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随笔分类小集 > 古稀回忆小集 > 详细内容
古稀回忆(31—40)
发布时间:2025/1/29  阅读次数:43  字体大小: 【】 【】【


古稀回忆(3140

  

31、乡村冬日里的阳光

32、老家的草房子

33、程老师

34、冬至

35、老酒虫

36、腊八节

37、感谢贫穷

38、杀年猪

39、过年的习俗

40、上供

    

31、乡村冬日里的阳光

我喜欢暖阳,尤其是冬日里的暖阳,懒懒的在墙角晒太阳,一股股暖流袭遍全身。此时全身都是温暖舒适的。城市的阳光很凌乱,也不多见,都被高楼吸引住了,要找阳光,不是太难。于是想起家乡冬日里的阳光,真的很暖。

小时候,不上学的时候总是起得很早,不是为了看日出,而是吮吸乡下的阳光。在乡村冬天里,只要阳光充足的日子,就要出去走走。沐浴在乡村冬天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乡村冬天里的阳光。早晨,出升的太阳普照在乡村辽阔的大地上,远处近处田野道路村庄树木一片金黄。中午,一大群人在阳光下的墙根里晒太阳,有时几个人在一片空地上玩着游戏,大概是玩四角或者扔沙包或者其他的叫不清名字的,来来回回的,大家的兴致很高。

那个时候,只要不是星期日,不是假期,我们也是照样迎着朝阳去上学的。书包是破破烂烂的,有的没包,是买东西不要的塑料袋。书也不是太多,仅仅有几本课本。书包里有几本作业本,每天都在我的大跑或者小跑中丢三落四。

那个时候,起得很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离学校二里地不到,但是上学的时候要叫好多人,隔壁的柳花、村头的虎子,西院的石头、二丫。就这样,往往五点十分起床,到七点才能出发。一路上说说笑笑,快到学校的时候,太阳才出来,暖暖的照到人身上,格外舒服。

到了班级,还没做好,就听到有人念书的声音。老师是位小姑娘,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们听不懂,总是觉得老师讲得怪怪的,我们背地里叫她蛮子,但心里一直很是尊敬她,只要她一到班,同学们都格外的安静,即使最调皮的学生也不例外。老师总会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有的是明媚的阳光,在阳光下晨读该有多好。可惜老师住在县城,要八点多才能到学校,所以上课之前我们是一个劲的乱疯,跑前跑后,忽左忽右,就是最用功的学生此刻也是小手拍得山响。不花钱的热闹谁不喜欢看?只有老师一到,班级里才恢复正常的秩序。老师总是会点头赞许道:咱们班的学生真听话。

  晌午的时候,太阳开始使劲了,大地更暖了,我和小伙伴们便高高兴兴的往家里赶。此时,阳光充足,我们一会儿走,一会儿跑,一会儿走迷藏,半个小时的路我们能走上一个小时。那个时候父母也很忙,谁也不会找谁家的孩子,只要晚饭的时候见到孩子就成。

夕阳斜挂在树梢,飘逸袅袅,营造着美丽的冬日黄昏,夕阳的光芒给大地披上了蝉翼般的光彩,装饰着红蓝色的天空,留给天空一片灿烂。此情此景,总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此时的我想起了儿时随祖母观赏夕阳的情景,祖母习惯性地右手打着眼罩,左手牵着我的手,一老一少观夕阳,沉浸在美丽的黄昏里。

  

32、老家的草房子

小时候家在农村,住的都是草房子。三间草房,全家人挤在一起其乐融融。那个时候,一家人在一起,说不尽的悄悄话。

我那时候刚上小学,除了上学,就在草屋里玩耍。其实现在想起来,草屋其实很舒服,冬天暖和夏天很凉,记忆中一到夏天,就很少到屋子里睡觉,我和父亲总是拿一个凉席,外加一把蒲扇,到村头大树底下乘凉。树底下人很多,都是老爷儿们,也有段子手,有的时候你讲个故事,他侃个大山,也有的唱唱戏曲,乡里乡韵,特别有味道。

特别喜欢那样的夜晚。睡不着,就下地听昆虫的鸣叫,有的时候居然偷偷的溜到瓜地,不是为了偷瓜,而是贪看月下瓜秧子尽量往前延伸的样子。我们常常用手比划,今天多长,昨天多长,明天多长。白天的时候,父亲不让我上瓜地,怕我们踩坏秧苗,到了傍晚,瞅大人们发出鼾声,我们都来到自己的瓜地,看着瓜儿疯长,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我喜欢农家生活,地里趁父亲不注意,我自己种了好多菜,比如南瓜豆荚茄子黄瓜。我喜欢栽小树苗,喜欢栽菜苗,喜欢浇水,喜欢秧苗拔节抽穗的过程,我喜欢天天围绕瓜苗浇水的感觉。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是愉悦的,哪一天不去溜达,心里就格外的不舒服。

农村是个大花园,也是个大菜园。每天都有清风,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喜悦,走在菜园里,身心都是轻盈的。提着水走在菜园里,看着青青的菜叶子上泛着的水滴,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

菜园很近,有的时候就在草屋门口,农村到处都是土地,草屋四外都是篱笆墙,小的时候,篱笆墙里种的都是大葱黄瓜茄子。那时候最乐意的就是拿本书追赶鸡鸭,怕他们啄坏了自己的菜苗。邻家的院里有一棵红枣树与老桃树,每到花香飘过结果实时,总爱借邻家矮墙牵果枝,偷几个尝味后,分享给小伙伴,待邻家摘完送来时,总爱藏在门旮旯处,害怕人家讨上门来;草屋的门前,有一个大柳树,长得象天上的飞马,玩耍时,总让大我几岁的玩童占着,可我也总想骑上,当一个天空中骑马的牧羊人;有一次,我爬上去,不小心滑落下来,一屁股坐到地上,嘴里忍不住呻吟,可是过一会儿就停了,毕竟农村孩子没有人惯着你。

草屋的油灯,也装着我深深的思念。我的奶奶是一个做衣服的好手,尤其是她老人家剪的鞋样,个顶个都是值钱的货色。村子人都夸奶奶手很巧,说象是画上的一样。每逢过春节时,就看到老人在油灯下,正赶着缝扣订衣,给我一个开心的春节新衣服。

草屋的情怀,也有幻想。在上小学时,村子里人家都是草屋,村子里学校大多也是草屋;在那个年代,没有书看,晚上放学后,几个小伙伴,便在草屋子旁边做游戏,什么老鹰捉小鸡,老鼠钻猫洞就到处捉弄人。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孩子真幸福,很少有熬夜学习的。

岁月逝水,东流去,一叶千绿,终有归。人生总有一天还是要到自己的草屋里去看看,不管自己到底如何,去品味一下农村,感受自然界的田园风光,还是着实有一番味道。一衫草屋,一根情,一片红叶,坐春秋。人在清风弄清袖,何惧它西风狂摧,晚年落寒风,风蚀残花已成泪,常思桃园煮红绯,纵使它,夺魂落叶化尘泥,也是星月琴声,字句笑它万里风。莫说,晚年煮书,无心志,且听,老骨雪上坐梅枝,只吟得,一书花开鸟噙枝。

  

33、程老师

初中上了两个星期,班主任换了,一个叫程万义的走进班级。校长说:这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新班主任很怪,有时会无声无息的走到你身后,看你到底在干什么;有时会站在窗户边看着你,看你是否认真听课。班里同学都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班主任来训话。一扫班主任的影子,大家都是抱头鼠窜。

为何大家这么怕程老师,因为老师与众不同:

其一,心老人不老。老师是个五零后,人不算大,可是思想却很守旧。程老师衣着朴素是出了名的,那一件黑色的外套经常出现,当然很是整洁。程老师不仅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而且对我们的女生也格外关照。到了夏天,女孩子不仅不允许穿裙子,甚至短袖的五颜六色的衣服也不准进入班级。当然了涂脂抹粉更是不允许。刚开始大家说他老古董、老封建。后来我们才知道,老师这样做,主要是怕我们盲目攀比,可惜当时居然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

其二,爱运动。别人都说班主任是学生的影子,我们班自然也不例外。程老师喜欢运动,踢足球打篮球,操场上程老师风风火火,自然同学们也热衷健身。操场上,我们跟着程老师的步子,一步一步的往前赶,现在大多数同学,跑了四圈步,从来不带吁吁气喘的。

其三,乡音浓厚。程老师讲课家乡话浓厚,当然最近也在努力学习普通话,可能是因为才学,所以非常的不熟练。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会儿泌阳话,一会儿普通话,搞得学生摸门不着。最出乎意料的是程老师居然上一句普通话,下一句泌阳话,跳转速度之快,让人忍俊不禁。

有时程老师会在班级里批评那些“顽固分子”,看,这不,他还在批评呢。当然老师的泌阳话很地道,他说:“我告诉你,你再不好好学,我就砍你两耳巴子(当然是吓唬)。”

这就是我的老师,曾经我们班是比较差的一个班,经过程老师的管理,班级的成绩蒸蒸日上。感谢程老师,你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一个热爱运动珍惜生命的好老师,一个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好老师。

  

34、冬至

冬至这天,应该是这一年里最冷的开始或是更冷的继续。从这天开始便进入到“数九寒天”。

记得小时候,每逢冬天最冷的时候,地上便长出了很宽很长的裂缝,连电线杆子都嗡嗡地响。初冬的积雪捂在田野上,整个冬天都不曾化开。堆雪人、打雪仗便是放学或课间玩耍的乐趣。

那时的冬天很冷,冷到穷尽家里所有衣服都加到身上也不足以御寒。冬天的手冻的象胡萝卜,棉手套与棉帽子便陪伴着度过整个冬天。

冬天河里的水结成了大冰块,地里的土便也冻的没有可取之处。先是河里冻住了船,继而便是地里冻住了仍然辛勤劳作的农民。

人们回到屋里,生起冬火,任凭听着窗户外边狂风怒吼的呼啸,这才意识到严冬的到来。白天,只有拴在南墙向阳处的老牛,粗粗的喘息着,一口口的草料,从咀嚼的嘴里倒刍上来,又悠闲自得的咽下去,一遍遍地重复着一辈子都没改过的动作。夜晚,北风呼啸声中,偶尔夹杂着冻得打颤的狗叫声,更显出冬夜的凄厉与漫长。

现在的冬至倒象是换了一个季节,好象这冬天与这冬至无关一样。阳光明亮与绚丽,没有风吹的白天,倒有几分让人回忆起春天或仿佛仍没过完的秋天,这是一个应该最寒冷而偏偏最暖和的冬季。

真不知应该是为这没有“冬至”的冬天感到喜悦,还是担忧, 因为俗语说:“该冷不冷, 不成年景”。

  

35、老酒虫

在我当民师的时候,村里有位老者,人唤老酒虫。年近八十,鹤发童颜,小酌不辍。而且有人说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光喝酒不吃饭,早上起来,先弄两大杯漱漱口,下午晚上接着喝。老者八十岁以后,却滴酒不沾了。问之,老者答曰:不敢饮了,不为别的,害怕伤身。

我有疑惑,这位老者,昔日有名的喝遍全村无对手,今日为何如此低调。是老者酒量今不如昔,还是家人不让喝。一日,在村旁遛弯,正好遇到老者与人对弈,老者棋高一筹,凡与对弈。莫不大败。我是个不喜欢对弈的人,不过那日却喝了两口,脸有些发烧,正好老者没有对手,便坐在老者对面,请求与老者对弈。或者看了几本象棋残局,居然象模象样的摆弄起来。久闻老先生是个中老手,不过那日,老先生并不妙。当时似乎是死棋,只见他他皱眉看着棋看起来老先生败局一定,见他紧咬嘴唇,脸上渐渐渗出汗滴。

这让他有些伤脑筋,举着棋子摇摆不定,时而将棋子放在牙见咬上一咬,却始终想不出破解的方法。

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不经意间瞥到了棋盘角上的雕花,然后拿起身边的酒葫芦,轻轻地喝了一口。

真的是不可思议,眨眼之间,老先生大车到底,这边的大车又对着老将,而且过河卒子一路向前,直抵老巢。居然我没有破解之法。我赶紧抱拳拱手道:老先生技高一筹,让人佩服。

哪里哪里?承让了。

看着老先生,我非常好奇,连忙问道:老先生,不是说你不喝酒了吗?

啊,是呀。

可,你这酒壶里……

老者笑笑,你说的是酒壶吗?那不是酒,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喝白开水。

这是为何?大酌伤身,小酌怡情。只要不过量,喝酒还是不错的。

现在这酒,表上名酒的多如牛毛,什么省优部优,其实不过是欺世盗名。好多酒都是酒精勾兑,甚至是工业酒精。商家只知道骗去他人财物,实在可恨。前天一位兄弟喝过酒,牙根紧咬,口眼一闭,嘴边流涎,上了救护车,再也没醒来。想想以前一斤二斤喝下去,就是大睡一场,真的痛快。现在怕了。不是没有酒量,而是怕喝下去醒不过来了。

不喝酒,有瘾怎么办?开始难受,后来习惯了也就很平常了。早年我喝酒经常杀通关,现在看看酒桌上的年轻人,那个猛劲,着实厉害,老伴说跟我小时候差不多。不过看看身边的喝酒出事的,就感觉还是戒酒好,不过这白开水清汤寡水的,没有味道。那时真好,可惜现在找不到了那种兴致。

后来再也见不到老者了,有人说老先生已经作古,他的孩子说老先生不喝酒难受……

  

36、腊八节

今天是农历腊八节。

小时候,每到腊八,母亲总会煮上一锅腊八粥,麦仁、肉沫、葱花……香香浓浓,热气腾腾,氤氲出一碗人间烟火。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童谣。我们老家腊八粥叫“糊涂”,也有句俗语“有钱没钱,吃了腊八糊里糊涂过年”。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前一天,我和父亲就背着当年收的新麦子到河边,给麦子褪皮做麦仁,麦仁是腊八粥的主要食材。要做麦仁的麦子必须得洒上盐水在屋外冻一休,这样为了使麦子更快更好的脱皮。

我们背着麦子来到河边,选一处干净的冰面,用斧头在上面凿一个深约20公分的冰窝窝,把拌过盐水的麦子倒进去,再用一人多高木把手的圆形石杵在冰窝窝里面反复踏舂,麦子和冰窝窝里的冰渣混合,麸皮进一步软化脱落,第一遍舂过后,将麦子倒入簸箕中,反复掂簸箕,脱落的麸皮随着风飘落,再将第一遍的麦子倒回冰窝窝,进行第二次踏舂,经过两次,麦皮全部脱落,将舂好的麦仁带回家再经过清洗就可以开始煮麦仁了。

回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取一些腊八冰带回家中,放一块在院中的果树上,说是透过腊八冰的融化过程可以看下来年的收成,此外还要给家中的猪、鸡等家畜也喂一些,祈福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腊月初七傍晚,母亲开始在灶火(厨房)的大锅台上烧水煮麦仁。这一大锅的麦仁什么调料也不放,麦仁里少不了放一些宰杀好的年猪肉,有的地方也放一些牛羊肉。大火烧开后,用文火进行焖煮,香喷喷的麦仁要经过一晚上的焖煮,肉和麦仁交融,也算是在过年前开开荤了,这一大锅的麦仁可以让一家人吃到年三十。

腊八这天,早晨起来就可以吃腊八粥了,母亲拿出家里的炒瓢,把头一天熬好的麦仁按照家里的人数舀到炒瓢里,放入盐、花椒、姜粉和大茴香等调料,要反复的翻搅,出锅前还要撒一把翠绿的小葱花。这时候,屋里弥漫着麦仁的浓香。每到腊八,麦仁粥香把年味熬得越来越浓。腊八粥熬好之后,要洗手焚香礼敬祖先,之后开始馈赠亲朋好友,并且一定要在上午送出去,最后才轮到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余,是个好兆头,寓意年年有余。“腊八粥吃不完,吃了便是丰收年。”腊八粥不浪费,教育孩子爱惜每一粒粮食,也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庄稼长得好,获得大丰收,有个好年景,更是对明天的一种企盼。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至此,人们购年货、炸馍馍、打扫卫生,一直到正月都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

老人们说,一直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吃了炒大豆,才能把吃腊八粥后糊涂了的脑袋崩醒,为一年的春节画上一个句号。二月二过后,人们又开始忙忙碌碌,为下一个腊八、下一个春节勤劳耕作。伴着飘舞的雪花,腊月又到了。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前后,农村便开始杀年猪,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腊八这天自然少不了腊八的麦仁,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吃了腊八的麦仁,会把脑子糊住,就开始把一年辛苦攒下的钱拿出来,大手大脚地购置年货,准备过年了。

节日的意义,是要让我们记住庸常生活中,那些温暖的碎片。人是由记忆组成的,一味向前奔跑,会让生命变得单薄。

往事总免不了被遗忘,节日就像五彩斑斓的画笔,在人生日历中画下一个醒目的圈,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旧人旧事,不要忘记曾经的自己。

今日腊八,如果你有闲暇,喝一碗粥吧。在寒冷的冬日,让灵魂滚烫起来。

2025.1.7(农历乙巳年腊月初八)

  

37、感谢贫穷

贫穷从来都不是弱者的代名词,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如果扔一个馍头子,父亲是狂揍不止的。因为贫穷,夏天很少吃鸡蛋,只有在割麦子的时候,偶尔在父亲吃剩的蛋壳里,在认认真真的搜索一下。虽然日子过得艰苦,虽然全家好多人挤在三间房子里,虽然一到夏天,从来没在家里睡过,都到大树底下乘凉。但那时一有机会就看书,看到父母累就知道下地干活,只要自己有空,自己就想着贴补家用。

因为贫穷,所以节俭。我不是一个爱挑剔的人,就像吃饭,从来不喜欢浪费。农村人,过惯了苦日子,因此贫穷才是我的本色。

因为贫穷,注定了生活不能张扬,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农民知道挣钱不容易,那是汗珠子掉八瓣才挣来的。因此,后来参加工作我不怕加班,不怕出力,我希望别人尊重我的劳动,因此我就更加卖力的工作。

因为贫穷,所以就希望提高自己。我喜欢读书,一直到现在。我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当然不是说钱财,而是内涵。

从小我就是一个丑小鸭,因为长相老,跟别人在一起,别人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汝师毕业后到汝南一小工作,组织了一个合唱队,有位学生回家后跟其母亲说:“那个老头儿指挥的还真不错。”他母亲也是本校教师,听他儿子这么一说大笑起来。后来又跟我和办公室的同事说了此事,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更有甚者,竟有人问我孙子上小学了吗?我苦笑不语。貌丑就要多读书,因为贫穷,我知道,多读书的人,总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

贫穷的人会想办法,你看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又改嫁,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一个人躲到破庙里读书,天寒地冻,他早起熬了一窝粥,中午把粥化成好几块,尽管如此,还是不忘读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贫穷从来都吓不倒有志气的孩子,如果你的家境不如别人,就不要在吃穿上和别人比,坚强起来,和别人比学习,比干劲,比努力!

  

38、杀年猪

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就去看人家宰猪,一帮顽童们聚拢着围在四周看,有时就被宰猪师傅手中的尖刀吓得往后躲闪。

那时候,生产队里养的猪好像长得都不大,而且瘦,加上黑色猪较多,更加觉得猪很可怜,尽管猪被从圈内捉上来时,吓得“嗷嗷”叫,狠心的宰猪师傅还是一刀便结束了它的性命。

宰猪师傅在结束猪的性命之前,先得由几个半大小伙子帮忙把猪给架到一块大板上,把猪头伸到板的外面,下面放一只瓦盆子,是用来接血的,宰猪师傅先在盆子里抓一把盐,说是只有这样猪血才能凝固的快。

一切安排就绪,师傅把一把明晃晃的又尖又细的刀掂在手里,他把猪嘴捏住,使劲往后推,然后顺着脖颈下面用力一刀捅进去,血立刻顺着刀口涌出来,流进下面的盆子里,起初猪还在尽力嚎叫,随着血流的迸溅,猪的叫声逐渐减小,以至于后来终于停止了叫声,头也慢慢无力地低垂下去,宰猪师傅好像也松了一口气,把叼在嘴上的杀猪刀拿到手上。

宰猪师傅为了把猪毛褪干净,先要在猪的一条后腿上切开一道小口,然后用一根一米来长的铁棍顺着小口慢慢插进去,在猪皮与肉之间翻来覆去的钻出十几条洞来,把铁棍抽出来丢到一旁,又抓起猪腿来,用嘴对着刀口往猪身上使劲吹气。

等到气吹完之后,刚才还很瘪瘦的猪,这时已经浑身浮肿般的涨了起来,宰猪师傅习惯地把手往烧水的锅里试着摸一把,看看水的温度是否合适。

经过冷水与热水的掺兑,水温正好了,宰猪师傅会和其他人一起把猪抬进大锅里,这时的猪早已经没有了半点知觉,任凭人来摆布,“死猪不怕开水烫”,这句话说得似乎特别贴切。

猪在热水里被宰猪师傅翻来覆去的折腾了几个来回,等到用手一抓,一绺猪毛应手而落的时候,师傅便用一只刨子一样的铁家伙,顺着猪的身体上下刮起来,随着宰猪师傅的动作,不一会儿,一头黑瘦的猪,便成了雪白的肉猪了。

毛褪干净了,宰猪师傅先用刀子把猪头剁下来,然后再把膛划开,取出肚中的肠、胆、心、肝、肺堆放在一旁,看到被吊起来的肉猪,我们都巴不得早点儿分到猪肉,解个嘴馋。

听宰猪师傅说:宰猪这个活儿也是一门技术,比方说:褪猪毛,水烧得过热容易把毛烫“死”,水烧不开则褪不下毛来,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定的火候。

  

39、过年的习俗

不知不觉间,今天已经年二十八了。猛然觉得,在城市过年,居然没有年味。虽然灯笼也挂上了,春联也写好了,可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有时觉得,自己虽然空长了一岁,居然活得浑浑噩噩的,好像没有什么成就,似乎是虚度了光阴。

过年该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摒弃苦涩的记忆和无聊的苍白,甩开怨恨情愁的羁绊。可是在这普天同庆的气息里,我找不到一点新鲜感。幼时的记忆却分外的鲜活起来。

幼时,我整天盼望过年。可能就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不过看到她们整日抱着手机,又不像我小时候。那个时候,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我们一大家子坐在锅灶旁边,妹妹烧锅,有时是奶奶,妈妈负责做年货。有的时候,忙起来,妹妹们负责打下手。奶奶是照例不让我们多说话的,说厨屋只能她们达人才能进。你们小孩子不要说话,怕得罪了灶王爷。

吃饭的时候,妹妹问奶奶谁是灶王爷,奶奶把筷子举起来要打她的头。看妹妹一脸虔诚,就说:做馒头的时候,如果你说话,就是对灶王爷不敬,那么灶王爷就会让咱们家的馒头不发。馒头不好吃。我笑着说:奶奶,你这是迷信,哪有灶王爷?至于馒头发不发,与灶王爷没有关系,那是冬天太冷的缘故。

奶奶不信,说你这小混蛋知道什么。我也不知道听谁的,只是只要有吃的就行了。过年了,只要不多说话,饭是每天都有好吃的,衣服也添新的,说上人家拜年有面子。

喜欢看爸爸妈妈包饺子,我有时也想包,可妈妈不让,说我太笨,饺子都包不好看。有时我赖着不走,喜欢闻饺子馅的味道。那是酱油拌过的芹菜大葱肉丝,和零星散着的鸡蛋。这是我春节最好的美味。我们吃起来依然是那么的津津有味,依然是那么的回味无穷。而现在,即使是山珍海味作馅,却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不胜当年的美味。

天蒙蒙亮,我们就从被窝里拱出来,慌忙跑到厨房给妈妈拜个早年,希望得到零星的回馈。可妈妈不让,说要先给奶奶和爸爸磕头。奶奶因为年龄大,就在床上不起来,只要别人去磕头,她就说:我在床上别拜年了,这时候磕头不算。不过对于自己的孙子,她总是起来。微笑地看我们翘起小屁股像鸡啄豆般通通两下,叩得结结实实。这时候她脸上都是花儿,笑着说孩子们给你一块钱,那个时候鸡蛋才两角一个,一元买的食盐够一家吃一周。我们把钱攥在手心,然后兔子似的跑开了。见人就炫耀磕头的赏钱。

大年初一的早上,爸爸先放开门炮,把屋子外面的拦路虎拿下。然后我们开始到各家各户捡鞭炮。然后回来放,算是我家放的。玩一会后,我就上长辈的家里拜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一个叩头,一个红包。我不在乎红包的多少,而在于这份喜悦。给长辈拜年,都是实实在在的,叩得有时候馒头都是包。而大人们给长辈拜年,则是逢场作戏。打打哈哈就过去了。我认为,大人最会骗人。因为红包有时是空的。当大人们在一起喧天喧地的聊起家常事,我就趁机溜走。回家将红包交给母亲。妈妈总是小心翼翼将钱叠整齐,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妈替你攒着,明个儿开学凑凑学费”。我默默点点头,心里踏实好多。

到了晚上,父亲便邀请了几个好哥们来家里喝酒,一坐一大桌子,饭菜虽然没有几个,可是喝酒往往能从三四点钟喝到夜里十一二点,这个时候大家陆续都睡着了,只有父亲还在和几个好哥们仨仨六六的吆喝着……

  

40、上供

少年时年节就是任意玩耍的时节,反正只要有好吃的就把一切都忘掉了。

每逢过年时,除了拜年以外,另外的诸如祭祀、上供之类一概由父毌操办,而自己则袖手旁观,犹如局外人一般。

外屋的北墻上悬掛了一張图纸一样的家谱,那是父亲用蝇头小楷恭恭敬敬地誊写在上面的,並且两边各有一幅竖联,上联是:祖宗德重千古颂,下联是:子孙孝贤万代传,橫批是写在镜子家谱的上面:慎终追远。

年三十这天,上供的时刻到了。农家祭奠祖先,就不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得那样隆重而繁琐:“这是鲁鎮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迊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煮熟之后,橫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上供时,馒头、饺子、干鮮果品是少不得的,筷子也不是插在上边,而是象征性地摆放在桌上,以供祖先们自己走下來享用。

父亲把香烛点上,香头上的烟雾袅袅升起,然后父亲恭敬地把三柱香插在一个古色的香炉里,里边都是积年沉淀下來的香灰,然而却很松软,这时只听父亲轻声地说:“都过來给老祖宗磕头罢”!父亲带头第一个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看到父亲滿脸的虔诚,连起立都觉得费力的样子,我的心不禁颤慄了一下。

第二个磕头轮到的应该是我,我学着父亲的样子肃穆作揖跪了下去,虽然说以前过年也总是在这张供桌前下跪叩头,但这次我觉得比起从前來心里要恭敬很多,也许是面前的这张图纸暗示我:不知多少年后,我也要“跃升”到这个位置上去,而在每年的这天接受后代们跪拜的原因之一。

按照习惯,年夜灯是不灭的,所以照得所有屋子都灯火通明,外屋的香烛依然旺旺地燃焼,母亲待一会儿就就起身到外屋巡视一遍,好像只有她亲自看着才放心。

午亱时分,远近的鞭炮似乎在同一时间里炸响,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外间屋內的香气正在弥漫着,扩散着……

上一篇:古稀回忆(21—30)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