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01 守本分种田世家 赊湾街父母开店
远离泌阳县城西南25里有一远近闻名的老邱洼村,处于唐(唐河)、桐(桐柏)、泌(泌阳)三县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带。旧社会,这里土匪横行,地主霸道,是出名的土匪窝,老百姓吃尽了苦头。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百姓们满以为该过上平安日子了,谁知四乡八堡的土匪又猖獗起来。他们白天隐蔽,夜间出来活动,每天夜里都有三五户人家遭到劫难。听说不少土匪也是穷苦人出身,他们是生活所迫被逼上“梁山”的。他们受土匪头子的支配,进了这一行又身不由己,还得向土匪头子“纳贡”。“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千年古语对于这些土匪来说就不能对号了,他们有的专吃“窝边草”,因为熟悉窝边的情况。
听老人说,我家就先后三次遭到抢劫。这样的家庭本来就勉强度日,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抢劫?大爷一气之下躺在床上就再没有起来,支持了十几天就去世了。
时隔三个月,三爷也含恨离开了人世。血气方刚的四爷实在忍受不住了,可也想不出有用的办法,他把心一横,离家出走了。
祖父排行老二,是个“心里有底”的人。论气,他比谁都气得很,可他从不蛮干,看眼下的家庭状况,只有拼命地干活,实在是别无它法。
这一天,祖父把祖母、大伯、大姑、父亲、二姑叫在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如今这个世道,咱不能光把气装在肚子里,哪里的穷人不是这样?就凭咱那四亩薄地,凭咱这一家人,泽兴(大伯)、泽勤(大姑)都一二十岁了,啥活不能干!只要不惜力,地就长粮食,还能把人给饿死?”
父亲也插话说:“我都十来岁了,也能干一些活了!”祖父的嘴唇颤动了几下,抚摸着父亲的头说:“人家有钱的孩子象你这么大正在念书,父亲对不起你呀!”说着,他的眼睛湿润了,祖母也在一边抹起了眼泪,八岁的二姑也懂事了,她赶忙偎在祖母身边,替她擦去脸上的泪水。
祖父说:“别伤心了,穷人要有穷人的骨气,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我这把老骨头兑给这四亩地了!”
从此,在祖父的带领下,全家老小整天长在地里,祖母也在家里纺花转线,卖几个小钱,日子还能将就。
1947年秋天,刘邓大军打过来了,家乡解放了。我家分得了9亩薄地,黄牛一头,还有一些小型农具。
祖父好像年轻了10岁,祖母的小脚也象长大了一样,走起路来格外神气。
祖父把3间草房腾出来一间,给东院的一头黄牛配犑,自己喂着;父亲也忙着割草、铡草、拐料;大伯全身心扑在地里,天不亮就起身,不喊吃饭不回来。
全家人分工合作,欢欢乐乐,日子很快好了起来。
这年春节,吃上了多年没有吃过的饺子!祖父拍着大腿说:“是共产党,毛主席救了咱,给咱送来了饺子!”祖母也含着喜泪说:“是啊!多年没有吃上这饺子了!”
从此以后,家庭生活就有了显著变化,祖父又产生了让父亲读书的念头。这个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的农家小户,要是有个识字的人该多好哇!如今解放了,穷人翻身了,也该有文化了。
他把想法告诉了祖母,祖母也同意让父亲念书。祖父找来村长,说明心意,村长乐了,“好!还是德银(祖父)心里有底,明天我领泽俊(父亲)去赊湾(当时区政府所在地)小学联系一下,让他念书!”就这样,种田世家的第一个“洋学生”出现了。
(以上内容为祖母介绍)
----------------------------------
解放以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唤醒了广大民众,在这平凡的土地上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斗争,剿匪反霸,分田分房,农民成了真正的主人。
当时只有17岁的母亲,积极参加了革命斗争。由于她忠诚老实,踏实肯干,心灵腿快,对工作负责,很快加入了青年团,还被选为赊湾区贾湾乡副乡长。
父亲中学毕业以后,也投入到土改斗争的洪流之中,在工作中,他与母亲喜结良缘,于1953年秋结了婚。
外祖父母一辈子就这一个女儿,外祖母为她起了一个乳名叫“定一”,因为没有儿子,只得指望这一个闺女养老了,所以特别地关怀,视为掌上明珠。
父母结婚后,对工作就有了影响。外祖父为父母作了精心安排,他把几年来积攒下来的粮食卖掉一半,又把积蓄的百十块钱拿出来,加在一起有二三百块,让父母在赊湾开了一个文具店。
赊湾街是当时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逢双集,顾客络绎不绝,生意也能凑合。因为本钱少,只能经营一些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不敢拦大生意。
这样半年之后,也获得了小本生意认为还算可观的利润,生活也有了一些改善。
1954年元月18日,我就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文具店里。
我出生以后,父母喜在心里,笑在眉梢,他们认为有了传宗接代的人了,以后就不用发愁了。按照邱姓的传统辈分排列,我应该是“世”字辈,取名“世敏”,希望我长大后聪明好学,有所作为。
有了我,这个文具店的开支就多了起来,经济上也不再那么宽余了,倒有些危机感了。
这时,外祖父送来了不少急需品,如粮食、衣服、鸡蛋之类,祖父也送一些钱来。有这双方雨中送伞,父母才安下了心。
人的思想是变化莫测的,父亲突然提出要结束这小生意回家种地。母亲无奈,只得把剩余的文具处理掉,收拾起行李回到了老邱洼。
(以上内容为母亲介绍)
02 祖父离世外祖忙 自然灾害生活苦
当时的家庭,祖父已经年老体衰,一辈子苦干落下了不少残疾,他的腰弯了下来,消瘦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眼窝更深了,胡子、头发全白了。他已经是近70岁的人了。
大伯成了家,早已分开门另住,四爷跟着大伯;
大姑已经出嫁,二姑尚小,还偎在祖母身边。
父母开店回来时,正值农村合作化高潮,牲口、农具全都入了社,3间房子腾出了一间给我们住,六口之家和睦相处,干里干外的都有,四下邻居无人不夸。
后来,由于二姑和母亲在生活问题上发生了矛盾,父亲只好从西边的窗户上扒开一个门,另起炉灶了。
祖父的身体已明显消瘦,一天不如一天,这个长在黄土地里一辈子的庄稼汉,解放后还没有过上几天幸福日子,就匆忙地离开了人世。
办完丧事,母亲感到唯一能够“压阵”的人已经不在,今后的矛盾难免更多,这个家还有什么待头?干脆回到娘家也好安生安生。
父亲为了不让母亲过分伤心,为了带好孩子,就同意了母亲的意见,于1957年夏天搬到了同一大队、距老邱洼只有4里多地的外祖父家——王塚村。
搬家之后,我和母亲的户口拨到了王塚。父亲先是两下跑,以邱洼为主,因为他的户口在邱洼,还得在邱洼干活。这样跑了几个月他就不干了,而对母亲身居娘家已心怀不满。
母亲认为,娘家上无兄下无弟,二老均已六旬开外,没有人照顾怎么能行?不在家里受气,还能照顾二老,这样做就对。
尽管父亲多次劝说让母亲回家,都被母亲拒绝了。外祖父母也都好心劝说,说他们现在身体还好,不照顾也能生活,等以后再说,不然人家会笑话的。不管怎么劝,母亲只是一句话:“不回去!”
外祖父在庄稼活上是行家里手,摇耧撒种,鉕麦扬场,样样难不住。
解放前,他一个人给地主种30亩地,年年收成都不错。土改时成分划为“中农”,自给自足嘛,划中农就划中农,外祖父也没有多说什么,反正他心里踏实,用自给的血汗换饭吃,不剥削,不沾光,日子还能过得去,一辈子就没有想着要发财,只要顾个肚子饱,别的什么都不想。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勤”字,不论严冬还是盛夏,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粪筐在村周围转;鸡子上圈多时了,地里的人影都模糊了,他还舍不得往家走。就是这样没黑没明地干啊,干啊!才换来地里的好庄稼。
据说当时王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眼气(羡慕)国荣(外祖父)的馍,不眼气国荣的活儿(太累)。”是啊!粮食到手是让人羡慕哇!可他的活儿更让人羡慕!
如今解放了,他还是没黑没夜地干,“当年勇”一点儿都没有减,反而更显得精神了,68岁的人了,看上去只不过50多岁,队里的活儿样样都能干,别人干不了的,他还争着干,挑起大水桶,活赛年轻人!队里有一犋牲口没人使唤了,他就自告奋勇,从此,他就喂起了牛,当上了“大把儿”。
外祖母比外祖父小8岁,已经60岁了。她有一个怪脾气:好东西舍不得吃,说是不喜欢吃;东西少了更舍不得吃,说是不想吃;别人不吃的东西,她爱吃;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她想吃。
这辈子,她跟着外祖父虽说没有享啥福,可也不算真受罪,一来家里多少有点儿地,二来没有过多的儿女负担小,加上自己勤俭持家,生活上比一般人稍微好一点。
由于她心眼好,经常帮助生活上过不去的邻居,大家都很尊敬她。我和母亲搬到王塚后她非常高兴,她总想身边有人偎着她,就是再忙心里痛快。这下好了,母亲忙于地里活儿,外祖母就担负起管理我们的重任了。
1958年大炼钢铁,母亲被派往确山县竹沟镇去捞铁砂。当时不到3岁的我整日跟着外祖母,充分享受着她给我的温暖和对我的爱抚。
当时,父亲在毛集钢铁厂干活儿,不久又转到泌阳食品公司工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被清退回来,还与祖母在邱洼一起生活。
1958年冬,母亲又生了小妹妹,取名瑞敏。
1959年,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政府号召组织集体食堂,伙食按人定量,勉强维持生命。母亲生下妹妹后,身体虚弱又得不到营养,外祖母省下自己的伙食让母亲吃,自己到地里剜一些野菜充饥。大米糠、小谷糠放在磨里一研,用箩一隔,少掺一点儿面做成馍,人吃了大便困难,就用钢钎从肛门里往外掏。我就多次让母亲给我掏。母亲含着泪说:“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受这份罪!”
(此节内容由母亲介绍)
03 食堂散生活好转 满学龄进校念书
1962年春天,大食堂解散,各家又独立小灶。三年自然灾害总算熬过去了,人们的脸上又泛起了喜悦之色。
这几年,外祖父母已经明显地苍老多了,面额消瘦,颧骨突起,下巴外伸,鬓发结了冰霜。不管如何,总算熬过来了。
我已7岁,妹妹也4岁了,衰老的外祖父母看着我们兄妹两个一天天长大,心里得到了不少安慰。
他二老身体还好,没有什么残疾,所以,外祖父还照常使牛,整天在地里奔波。母亲也在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挣一些工分;外祖母操持家务,她还能磨面、做饭、缝补衣服,家里的事基本上不让母亲料理。
这年夏天,学生放假了。有几个稍比我大一些的同伴爱同我一起玩耍。
有一天,曹德才突然问我:“你想上学不?”一听这话,我的大脑好像是反映得十分灵敏,我睁大了眼睛,不加思索地回答:“上!到哪儿去上?”“到学校哇!等9月1号开学,我领着你报名!”“好!开学了,你可别忘了!”
我回到家里,把上学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一听可乐了,她若有所思地说:“你们老邱家世世代代扒地山沟子,可出了个你父亲有了文化又不争气。你已经7岁(虚岁)了,早了一点儿,不过你很懂事,上吧,为咱家争口气……”
整个夏天,我都在想上学的事儿。虽说我当时不真正懂得上学的意义,可我从邻居们经常的谈论中知道有文化的重要,没有文化受人欺负。
快开学时,我几次做梦都是上学的事儿,老师如何手把手地教我写字,教我读书,教我上操……
每当母亲上工以后,我就把他夹鞋样儿的书本拿出来,捧在手里装模作样地用手指着、念着——当然是胡念八念。外祖母见了忍不住大笑起来,逢人就说“你看俺外甥成了洋学生了!”
9月1号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起得格外早,穿上母亲特意准备好的新衣服,挎上了新书包,没吃饭就坐在当院里等着曹德才来找我。
母亲在东屋对外祖母说:“你看这孩子,怎么迷上上学了,长大可能有出息。”我听得很清楚,“有出息”是什么?想上学就有出息?可能是有文化了就能干大事吧?
“快吃饭!”母亲的叫声打断了我的瞎琢磨。这顿饭我感觉格外香。
忽然,从外面传来了响亮的叫声:“世敏,上学去吧?德才有事了,让我来领你到学校报名!”啊!原来是后院的张德荣,她已经上四年级了,是专门来领我上学的。
我慌忙跑出去,一把拉住荣姐的手说:“荣姐,我都准备好了,走吧!”母亲也连忙走出来,给荣姐交代了一番,我就连蹦带跳地随荣姐到学校去报名。
那时,学校还没有挪到大队所在地刘岗村,临时在其西北方向一里路的小刘岗村。学校一共6个班,一至六年级各一班,十来个老师。
我一进校园,不禁被那欢快的景象吸引住了:大大小小的身穿五颜六色新衣的小朋友蹦蹦跳跳,说说笑笑,太热闹了。
荣姐领我找一位姓侯的老师报了名,交了学杂费,发了新书,又安排了座位。
荣姐说:“不要给同学们打闹,咱是读书来了,要听老师的话!”
我说:“荣姐,你放心吧,我一定听话!”荣姐也找自己的老师报名去了。
在这一天里,我懂得了什么叫预备铃,什么叫上课铃和下课铃,认识了韵母表中的前6个韵母,还学会写了一、二、三、四、五这5个数字。
我太高兴了!放学后,我就把学到的东西向外祖母和母亲作了回报,她们一致夸我聪明。
有了这次的鼓励,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很顺利。
04 生活难难交学费 学有成成绩突出
1964年农历6月6日,母亲又为我生了个小弟弟。又添一口人,费用加大,生活上自然就困难一些。
秋天,父亲与母亲在生活细节上闹了矛盾。父亲感到生活上太寂寞了,就想方设法把我弄到他身边。
母亲考虑到父亲也应该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应该养活一个孩子,就同意了父亲的意见。
父亲在生活方面表现出一副“大手”,外人都说他能挣钱、会花钱,手太大了;也有人说他爱交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也是混世的本领。祖母虽然对父亲的一些行为非常不满,可她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又奈父亲如何!只是忍气吞声。
有时家里连点灯的煤油都买不起,连一分钱的花销都没有。祖母没有办法,经常带着干粮到野外挖“半夏”,也好换几个钱救急。
1965年夏天,家里的几棵桃树果挂满枝,暑假里我就担负起了看桃的任务。
桃子成熟时,父亲接连5天担着桃子到附近集镇上去卖,换回了一些钱,解决了燃眉之急,还留下两棵桃树的果子自己吃。
这下好了,有时中午或晚上就不做饭了,吃几个熟透的桃子就算一顿饭,祖母还美其名曰“桃养人”,吃了发胖。有时,祖母为了不做那一顿饭,就哄着我给我“说瞎话儿”(讲故事)了事,我也深知生活紧张,就勉强同意。
这年夏天,为了不让祖母天天给我“说瞎话”,我就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如稀饭、面条之类。因为我正在发育成长,饿得比较快,光吃桃子不吃饭哪能行?
在看桃期间,我发现有人找祖母看病,后来才知道,祖母用祖传秘方为他们治好了腮腺炎。
我当时很好奇,心想,如果我也学会了治疗方法,不是一件好事吗?我就向祖母要求,让她教我治疗方法。
祖母对我说:“这可是祖传秘方,我连你父亲都没有传,一传我就不灵了,不行!”
我就反复劝说祖母,强调她年纪大了,早晚也要传人呢!传给孙子又不是外人,孙子长大后能为人间做好事,又能为祖母传名,等等。
祖母经不住我软磨硬缠,终于将治疗腮腺炎的秘方传授于我。自那时至退休,经我手治愈的腮腺炎已超过400例,且患者不打针、不吃药,基本上做到了手到病除。
自从进到老家,我从未尝到过鸡蛋是什么味道,就连端午节也没有吃到一个鸡蛋,只煮一些蒜瓣儿了事。其实,这样的苦日子我是过贯了的,一切苦我都能忍受,只是不露声色暗暗叫苦罢了。
经济的紧张给我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当时,我已经上了四年级,需要订一些报刊辅助学习。经过商量,父亲同意让我订一份《中国少年报》。
越是艰苦,我越是刻苦学习,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当时任班主任的朱玉敏老师对我很好,还有穆文照老师,对我也很关心。
由于成绩好,二、三、四年级我都是班干部,一些同学对我还有不少帮助。
1966年春天,我实在交不起学费,班主任穆文照老师为我想了一个办法:说是老师睡床上的草苫子都很旧了,需要更换一批了,让你父亲编织几个草苫子卖给学校,你的学费就可以解决了。
说起草苫子,过去在农村,苫子是家家户户必用的,谁家没有几床苫子?不仅所有的床上铺的是苫子,夏天在外边乘凉,也都搬个苫子铺在门口或大路边。
那时的夏天,闷热难挡,不象现在家里有电风扇或空调,天热大都在家不出门,享受着电气化带来的凉爽。
我小的时候,夏天除了下雨以外,几乎每天夜里都是搬床苫子在村子的大路边睡觉,村子的男人门也都吃过晚饭后,早早的搬床苫子走出了自己的家门,睡在路边或宽阔的麦场上,享受着大自然赐给的凉爽。
家里就成了女人门的天下,她们也都搬出苫子在自家的院子里乘凉、睡觉。所以苫子使用的多,而又频繁,坏的也快。因此,每到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总是要打上几床苫子自用。
父亲自然是打草苫子的好手,他利用几天的空闲时间打了八个草苫子,捆绑起来担到了学校,为我解决了两个学期的学费。
平时的费用,老师还不断给父亲出点子想办法。那两年,家里的红枣、红薯等我都给学校拿过。不这样不行啊!生活那么困难,哪来的钱呢?
我对此虽然暗自伤心,但我不灰心,不丧气,我想,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由于我的努力,在这年夏天初小升高小的考试中,我考取了赊湾区高庄公社总分第一名!
老师鼓励我,学生羡慕我,邻里称赞我,父亲也高兴得了不得!
村上的一名老中医专门领着孙子(与我同班)到我家,面对着我的奖状,把孙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他说:“你不要小看这一张奖状,这是用勤奋换来的,你用三车麦子也买不到!”
是啊!这个第一名,确实是我在贫困中用辛勤和汗水?焕吹模∷苤勒饬侥晡胰淌芰硕嗝创蟮耐纯啵克牢业暮芏嘌笆奔涠际窃诩⒍鲋卸裙模咳嗣侵豢吹轿沂菪〉牧撑印⑹萑醯纳砬⒓庑〉南掳停纯床坏轿腋冻龅呐图⒍龅募灏尽R残恚褪钦庑┘杩喔宋野镏宋易鋈说挠缕?/span>
05 学算盘父亲施教 学本领艺不压身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也是当时人们谋生的基本技能。父亲打算盘既快又准,在全村是数一数二的珠算能手。
上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教我打算盘消磨时光。冬天的夜晚时间漫长,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遍一遍念着口诀,跟着父亲认真地学。
父亲的珠算知识面很宽,各种珠算口诀,各种计算方法以及各种计算技巧,他都烂熟于心。他保存了一把木质算盘,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爱之物。算盘长有六十公分,宽有二十四五公分,中间有二十多档,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最大的算盘。由于年代久远,算盘呈黑红色,算珠乌光锃亮。打起这把算盘来,噼里啪啦,清脆悦耳,像一曲曲动听的音乐,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记忆。
在我学珠算的时候,父亲常常教我他的绝活,我亲眼见识了他的水平:两只手指在算盘上眼花缭乱,珠子拨弄的声音象马达一样,我看得眼都直了,只有一个感觉:太厉害了。
父亲告诉我说:“学会九遍九,抱着算盘天下走。”意思是说,只要能把“九遍九”打得滚瓜烂熟,就可以做个账房先生,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混碗饭吃。那年月,别说挣钱多少,只要每天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因此,从记口诀到练习指法,我练得特别勤快。
按照父亲的教法,先从“三遍九”开始。待熟记口诀和熟练指法后,再学“九遍九”就容易多了。
“三遍九”的打法是,在算盘上按上9九位数字,然后“见珠打珠”,共加三遍,其结果为987654312。个位数上再特加一位9,即为:987654321,这样就和原来的数字倒翻了过来。“九遍九”的打法则不同,先在算盘上拨好9九位数字,然后在固定的位数上加9遍9。其结果为:90。假若在某位上加错了数字,则全盘出错,没有了规律可循。这样是加强口诀、指法和记位能力准确无误的训练。如果想让数字复原,再在固定的位数上减去9,这样依次减9次,便复原到原来的数字,旨在锻炼减法口诀。
为强记口诀和手指拨珠的熟练程度,父亲还别出心裁,教会了我很多有趣的计算趣题。比如“凤凰双单翅”与“一支黄瓜俩杏儿”等。“凤凰双单翅”则更有趣,最后在算盘上拨出来的数字为:123454321。像一只凤凰展翅,扶摇直上蓝天的图案,有头有尾,既直观、形象逼真,又激发和提高了我对学习珠算的莫大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珠算的加减法熟练掌握后,再学乘除法。要学乘除法,则必须首先从归法学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九归法”。口诀都记熟了,打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练习乘除法也有许多趣题,比如“狮子滚绣球”,也叫“大狮子”、“小狮子”。625×16,结果是:10000;然后被乘数不变,将乘数一直倍加16、32、48……答案为20000,30000……以此类推。“大狮子”为1953125×512,其结果是:1000000000,一位数字后面带有9个零。参照“小狮子”的打法,被乘数不变,还将乘数倍加,512、1024、1536、2048……结果为2后面9个零,等等,还原时用除法口诀还原。这些趣题的练习,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更加激发了学习珠算的信心和毅力。
常言道:艺不压身。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当上了教师。1976年秋季,上级指示小学四年级一律开设珠算客,我除了教音乐课之外,校长还专门让我兼教珠算课。我对学生严格要求,训练有素,辅导的学生参加公社举行的珠算竞赛获得了最佳成绩,我本人也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光荣称号。在公社举行的教师珠算比赛中,我还得了第一名。