汉相争,献烧栈之策,止封六国。运筹帷幄,助汉得天下,封留侯。后弃功名,从赤松子游,辟谷养生,终得善终。
28.《张良》真韵
运筹帷幄旧韩臣,博浪沙中击暴秦。鸿宴巧旋危局解,栈云深锁霸图新。
赤松高蹈辞朱户,下邑奇谋定玉宸。莫道子房形貌陋,从来智圣善全身。
29.《张良》真韵
博浪沙中刺暴秦,圯桥进履妙通神。运筹帷幄三分计,决胜疆场万里春。
辅汉兴刘功至伟,全身远祸品尤纯。留侯美誉传千古,智慧光芒照后人。
韩信简介
淮阴饿夫,胯下蒙羞。仗剑从项,官止执戟。萧何月追,登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列阵,木罂渡军。囊沙壅水,斩龙且首。十面埋伏,垓下楚歌。伪游云梦,钟室罹祸。功高震主,族诛三族。
30.《韩信》萧韵
淮阴年少志凌霄,胯下曾蒙市井哓。登帅台前逢慧眼,陈仓道上出奇招。
连齐破楚兵机妙,背水亡秦剑气骄。鸟尽弓藏君莫叹,从来勋业等烟消。
31.《韩信》尤韵
胯下曾为壮士羞,登坛拜将展奇谋。明修栈道迷秦寇,暗度陈仓定汉州。
破赵降燕功绩著,平齐败楚霸图收。到头可惜身难保,千古英魂恨未休。
吕雉简介
吕后,名雉,单父人,汉高祖刘邦之妻。刘邦称帝后,协助翦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惠帝即位,临朝称制,推行与民休息之策,废除挟书律,促进文化发展。然其为人狠辣,鸩杀赵王,残害戚夫人,大封诸吕,动摇刘氏根基,开汉代外戚专权之先河,于西汉初期政治影响深远。
32.《吕雉》阳韵
汉宫幽处智谋藏,铁腕临朝慑万方。主政安民平乱世,运筹定国挽颓纲。
虽遭非议心难改,终得尊荣位自扬。千古女雄谁可比,留名青史话沧桑。
33.《吕雉》文韵
铁腕柔情浑未分,汉家宫掖起风云。朝堂专断机筹远,帷幄深藏睿略勤。
外戚势张终构隙,宗亲权重始生纷。千秋功过凭谁论,付与青编细酌文。
34.《吕雉》阳韵
冲天醋意斗难量,更俟帝崩乖典常。永巷拘囚舂苦粟,钟宫诱戮害贤良。
鸩亡如意心何狠,彘虐戚姬行甚狂。莫道圣魔分咫尺,汗青载笔罪昭彰。
35.《刘吕风云》真韵
单父迁居近沛津,吕刘结契始逢春。鸿门险象凭姬助,汉室初兴仗戚亲。
女杰才雄安内患,明君图展靖边尘。相携大业空前古,青史长留不朽身。
36.《刘吕大业》真韵
斩蛇开道起烟尘,吕父凝眸议结姻。赤帝挥戈靖纷世,娥眉运智助良人。
升平始见英明主,危难方知砥柱臣。佳偶天成炎汉肇,千秋青史更无伦。
吕文简介
吕公者,吕文,字叔平,单shàn父人也。性豁达,善相术。避仇徙沛,县令礼遇之,豪杰咸贺。高祖为亭长,无资而诈称“贺钱万”,直踞上座。吕公睹其仪貌,奇之,谓曰:“吾相人多矣,未有若君者。吾有女,愿托箕帚。”遂以吕雉配之。后吕雉佐高祖定天下,公之识人明断,实启汉室基业,传为相士佳话。
37.《吕文》真韵
单父迁临沛邑身,风云际会始逢春。双眸独具英雄相,一女能安社稷臣。
敢以娇娥随莽汉,终凭远略傲时人。若非卓识非凡品,哪得威名世代神?
38.《吕文》真韵
避仇徙沛志犹伸,慧目如灯识凤麟。座上亭长惊俗辈,堂前吕叟断天人。
联姻早定兴刘策,助女终成辅汉臣。独悟异相知帝胄,勋名自此永传薪。
39.《吕文》真韵
单父城中吕寿辰,群贤毕至礼金陈。沛公空版偏惊座,俗客盈堂尽逐银。
不见才高唯见利,方知德薄岂知仁。鲁褒论辨通今古,慧眼如翁几辈人?
40.《吕文》真韵
单父逃名避劫尘,沛中豪宴识真人。空函敢诩千金诺,隆准偏惊一席宾。
岂为微时轻许女,终凭慧眼暗窥麟。风云楚汉由兹起,吕雉初逢已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