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4 韩愈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24   韩愈

韩愈:唐代文学与思想的巨擘

韩愈,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24岁登进士第。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的沉浮,屡遭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畏强权,不屈不挠。其散文气势雄浑,风格刚健,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也十分独特,主张道统观念,反对佛教和道教,提倡儒学和人性论。

在文学创作方面,其散文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体裁广泛。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其中《论佛骨表》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逻辑缜密,论点明确;《师说》语言平实清晰,思想深刻感人,结构紧凑完整;《进学解》语言简明扼要,内容丰富详实,结构层次分明。

韩诗也颇受赞誉。例如,《闻梨花发赠刘师命》全诗景美情真,飘逸洒脱,是韩诗短章中的佳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情调郁愤,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在教育方面,他提倡以经为本,以义为主,编写《进学解》等文章改革国子监的教育制度。他的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道统为核心,以人性为重点,以教化为目标的。他认为教化是治理天下之要术,是指用儒家的道德和礼仪来教育和改造人民。他反对武力和刑罚的暴政,主张仁政和德政。

总之,韩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唐**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和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文作品、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叩齿庵

大文豪韩愈因故被贬至潮州。在潮州这片远离京城的土地上,竟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一日,韩愈漫步于潮州街头,偶遇一位和尚,其面貌颇为奇特,尤其是外露的两颗长牙,显得格外醒目,让人感觉很是可怕。韩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了好感,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考虑考虑怎么收拾他,当然要先想办法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回到府衙不久,守门人呈上一个红包,言称是位和尚所赠。韩打开一看,里面既非金又非银,赫然两颗长牙。这对长牙与街头所遇和尚的长牙一模一样。这突如其来的礼物让他惊愕不已,心中暗想:我未曾对任何人提及此事,这和尚何以知晓我的心思?

带着满腹疑惑,韩立刻下令搜寻那位赠牙的和尚。不久,便找到了那位和尚,原来他正是潮州灵山寺内声名远播的大颠和尚,一位学识渊博、修行高深的僧人。经过一番深入交谈,韩被大颠和尚的学识与德行深深折服,意识到自己显然是以貌取人了。相形之下,自己是多么的狭隘与肤浅。

深感愧疚的韩愈,当即向大颠和尚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大颠和尚则以慈悲为怀,宽恕了韩的无心之失。从此,两人摒弃成见,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探讨学问,传播文化,为潮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了纪念这段因误解而结缘,因结缘而建立了深厚友谊的佳话,后人特地在潮州城内修建了一座庵堂,命名为“叩齿庵”,寓意着韩愈最初虽有心“叩齿”,但最终却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不同,收获了珍贵的友情,更成为了后人学习韩愈勇于自省、尊重他人的典范。

设水布

在古老的潮州,韩江悠悠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与人民。江面上,一群放排工辛勤劳作,他们既要扛沉重的杉木,又要灵巧地扎起杉排,日复一日地在江水中穿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他们时常需要跳进冰冷的江水,又迅速爬上岸,身上的衣物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长期如此,许多放排工都患上了肚痛病和风湿病。

为了减轻病痛,放排工们索性在工作时光着膀子,不穿衣服,以求身体能够稍微舒适一些。然而,这样的行为却引起了江边挑水、洗衣的妇女们的不满。她们觉得放排工赤身**有伤风化,便联名告到了官府。官府经过一番交涉,要求放排工必须穿上衣服,以维护社会良好的民俗风尚。

就在放排工们无奈重新穿上湿透的衣物时,韩愈来到了潮州。他听闻了放排工的困境,决定亲自到江边实地考察。韩站在江边,仔细观察着放排工们扎排、放排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深深触动了他。他想:你让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干活儿,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到衙门后,韩立即作出决定,派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在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需在腰间扎一块布以遮羞即可。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了放排工们的热烈欢迎。

这块遮羞的布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潮州的特色,不仅放排工们在使用,连农民们在劳作时也纷纷效仿,将它带在身上作为浴布使用。潮州人亲切地将它称为“水布”。

为了纪念韩的功绩与智慧,潮州人民将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山下的鳄溪也更名为韩江。

性情中人

年轻时,韩愈尚未登上仕途的巅峰,却已拥有一颗豁达宽广的心。他与孟郊、张籍二人相交甚笃,这三颗年轻的心,在文学的海洋里相遇,彼此欣赏,相互扶持。孟郊与张籍,彼时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寒士,生活清贫,名声未显。然,韩从不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他们,无论寒暑,他总是在公卿间不遗余力地赞扬二位的才华,仿佛看到了他们未来光芒万丈的样子。

时光流转,张籍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韩的推荐,金榜题名,步入仕途,获得了应有的荣耀与地位。而韩也随着岁月的积淀,官位日显,声名远播。可令人动容的是,即便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对待朋友的那份纯真与热情却从未有过改变。每当公务之余,他总会邀请孟郊、张籍等人,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论文赋诗,仿佛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共话理想的青春岁月。

韩的性情中,还藏着一份对权贵的不屑与对弱者的深情。在那些权豪势要面前,他从不阿谀奉承,反而以一种近乎傲岸的态度,瞪目而视,将他们视为无物。而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孤苦无依的孤儿孤女,韩更展现出了无尽的温柔与慷慨。他不仅以文字传扬道义,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仁义,先后资助并促成了近十位孤女的婚嫁,为她们的人生点亮了希望之光。

不论是否发迹,韩的家中常常宾客盈门,其中不乏前来求教的后进之士。他对待这些年轻人,如同家人一般,即便自己的生活因此变得拮据,连早餐都难以保证,他也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言苦。

这位性情中人,用他的豁达、真诚与善良,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佳话。在那个时代,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者,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性情中人”,何为真正的君子风范。

吏部开锁

韩愈不仅诗文传世,而且在官场上的作为同样令人称道,尤其是他担任吏部侍郎期间,一改过去的室门常锁为室门敞开。这一大胆革故推新之举,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吏部是负责官员选拔和任命的重要机构,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对于维护朝廷的稳定和权威至关重要。而奇葩的是,吏部的大门常常紧锁,那些满怀希望、等待朝廷选补的官员们,只能在外焦急等候。其理由是,为了防止权势人物通过私人关系影响选官过程,而采取的防范措施。而实际情况是,等待选补的官员们,无法直接与吏部官员面谈,无疑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也为不公与暗箱操作提供了温床。

韩到任吏部侍郎后,很快便察觉到了这一弊端。他深知,真正的公平与透明,才是选拔贤才、振兴朝纲的关键。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开那扇常年紧闭的大门,让候选官员们自由出入吏部,直接与吏部官员交流,使选拔过程更加透明、公开、公正。

面对同僚的质疑与不解,他以一句寓意深刻的话回应:“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此喻意在说明,只要将选拔过程置于阳光之下,让所有人都能亲眼见证,那些潜在的不公与腐败就会无所遁形,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恐惧与疑虑了。

吏部大门的开启,让一股清新的风气迅速弥漫开来。吏部官员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监督与压力,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履职。这一改变,极大地提升了选拔制度的公信力,从而为朝廷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

鸢飞鱼跃

韩愈,这位唐代文学巨匠,不仅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其书法艺术亦被后世推崇备至。

清光绪十四年,时任连州知州的石炳璋,对先贤韩愈就无限敬仰。当他听说邻县阳山有韩愈真迹的秘密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阳山的寻觅之路。石知州此行,是为了寻找并拓取韩亲笔书写的“鸢飞鱼跃”四字。这四个字,寓意深远,象征着自由与和谐,是韩哲学思想的微缩体现。

经过一番周折,石终于在一位淳朴的土人家中,见到了这份珍贵的墨宝。那字迹,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韩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石知州当即决定,要将这份瑰宝带回连州,让它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启迪后人。

于是,他精心安排,将“鸢飞鱼跃”四字镌刻于连州名胜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卧龙石,因形似蛰伏的巨龙而得名,其上刻字,更显古朴庄重。石此举,不仅为连州增添了一处文化景观,也让韩的精神风貌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永恒定格。

数年后,一位名叫何健的书法家,因缘际会之下,也来到了阳山,并在当地人家中再次发现了关于韩愈“鸢飞鱼跃”的故事。何健深感此字之珍贵,遂以楷书题跋,记录下了这段寻字、刻字的佳话:“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这段题跋,不仅是对韩书法的赞美,也是对古文化传承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流转,“鸢飞鱼跃”四字不仅留在了连州的卧龙石上,更被复制到了山东潍坊的十笏园、广东潮州的韩文公祠、广西贺州的小西湖以及肇庆的七星岩等地,成为了韩愈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追求真善美,向往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过马牵山

韩愈这位文学巨匠,被朝廷任命为潮州刺史。当他踏上潮州这片南国的土地时,正值一场暴雨肆虐,整个潮州大地仿佛被无尽的洪水所吞噬,田野变成了泽国,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韩刺史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决定亲自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寻找解危之办法。他披上蓑衣,骑着一匹老马,冒着倾盆大雨,直奔城北。那里,山洪如猛兽般奔腾而下,威胁着整个潮州城的安危。

韩站在高处,凝视着肆虐的洪水,眉头紧锁。他深知,唯有修筑堤坝,方能抵御洪水的侵袭。但如何在短时间内确定堤坝的走向,却是个棘手的问题。韩愈沉思片刻,忽生一计。他命令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其后,每当他的老马踏过一处,便插上一根竹竿,以此作为未来堤坝的标记。

随着韩的马蹄声在泥泞中回响,一根根竹竿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潮州的土地上,它们不仅标记了堤坝的走向,更成为了希望与坚韧的象征。百姓们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对韩愈的敬佩与期待。

当百姓们按照竹竿的标记开始修筑堤坝时,却惊奇地发现,那些原本插着竹竿的地方,竟然神奇地拱起了一座山脉,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城北,将汹涌的洪水牢牢地挡在了城外。洪水退去,潮州城重获安宁,百姓们欢呼雀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潮州城北的这座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竹竿山”,而韩“过马牵山”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说,那是韩愈以他的智慧与勇气,感动了天地,才使得山川为之动容,洪水为之退却。

驱逐鳄鱼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为了纪念韩刺史,人们把韩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梦吞丹篆

韩愈年少时曾做过一梦,梦中有一个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强迫吞下丹篆,旁边还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顿时觉得惊恐不已,随即便醒来了。

醒后,韩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凡。之后得缘见到孟郊,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异人传》有记载,在《龙城录》的记录也较详细,据说韩醒后“笔势非人间书也。后识孟郊,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旁笑者”。

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此梦是韩在受人瞩目之后对人讲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梦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当属鼓励,而非嘲笑。大概是韩愈潜意识中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以至于后来见到孟郊,并与其关系密切后,就很自然地把梦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联系起来了。

误传相貌

北宋年间,文化繁荣昌盛,文人雅士的形象常被绘入画卷,流传于世。其中,大文豪韩愈的画像,则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误传故事。

这段故事还得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起。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其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遐迩。然而,在后世流传的画像中,韩愈却被描绘成了一位面容清秀、蓄有美髯、头戴纱帽的文人形象,这与他实际的体态大相径庭。原来,这画像的主人公并非韩愈本人,而是南唐时期的另一位名士叫韩熙载。

韩熙载,才华横溢,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死后谥号“文靖”,因其卓越贡献,在江南地区被尊称为“韩文公”。这一尊称,与韩愈在唐朝时获得的“韩文公”之名不谋而合,加之韩熙载的画像在当时流传甚广,题词清晰(韩文公像),就因这巧合,被后人误认为是韩愈的肖像。

事实上,韩愈身材肥胖,胡须稀疏,与画像中的翩翩公子形象相去甚远。但在历史的传续中,这种细节往往容易被人们的主观意象所忽略。尤其是在韩愈被尊为儒家先贤,配享孔子祭祀之后,各州县孔庙纷纷绘制韩愈像以供祭拜。这种误传的形象绘制,就让韩熙载的画像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成为韩愈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代表。

直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这一误传的经过,才使得这段关于韩愈“误传相貌”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了文化史上一段饶有趣味的插曲。

风流成性

韩愈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更因私生活中的一段风流往事,留下了令人唏嘘的传奇。这段故事,源自宋人陶谷所著的《清异录》。

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思想家。光鲜的文学成就背后,韩愈的私生活却充满了争议。据载,韩愈性格豪放不羁,家中妻妾成群,生活极尽奢华。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性功能日渐衰退,成为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重振雄风,韩遍寻良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古代的壮阳药上。而这些药物中多含硫磺等有毒成分,长期服用,对身体伤害极大。韩虽心知其害,却难抵挡重振雄风的诱惑,于是开始尝试各种方法,企图在享受风流的同时,也能保住性命。

某日,韩听闻了一个奇异的偏方:将硫磺研成细末,喂食给公鸡,待公鸡长大后,再食用其肉,这样,公鸡便能先吸取硫磺的毒性,而人在食用公鸡后,则可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韩愈听后,如获至宝,立即付诸实践。

起初,这一方法似乎真的起到了作用,韩感到自己仿佛重获新生。妻妾们也因此对他更加顺从和崇拜。然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硫磺的毒性在韩体内逐渐累积,终于引发了致命的后果。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终因服用过量硫磺而“终致绝命”。

韩的这段风流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也警示着后人,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退之投书

韩愈,这位文坛巨匠,不仅以笔为剑,批判时弊,更因一次意外的华山之旅,留下了“退之投书”的千古佳话。

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韩愈与几位友人相约,共赴华山之巅,领略那“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壮丽景色。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对华山的美景充满期待。然而,当他们终于攀至山顶,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周悬崖峭壁,云雾缭绕,险峻异常,仿佛一步之差便能坠入万丈深渊。

韩望着这突如其来的险境,心中惊恐万分,意识到自己可能已陷入绝境,无法再迈出一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颤抖着手,写下了一封遗书,寄托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留恋。随后,他发狂大哭,泪水与风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华山之巅。

幸运的是,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救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韩从绝境中救出。

多年后,一位来自山西的百岁老人赵文备,偶然间游历至“韩退之投书处”。他听闻韩的这段逸事,不禁感慨万千,遂大笑不止。在老人看来,韩愈的惊恐与哭泣,或许正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深刻体验,而他自己,历经百年风雨,早已看淡生死,笑对人生。

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哭一笑的传奇,便在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诗人李柏,在登山至此,面对这一哭一笑的遗迹,又表现出了另一种心态。他既不为韩愈的哭泣所动,也不为赵文备的笑声所染,而是独立岭上,长啸一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韩的“退之投书”,不仅是一次意外的冒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与生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与选择,而真正的勇者,是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笑对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咏韩愈十首

为政为文是大家,贤明质朴斗风华。

文章百代传千古,政誉昭昭实可嘉。

吏部官门紧闭时,贤愁民怨满城池。

一将开锁光明至,重振朝纲展靓姿。

初到华山历险途,心惊肉跳立投书。

千年遗事成谈笑,生死关头洋相出。

官门深锁阻贤途,一改陈规正气扶。

公正公开除利弊,清明清政吏民舒。

潮州任上遇洪灾,过马牵山妙策来。

竹杠一标龙脉现,乡民载舞乐开怀。

韩江水布传佳话,辛苦劳工得慰怀。

勤政亲民民爱戴,山溪名易颂良才。

孟张年少便英豪,志趣相投情未抛。

权贵面前无媚骨,仁怀善政美情操。

初到潮州遇大颠,长牙奇丑意难欢。

曾思叩齿传佳话,开放包容结美缘。

真迹难寻遍地寻,鸢飞鱼跃见文心。

卧龙石上留瑰宝,激励后人慕诤臣。

韩公画像误流芳,熙载容颜巧借光。

时越千年真相见,梦溪出笔话沧桑。

  

上一篇:23 韦应物 下一篇:25 柳宗元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